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作品在初中語文課本中的出現(xiàn)率是很高的,從學生閱讀興趣的調查來看,這是一位頗受青睞的詩人。而解讀蘇學士的作品,尤其是初中教材所選用的作品,最好不要孤立來看,應該說這部分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和呈現(xiàn)的作家形象都有共性。對于人教版所選擇收錄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的理解,眾說不一,有的認定此乃中秋詠月思念親人的抒情之作,筆調明朗、樂觀;有的強調作者在借詞作慨嘆自己政治命運的不濟,其基調是低沉的,是聊以自慰的無奈;教學參考書的分析,則突出詞作的浪漫色彩和詞人豁達的胸襟,忽略詞人的政治生活和思親情緒對詞作的影響……凡此種種,皆有見地。
但從我個人對這首詞理解的角度而言,感覺總是各執(zhí)一詞,難以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出詞作的內蘊,真切地表述出詞人復雜的內心情感。那么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的內涵,以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的理論指導,突出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對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等要求。我們不妨通過提問解詞法、對比歸納法、演繹推理法等古詩詞解析的有效方法來引導學生細案品讀,據(jù)此了解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蘇軾詞作的風格,了解作品的文學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魅力。
一、提問解詞法,樹立分析方向
在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需要理解掌握的關鍵詞匯以提問的形式提示出來。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注意并對其含義有初步的理解,以便在全詞的解析學習中,有的放矢。因其為教學的重點,將是全部教學過程所圍繞的中心議題,以期解決教學過程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的部分。
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將重點詞匯以提問形式提出,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這樣可以實現(xiàn)在整個教學中,學生的思維總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而關注古詩詞的解讀。使學生對古詩詞解讀時的思維變被動為主動,主動完成問題的解答。同時,解決在這首詞的解析中,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的:文學性語言特色的理解和對作家人格魅力的把握。
教師在解說中應反復強調“想象”和“夸張”,這是“浪漫主義”手法的突出特點。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問題和解析方法有的放矢地去閱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文本,在閱讀中解決:何處想象豐富,運用了夸張,超出了實際生活的范疇又在情理之中。通過學生自己誦讀文本,便不難得到“把酒問青天”“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等均是想象出來的,不是事實如此。并能夠解析說明這些詩句是如何運用夸張和想象,將當時的情景狀態(tài)書寫得淋漓盡致。
在教學設計中,可以將這個教學設想和古詩詞文本解析方法應用在導入課堂和全文釋義之后的第三環(huán)節(jié)——深入品賞古詩詞部分。學生對全文結構及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文本的相關信息有了一定的概括。放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好處是,學生有了一定資料的閱讀和對全文有了相當多的整體性感知,已經具備了對文本進行思考解析的前提條件。在他們的大腦中已經若隱若現(xiàn)地開始分析,思考。這時,給予提問并解詞,無疑是給學生深化理解古詩詞文本以很好的憑借,通過這個憑借,實現(xiàn)思考、解析和推導結論。
當然,也可以根據(jù)布置預習的要求和預習情況,將這一文本解析方法應用于導入新課中。在新課開始時,便以“偵破”的神秘感吸引學生進入課堂。有利于整個課堂學生注意力的管理,更有助于確立課堂主線和教學目標,收到良好的課堂學習效果。當然,如果選擇這種開課,建議將需要解詞的詞語設計在板書中,以方便隨時在需要的情況下,使用這些被解詞的詞匯含義,深化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
二、對比歸納法,明晰詩詞文學特色
