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指津
歸納主題,出題形式主要有:文章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你從文章中體會到了什么等。解答此類問題,要從記敘文所寫的人、事入手,因為作者的觀點往往蘊藏在所記敘的人物和事件之中,我們要在理解全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并用明確的語句,或者將散見于文中各部分的中心句加以歸納整合。歸納主題的方法有:1.通讀全文,明確文中所寫的人物、事件、景物,通過對人物、事件和景物的分析,來探求文章的中心思想。2.抓住中心句。中心句往往點明了全文或段落敘述的主要內(nèi)容,抓住了中心句就有助于歸納主題。3.分析文章的標(biāo)題。標(biāo)題常常能作某些交代或暗示,或提示文章體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暗示作者的寫作思路與意圖,對解題有一定的幫助。4.分析文章的抒情、議論部分。記敘文特別是散文,作者往往卒章顯志,通過議論句或抒情句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與態(tài)度,抓住了這個觀點、態(tài)度,就能夠把握文章的中心。5.從反復(fù)出現(xiàn)的詞句或暗示主題的關(guān)鍵詞語入手,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6.從作者對人物、事件或者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入手。
閱讀訓(xùn)練
我心中的香格里拉
劉益善
這次赴云南采風(fēng),最令我神往的地方是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成為旅游勝地是上個世紀(jì)50年代的事。印度、尼泊爾等國宣稱《失去的地平線》中提到的香格里拉在印度,在尼泊爾。一時間,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外匯滾滾流入這些地方。1995年6月,一位新加坡游客面對我國云南迪慶的高原風(fēng)光,大聲驚呼:這不就是世人一直在尋找的香格里拉嗎?此后,云南迪慶的中甸縣改名為香格里拉縣。采風(fēng)團(tuán)領(lǐng)略了虎跳峽的驚濤后,進(jìn)入了香格里拉鎮(zhèn)。
在香格里拉鎮(zhèn)用過午飯,采風(fēng)團(tuán)到了納帕草原,騎滇種小馬,買牦牛肉干,晚飯后,到藏民家中喝青稞酒酥油茶,看藏民跳舞唱歌,把地板跺得震天響。這些項目均要收錢,可見,商業(yè)化久矣。
看過香格里拉鎮(zhèn),住到香格里拉縣城。我卻覺得,這些地方都不是我心靈中一直追尋著的香格里拉。一絲失望的情緒爬上心頭。
第二天一早,離開香格里拉縣城,沿途天低云白,碧空如洗,空氣格外潔凈清新。草地上有成團(tuán)的小黃花。導(dǎo)游說,這叫狼毒花,是藏民的吉祥花。我耳聽著導(dǎo)游的解說,眼睛卻貪婪地看著窗外美麗潔凈的綠色通道,我仿佛嗅到了心中香格里拉的氣息和味道。
我們進(jìn)入碧塔海后,導(dǎo)游領(lǐng)我們走向長長的原木棧道。棧道兩邊是碧綠的草地,各色小花點綴其上。草地邊仍是山。山坡與草地之間,有藏民用石頭壘成的尖塔,塔上插著掛滿紅藍(lán)綠彩旗的木桿,木桿與木桿之間牽著繩,繩上懸掛著彩色布條。途中,下過幾滴雨,似乎是要清洗我們帶來的灰塵——這里的空氣太純凈了,容不得半點污染。
我忽然不想走了,席地而坐!眼前這湖這山這水這空氣,我在想象中描畫過無數(shù)次的香格里拉不就是這樣的美麗景象嗎?我武斷地在心里說,這里就是地理上的香格里拉!在這海拔3400多米的地方,這方凈土這片綠地!
我的大自然啊,你讓我們到達(dá)了凈化靈魂的地方。碧塔海,高原之湖,綠水漣漣,照出了我們這批尋找香格里拉人的面孔。我趴在草地上,深深呼吸著大地的芬芳,感恩蒼天,感恩自然,我消失了,融化了,與這里的空氣、山水和綠色融為一體……
希爾頓在《失去的地平線》中宣揚說,香格里拉是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都遵守適度美德才能贏得的恩賜。正是因為適度,香格里拉社會才有了祥和、友愛和康泰的亮麗和恬靜。我渴望亮麗和恬靜,可我眼前的香格里拉亮麗無比卻不復(fù)恬靜,如織的游人,喧囂的語聲,回響在纖塵不染的空氣中,顯得格格不入,異常惱人——也許,從開放的那一天起,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香格里拉。我的精神世界的香格里拉啊,您在哪里?
傳說,某人經(jīng)歷了千萬次艱難尋找,遇一智慧老人,問香格里拉在哪里。老人說,你不用再到遠(yuǎn)處尋找了,香格里拉在你心中。
是的,云南歸來,我終于悟出了這個道理,香格里拉在我心中。
(選自《人民日報》2014年12月31日,有刪改)
1.通讀全文,用一句話歸納本文的主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先后兩次寫到《失去的地平線》,這對于表達(dá)文章的主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請從文章主題的角度,談?wù)勀銓ξ闹挟嬀€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