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本義不是沒人知道,而是有人知道的意思,來自于“楊震拒金”這個典故。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nóng)華陰(今屬陜西)人。他年少時(shí)勤奮好學(xué),“明經(jīng)博覽,無不窮究”,是當(dāng)時(shí)的飽學(xué)儒士,人稱“關(guān)西夫子楊伯起”。50歲的時(shí)候,楊震接受大將軍鄧駕的推薦進(jìn)入官場,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后又任涿郡太守。元初四年到朝中任太仆、太常。永寧元年官至司徒。
相傳他在上任東萊太守的路上,途經(jīng)山東巨野留宿一夜。當(dāng)?shù)乜h令王密曾由楊震舉薦為官,為表感激之情,王密身攜十斤黃金深夜前來拜訪。二人相見后,相聊甚歡。臨走時(shí),王密將十斤黃金作為禮物,放于桌上。楊震見狀,嚴(yán)肅地說:“過去我舉薦你,是因?yàn)樾蕾p你的才華。我了解你,你怎么就不了解我呢?”王密趕緊回答道:“今天是個例外,聊表心意而已。再說了,這半夜三更的,也沒人知道??!”楊震聽后,正色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會沒人知道呢?”一句話把王密說得羞愧難當(dāng),只好收起金子告辭。
這句話的原意是說:干不正當(dāng)?shù)氖虑椋趺磿]人知道呢?即使別人不知道,那還有天地和你我知道??!告誡人們要克己奉公,廉潔操守。但后人反其道而行之,借此表達(dá)別人不可能知道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