通過類比歸納,了解作家作文時,將內心情感和知識作為對象,冷靜思考,冷靜對待。引導學生學習這樣的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具體到本文的教學時可以采用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引導學生對表達意象詞匯(事物)進行對比歸納,以深入理解其含義及意象指向?!懊髟隆笔且庀蠛軡夂竦脑~匯。在很多的詩文中,都以“明月”為意象,以表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用課件形式列出下面詩詞名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靜夜思》)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2.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逐詩逐句,解析詩詞中明月的意象,然后通過提問方式讓學生表達明月的意象是什么?通過問答教學法,完成對比歸納過程。在問答中,幫助學生對比歸納出“明月”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為“相思”“思念”的情感外化的意象之物。引導學生解析同一作家不同詩詞作品,對比歸納作品蘊含的作家的精神志趣,從而提煉出作家的人格魅力。
3.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世界出發(fā),類比在相同境遇下,自己與作家的不同反應,歸納總結詩人的情感世界。以問答教學法為方法,提出一個問題,引導學生類比自己的情況和作家的情況,進而分析體悟作家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體味蘇東坡在困難中生活,卻生活志趣豐滿,心理疏導能力高超,內心境界豁達。
在教學設計中,環(huán)節(jié)1、2可設計在“拓展遷移”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通過在更為豐富的詩詞海洋中選擇具有相同語素或事物的詞匯,引導學生對其是否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固定下來的意象進行考察,進而得出結論,掌握古詩詞中常見意象事物及詞匯。環(huán)節(jié)3一般可以在教學中設計在新課程導入中。因為其具有統(tǒng)領整個課程的能力,需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細細體會。也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合理應用于作文寫作的學習和探討中。
三、演繹推理法,探究情感思想
通過對作品作者的個人生活經歷、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的演繹,來獲取基本的發(fā)展邏輯,再通過這里邏輯與作品情緒表達的相互映襯和矛盾,進一步解釋和印證作家高度的思想境界和豁達胸襟及人生哲學。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簡述如何根據(jù)作家的的仕途生活經歷、情感世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理解作家及作品的深刻內涵。
在東坡心中,其弟蘇轍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兄弟二人雖然性格迥異,東坡外向直爽才華外露,蘇轍內向沉穩(wěn)才氣內斂,但手足之間情誼深重。兄弟倆同考科舉,雙雙名題金榜,因蘇母病逝,兄弟倆辭官守喪。三年后出山,在各赴仕途之際,這對相伴21載的兄弟互和詩歌,依依作別。后在“烏臺詩案”東坡遭陷之時,蘇轍請求削職為民替兄贖罪,足見手足情重。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寫在詞人被貶之時,親人分離之際,原是真情不經意流露之作。仕途之憂的凝重,親人之思的感傷,實乃時境所造,而消沉、萎靡絕非東坡的個性,在他這里,曠達的胸襟,浪漫的情懷是任何的陰郁也遮掩不住的。
讓學生總結蘇東坡的仕途經歷、情感經歷和人格魅力,并通過總結與學生共同探究常人在這種狀況下一般的表現(xiàn)。以邏輯推演,常人遇到這些磨難和情感經歷當會充滿悲觀情緒,其人格表達一般為恨世嫉俗,郁郁難平。對中秋花好月圓之夜充滿唏噓和怨懟。這時,引導學生重新閱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文本,從中找到情緒情感表達的語句?!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引導學生注意,此時蘇軾被貶密州,可謂在野,那“天上宮闕”難免有皇朝中央之嫌。所以,這里可以理解為即使他身為在野之微臣,仍然一副凜然正氣,懷抱報效祖國的熱望。在下闋“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边@里“不應有恨”四字又突顯了蘇東坡對慘淡境遇的態(tài)度。常人怨懟有恨,蘇東坡再次強調了“不應有”。緊接著他就寫了道理,這是他的智慧,以曠達的人格,面對一切,以智者的反思去解脫“有恨”。最后一句,千古佳作,他書寫了如何寄托他與其弟蘇轍的思念,即是“千里共嬋娟”。這些反差都要從常人邏輯中理解蘇軾的獨特人生哲學。
從以上論述我們得出,引導學生運用古詩詞解析方法解析古詩詞時,教師首先應當將古詩詞解析的主體地位讓出來給學生,把握好自己主導的角色。以啟發(fā)式提問和清理障礙難解詞句,以及構建古詩詞解析方法框架為主要引導手段,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完成框架內具體分析推導過程,獲得結論。
在整個解析過程中,學生處于思考和分析的主體角色中,跟著教師的指引“腳步”亦步亦趨,完成學習任務,感受并初步掌握古詩詞解析方法。從例文的教學解析過程中,理解蘇東坡這首詞作極具浪漫色彩的文本特色,以及蘇東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哲學。
(蔡曉梅,徐州市第十三中學,221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