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調(diào)查節(jié)目推出一個話題:你的偶像是誰?并采訪了一批名家,匯集了他們的心聲,頗能給人啟迪。
過去我們總以為偶像是年輕人的事,與中老年無關(guān),其實不然。既然偶像是崇拜的對象,那么在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會有自己崇拜的人,只不過不同年齡段偶像的類型不大相同罷了。
孩提時代,崇拜有權(quán)威的人。孩子們的偶像多是幼兒園的老師,街上的警察,還有自己的父母。童話大王鄭淵潔說,父母在我心中的偶像地位無人能及。影視明星林永健也表示,父親教會我做人的道理,是我的偶像。
青少年時,仰慕英雄豪杰與文藝明星。演員郭凱敏崇拜董存瑞:他的英雄形象給我勇氣。學者于丹則最喜歡楊子榮,因為他是樣板戲中凱旋的英雄。歌星陳楚生談到心中的偶像說:因為beyond,我才有了當歌手的夢。
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業(yè)成功者,如著名作家、國學大師、強人領(lǐng)袖、工商巨擘等。學者紀連海的偶像是童第周,童老的“不服輸”精神讓其受益終生。因《百家講壇》成名的王立群也說,成功離不開自己的偶像王寬行教授。
即便進入老境,白發(fā)蒼蒼,心中依然會有偶像。年過花甲的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李昕談到自己的偶像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的保爾。
那么,人為什么需要偶像?因為偶像都是陽光的,充滿正能量的。因而,偶像是人生奮斗的路標,會引導(dǎo)我們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實現(xiàn)人生價值。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偶像是他的老師,即著名火箭專家馮·卡門,錢學森又是成千上萬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是作家莫言的偶像;奧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馬爾克斯的偶像;德國散文家弗里德里?!ねつ岵墒强ǚ蚩ǖ呐枷?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尼采的偶像。歷史就是這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一部人類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許多偶像級人物在爭奇斗艷,并引領(lǐng)著民眾不斷前行,創(chuàng)造新財富,開辟新境界。
面對偶像,人們往往持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匍匐在偶像腳下,永遠仰視,無限崇拜;一種是先仰視,繼而平視,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視。那些敢想敢干的有為之士,大膽地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鑒,創(chuàng)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又不斷推出新的偶像。這樣,才有了歷史百花園的姹紫嫣紅,滿園春色。
我們需要偶像,但不是為了造神,而是用來效仿,也是用來超越的。
(選自《鄭州日報》2015年1月23日,有刪改)
靈犀一點
任何一個年齡段,都會有相應(yīng)的自己所崇拜的人,但重要的不是你的偶像有過多么輝煌的成就,而是你從你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學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