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寒香界白,澗曲寺門通。
月在眾峰頂,泉流亂葉中。
一燈群動息,孤磬四天空。
歸路畏逢虎,況聞巖下風(fēng)。
【詩人簡介】
厲鶚(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號樊榭、南湖花隱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浙西詞派的中堅人物。著有《宋詩紀(jì)事》《樊榭山房集》等。
【賞析】
靈隱寺是人們熟悉的杭州一景,坐落在西湖西北的靈隱山麓。寺前冷泉飛度,古木蒼翠;不遠處的飛來峰如巨石飛墜,屹立于寺門,環(huán)境幽靜、清雅。這次詩人找了一個恰當(dāng)?shù)臅r間,踏著月光游山,全詩的韻味就蘊藏在這月色當(dāng)中。
前兩句,“夜寒”點明時間,即深秋的寒夜?!跋憬纭?,指佛寺。由一個“白”字,未見其月,已見月光的皎潔。接著寫透過寺門,可見曲折的山澗與寺門相連,一個清涼幽靜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三、四句承上啟下。抬頭望“月在眾峰頂”,可見月升中天,群峰相托;低頭看“泉流亂葉中”,可見秋葉紛飛,泉水流淌。由靜景寫到動態(tài),以動襯靜,更顯佛寺秋夜的靜謐。四句讀來,佛寺月夜之景盡收眼底,俯仰之間,所見所感,妙趣橫生。
五、六句先寫進入佛寺?!耙粺簟敝杆吕锏拈L明燈?!叭簞酉ⅰ?,語出陶淵明的《飲酒》,指一切都歸于沉寂?!肮马唷敝干艘估镎b佛經(jīng)的擊磬聲?!八奶臁敝杆亩U天,佛教所謂色界諸天,即整個天空。兩句意為,進入佛寺,只見一盞燈獨自發(fā)出亮光,猶感四周靜寂,只聽到僧人在夜里誦經(jīng)的擊磬聲,悠然回響在寂靜的夜空中。
最后兩句承上啟下,寫由于環(huán)境太過冷清、太過空寂,難免使人生出孤獨惆悵之感,不便久留,只好出了寺門離歸。山林多虎,使人生畏,“況聞巖下風(fēng)”。所謂“云從龍,風(fēng)從虎”。聞風(fēng)如見虎,使人更覺驚恐不安,欲離歸而又難以回歸。
全詩寫靈隱寺的月夜景色,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表現(xiàn)出詩人孤獨惆悵、寂寞難耐的心境。寫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