自從人類存在開始,我們就開始對無數(shù)的星星開始感到敬畏。但萬里無云的壯麗星空只是這個令人驚嘆的宇宙的一小部分。自從有了哈勃太空望遠鏡,像仙女座那樣的小臟點兒都可以被清晰看到。但是,銀河系有一萬億顆恒星,這些恒星的壯麗程度是人類難以想象的。銀河系的遼闊震驚了全人類。
今天,科學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同尋常的宇宙,這和艾薩克·牛頓根據(jù)地心引力想象出來的發(fā)條模型并不一樣。儒勒·凡爾納在1865年就想象到了從地球發(fā)射火箭到月球,但想象不到太陽系的柯伊伯帶會如此巨大。只有當埃德溫·哈勃在銀河系發(fā)現(xiàn)了第一顆星球,或者當以他名字命名的望遠鏡在同一個“空曠”的空間里拍攝到3000個銀河系時,人類的眼睛才能看到那些無限深度的空間是什么樣子。
最具有野心的科幻小說作家應(yīng)該是伊恩·班克斯、弗諾·文奇以及大衛(wèi)·布林,他們都能夠把真正的宇宙寫成科幻小說。即使如此,科幻還是只能把這個大約930億光年寬的宇宙(而且還在高速擴張)中極微小的一部分細節(jié)化。宇宙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統(tǒng)一在一起,生命的元素在超新星爆炸中誕生,又在黑洞中遭到摧毀。最初的宇宙科學模型看起來與3000年前印度天文學家的描述有種詭異的相似之處。那個時代的印度人已經(jīng)計算出宇宙周期為1.28萬億年,但他們認為現(xiàn)實是依靠毗瑟奴的能量在維持,一切事物都是被梵天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又被希瓦摧毀。
近年來,人類對宗教的熱情越來越強烈,這也許正是神話與科幻小說的趨勢走向越來越相似的原因。奇點理論認為,科技將在不久的將來發(fā)展得極快,使生命有了超越一切物理邊界的可能性?,F(xiàn)在,這樣的想法在科幻小說里是很平常的,達米安·布羅德里克和查爾斯·斯特羅斯的作品都證明了這一點。布羅德里克和斯特羅斯的信徒都堅持把自己打造成奇點學家和超人主義者的風格,但是他們對死后“生命”的描述和基督教徒們的相似之處過于明顯,以至于當人們稱之為“書呆子們的興奮點”(The Rapture of the Nerds)時,他們并不是在開玩笑。
從來沒有證據(jù)表明,人類有一天能把他們的意識下載到機器人的電腦里,就像我們不能把精神意識下載到算盤、日晷、烤面包機和其他機械裝置中一樣。終有一天,我們會對科幻持懷疑態(tài)度,就像現(xiàn)在人們對靈魂轉(zhuǎn)世、穿越時間的想法持懷疑態(tài)度一樣。這些都是對人生提出的最基本的問題——人類死了之后會發(fā)生什么?人類的靈魂是由不滅的靈魂創(chuàng)造的還是一種認知錯覺?人死了之后會不會有機會遇到曾經(jīng)愛過的人?我們把這些都稱為科幻小說,因為科幻小說一向都是為回答這些問題而存在的。
我們聚集在黑暗大教堂的多重劇場中,對超級英雄一樣的神明致以默默的崇敬。每一個宗教都有其神圣的故事,就像《1984》和《機械公敵》的粉絲們向這些小說致以最崇高的尊敬一樣。因此,后者的做法是一種非常接近信仰的行為。我們和海因萊因、阿西莫夫、克拉克和勒吉恩的信徒組織只有幾個世紀和幾次啟示事件的距離。如果未來社會發(fā)展以科幻小說作家的古怪想法為基礎(chǔ),根據(jù)《創(chuàng)世紀》、《出埃及記》以及《啟示錄》創(chuàng)造出一個陌生的社會,那可能會變得很可怕。
我們就更別再琢磨L·羅恩·哈伯德了。
科幻小說在現(xiàn)代社會演變成一種宗教行為是不好的嗎?經(jīng)??吹疥P(guān)于科幻殺死上帝,以及科幻知識減少了宇宙的神秘性的爭論。但是不論以哪種標準,用軌道望遠鏡拍攝仙女座的數(shù)萬億顆星星都是一個奇跡。電腦屏幕將我和數(shù)以億計的思想聯(lián)系起來,我傾向于科幻給人類帶來了好處??茖W每一次都更深程度地打開了我們的宇宙,神秘感又一次加深。與此同時,人類對神秘的求知欲也變得越來越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