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
并不寬敞的房屋下堆著些祭祀用的物什,堂屋中央擺放著一口黑得發(fā)亮的棺木。老何靜靜地躺在里面。他的面色黃中透著青——好像他對我們發(fā)怒的模樣。我覺得我可以抓住點什么,一伸出手,淚水涌了上來,把我的視線弄得模糊不清了。
我抬起頭,竟看到滿屋子的人。
老何你看到了嗎?他們都回來看你了。他們的眼睛里寫滿了和當(dāng)年一樣的熱烈,那熱烈此刻也灼燒了我,讓我的胸中充滿了似要噴出來的濃焰,一如當(dāng)年的你啊,老何。
30年前的老何,瘦削的模樣,每天都在這小山坳里晃悠。破敗的山村有一種出奇的寧靜,老何覺得這種寧靜太過沉寂。他在溪邊撿了一擔(dān)擔(dān)鵝卵石,修了村口那條坑坑洼洼的泥漿路。抬頭看見天上飛過一只麻雀,他突然覺得少了些什么。
老何用自己的積蓄買了些紅磚,最后修修補補,在村口蓋了一座很小的紅磚房。他自制了一塊木板,上面用炭塊寫上“村口小學(xué)”四字。接著他挨家挨戶勸說村民們,讓孩子到小紅磚房里上課,他擔(dān)任校長,也是唯一的教師。
老何的學(xué)校開辦起來了。他用炭塊當(dāng)粉筆,用手抄的作業(yè)本做學(xué)生的教材,每當(dāng)講到高興處就滿臉通紅。“世上有許多好地方,”老何常說,“北京有故宮,有頤和園,還有圓明園??上A明園被洋鬼子破壞了,要是也能去看一看……”他忽然停下來,有些黯然;抬起頭,眼睛便又亮了,“你們要努力讀書,將來一定能走出山坳坳,去看看外頭的世界,也就當(dāng)是老師我看了!”
30多年來,老何送走了一批批學(xué)生,他總說,孩子們眼睛里有光啊,那光太熱烈,灼得他非得做些什么不可。于是,他做了孩子們的老師,看他們一個個飛出大山,飛到世界各地,去那個美麗的“外面”飽覽美景。
“我也是桃李滿天下了?!泵糠晡胰タ赐?,他總是這樣對我說,是感慨,也是嘆息。我靜靜地握著他的手,聽他講他和學(xué)生過去的趣事。每當(dāng)這時,他臉上總洋溢著自豪……
“老師……”我抓住他已經(jīng)不再溫暖的手,眼前是一些照片。老師口中的那些“孩子”手持著照片,你看,那是故宮,那是圓明園……
一位年長的叔叔跪了下來,溫和的聲音都顫抖著:“何老師,我們回來了,我們帶了‘世界’回來。您放心,我們一直都是您的眼睛!”
我也忍不住哭了起來。我也是你的眼睛,何老師,我會把這條路堅持走下去。坐在填報志愿的電腦前,我告訴自己:就報師范吧。何老師,讓我成為你的眼睛,替你去看世界的美;也讓更多人成為我的眼睛,看到世界的未來。
高分解讀
這是一篇記敘文,文體明確。短短千字間,已將老何兢兢業(yè)業(yè)的一生訴諸筆端。從自掏腰包辦起村小、上門游說到授業(yè)解惑、桃李成蔭,老何堅守著山坳坳,但他的“眼睛”遍布全世界,緊扣主題,大氣深刻。
文章采用插敘手法,設(shè)置懸念。開篇即拋出“這是我最后一次去看老何了”。老何是誰?為什么是最后一次去看?這些問題勾起了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很出色,“可惜圓明園被洋鬼子破壞了,要是也能去看一看……”“何老師,我們回來了,我們帶了‘世界’回來”等語言描寫既刻畫出了人物復(fù)雜的心理變化,又情感真摯,感人肺腑。總之,文章思想認(rèn)識積極、健康,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也較成熟,情感充沛,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