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離不開讀,研讀更是不可缺少。研讀就是鉆研地讀。運用得好,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情和求知欲,加深對語文學習意義的認識,又能啟發(fā)學生分析、比較、歸納和聯(lián)想,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啟發(fā)學生學習情緒、審美情操,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使語文課的研讀呈現(xiàn)語文味的本真特性。
一、把握邏輯,呈現(xiàn)具有語文味的研讀價值
文本是靜態(tài)的文字,既有知識的骨架,又有情感的蘊澤,構成了形式與內涵的有機整體。研讀應在讀通的基礎上,既要理解形式,又要挖掘文本的內涵,正如蘇步青教授所說:“看書要看到底,書要看透,要看到書背面的東西?!敝挥欣斫饬宋淖值膬群?,研讀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文字的內在邏輯,提挈文本的知識體系,呈現(xiàn)具有語文味的研讀價值。來看教學《一路花香》第二自然段時的實錄片段:
師:請同學們把破水罐道歉的話畫出來,看看共有幾句話?
(學生默讀課文,畫出句子,全班交流)
師:再讀讀,看看這兩句話所指的對象分別是誰?
(生自讀對話,交流:第一句話是在講破水罐自己,第二句話是在講挑水工)
師:這兩句話在朗讀時語氣一樣嗎?分別讀出怎樣的語氣?
(學生再讀對話,感受不同的語氣,全班交流)
生:我覺得第一句話該讀出破水罐自責的語氣。
生:我從第二句話感受到破水罐對自己拖累了挑水工而十分抱歉。
師:要讀好這兩句話還要注意哪些關鍵詞呢?圈圈看。
(學生三讀對話,圈畫,全班交流)
生:我從“兩年”“只能”這些詞語感到破水罐很自責。
生:我從“盡了全力”“應有的回報”感到破水罐的歉意。
師:從文章哪里可以看出挑水工盡了全力?讀讀前文。
生:挑水工整整兩年中,每天都去挑水,從不間斷。
師:你體會到了挑水工勞動的時間很長。
生:挑水工是到遠遠的小溪邊去挑水的,路途很遠。
生:而且他每天都要挑著兩管水,負擔很重。
師:是啊,時間長、路程遠、負擔重,挑水工真是盡了全力,難怪破水罐如此自責、如此歉意了?,F(xiàn)在,你們一定能把這兩句話讀得更好了!
教師通過推敲、品味、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充分關注了對句子內涵、表情達意起到關鍵作用的詞語以及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設身處地融入情感,涵詠體悟,潛入文本深處,傾聽文本的聲響,從而有效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質量。
二、滲透思想,呈現(xiàn)具有語文味的研讀內涵
研讀運用的一切方法,都是為了挖掘文本的內涵,即語文思想。語文思想是對文本研讀的本質的認識,是經過思維活動產生的結果,所以語文思想是研讀內涵的核心,它決定著研讀的經驗基礎、思考核心和發(fā)展目標。
如王安石的《梅花》一詩僅20字,卻寫出了梅花獨處墻角、凌寒怒放、色潔如雪、幽香清遠的特點。詩里洋溢著作者情思并暗喻象征寄托,意境悠遠。在教學時,我們就讓學生感受梅花的形、色、香,抓住一個“獨自”來體會梅花的品格、神韻和風骨。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閱讀感受:梅花不與繁華爭艷,孤傲高潔;在這么寒冷的季節(jié),其他的花都不敢開放,只有梅花怒放,它不畏嚴寒,性格堅強;梅花能在這么惡劣的情況下生存,足以看出其頑強的生命力。教師又結合詩人當時的情況和個性,層層深入地感受詩人對梅花孤傲高潔、倔強堅貞的性格的贊美,領悟詩人對高潔的人格美的追求。教學時,教師充分感知語言提供的信息,從理解語言的表層意義入手,體會意旨,深思義理,讓學生在感受古詩語言文字美的同時,還獲得了思想的啟迪,實在受益匪淺。
三、關注過程,呈現(xiàn)具有語文味的研讀思維
文本的內涵蘊含在文字中,研讀文字,應該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著名教育家波利亞認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探究,因為這種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敝挥羞@樣,學生的思維才是鮮活的,所以研讀的語文味要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學習過程中去感受文本的內涵,達到提升學生領悟文本的思維水平。如教學《桂花雨》一課時,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感受搖桂花的樂趣的:
出示句子: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都是,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師:這句寫出了桂花什么特點?
