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說:“別把我的話當耳旁風!”這里“耳旁風”的意思是不把別人的話放在心上。但最初的“耳旁風”是指“秋風”,來自“秋風過耳”這個成語。
春秋時期,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德才兼?zhèn)?,備受吳王的寵愛。公元?61年,吳王得了重病,臨終前想把王位傳給季札,但季札堅決推辭。于是,吳王對長子諸樊說:“吾欲傳位于季札,但他不想破壞舊制,希望你即位后,不要忘了我的遺愿?!眳峭跛篮?,諸樊繼承了王位。他和余祭、余昧立下誓約:今后王位由兄弟依次相傳,最后務(wù)必讓季札繼位。等輪到季札繼位時,他還是堅決不從,說:“父王去世時,我已表態(tài)不繼承王位。做人只要行為正派、品格高尚就可以了。至于榮華富貴,不過就像秋風過耳,沒什么值得留戀的?!睘榱吮砻餍嫩E,季札索性隱居起來,直到余昧的兒子僚繼位后,他才回到朝中,幫忙處理國事。季札視榮華富貴如秋風過耳,根本不放在心上。他的事跡感動了很多人,這個典故也就流傳了下來。
“耳旁風”指話語則是在清代,至于如何轉(zhuǎn)義已不可考,當時很多戲曲或小說中已經(jīng)這么使用。如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回:“我平日和你說的,全當耳旁風,怎么他說了你就依,比圣旨還快呢?”第二十一回:“又聽襲人嘆道:‘姊妹們和氣,也有個分寸禮節(jié),也沒個黑家白日鬧的!憑人怎么勸,都是耳旁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