生:寫出了桂花很多很密,還很香。
師:你是從哪兒感受到桂花很多很密的?(紛紛,滿頭滿身)
出示句子引導學生表達:
桂花落在頭上,像________________;桂花落在脖子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桂花落滿全身,我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
師:“我”的快樂還表現(xiàn)在哪兒呢?(喊,三個感嘆號)
師:誰也來喊一喊?(學生踴躍地朗讀)
師:你們想看看桂花落下的情景嗎?(播放桂花飄落的動畫)
師:此時此刻你就是小琦君,站在桂花樹下,沐浴著繽紛的桂花雨,你心中最想說的話是什么呢?
生:我終于看到桂花雨啦!沐浴著這桂花雨,我都陶醉了!
生:這朵朵桂花就像一個個小螢火蟲,紛紛向我飛來,太好看了!
生:我終于實現(xiàn)了心中的愿望,看到了這迷人的桂花雨,真想這一刻永遠陪伴著我。
生:啊!桂花真香??!飛舞的桂花如同金色的雪花,我真想天天沉浸在這桂花香里!
師:你們的想象真豐富呀,看來真的也被這桂花雨陶醉了,就讓這一刻在你們的心中也成為永恒吧!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
在這個片段中,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語言文字,感悟詞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語言有了色彩、有了形象、有了生命的活力。這樣的品味過程,激發(fā)了學生靈動的思維,更好地領悟了文章的內涵及主旨。
四、有機整合,呈現(xiàn)具有語文味的研讀貫通
文章不是零散的、孤立的知識,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研讀文本,應引導學生學會具有語文味的融會貫通,形成學習能力。
教學《春聯(lián)》第四自然段時,我們是這樣引導的:先請學生思考第四自然段講了什么意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明白“開卷有益”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這一段起到總結全文的作用。接著,引導學生理解“開卷”和“有益”的意思。學生理解得很到位:“開卷”就是讀書,“有益”就是好處,“開卷有益”就是說多讀書是有好處的。緊接著,老師啟發(fā)學生:還記得以前學過的一篇課文講的也是這個意思嗎?學生一下想到了《學會查“無字詞典”》這篇課文,老師又問:“開卷”從生活中可以學到哪些知識呢?這個問題開拓了學生更廣闊的視野,話閘子一下打開了:我從電腦上能了解許多最新發(fā)生的新聞,也能查到各種需要了解的知識;我在旅游時不僅欣賞了祖國的美麗風光,還了解到各地的風土人情;我會觀察大自然中的植物和動物,了解它們的特性,從中也學到了很多知識;看報紙、看電視也能讓我增長不少知識。
簡單的一個詞語,教師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理解字義,而是發(fā)現(xiàn)了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將語言文字與學生的閱讀積淀和生活體驗相溝通,發(fā)散了學生思維的大門,使知識成為有機的整體,達到融會貫通的學習效果。
文本研讀的內容,通常為教學的重點、難點。研讀的本真突圍,在知識的傳授上,需要注意科學性和準確性,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在方法的點撥上,需要注意層次性和思維價值,有助于學生形成思維邏輯和思維能力。在生命的潤澤上,需要有“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居體內細察心域極寬”的情感熏陶和追求正能量的“布道”,體現(xiàn)研讀濃濃語文味的本真訴求。
(尤靖希、秦潔,無錫市崇寧路實驗小學,2140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