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溪陽,1974年1月出生于湖南雙峰,本科學歷。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小欖印社社員,中山市教育學會書法專業(yè)委員會常務(wù)理事。 2013年6月、11月分別在北京和中山舉行“中國書法夢—賀溪陽書法展”(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中國書法院主辦),《賀溪陽書法作品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書法作品入展、獲獎:首屆“中國書法院獎”提名獎、 祭侄文稿杯全國書法大展、 全國首屆書法小品展、 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藝術(shù)展、 "“孝行天下 橋杯”全國書法作品展、 首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 第七屆中國.臨沂中小學生書法節(jié)、 全國第三屆行草書展、 “孔子藝術(shù)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中國 貴州“百里杜鵑”書法作品展、 第三屆林散之獎書法雙年展、 第三屆 “康有為獎”書法展優(yōu)秀獎、 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shù)獎、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堯山杯”新人展、 全國第二屆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大展、 "全國首屆草書大展等。
2012.9.19 " "星期三 " 北京 晴
豐坊云: 學古人書,若徒看刻本,終無所得。蓋下筆輕重,用墨淺深,勒者皆不能形容于石。誠然,宋之用墨已豐富,濃墨、淡墨及干墨均有名家。一般而言,墨淡則傷神,過濃則滯筆,故須把握度。就整件作品而言,還需把握枯濕濃淡之對比關(guān)系,尤其注意節(jié)奏、單元,即“墨繼”,墨繼如音樂節(jié)奏,有時間性,字數(shù)須參差。
2012.9.21 " " 星期五 " 北京 晴
今日悟道:一件書法作品應(yīng)在筆法、節(jié)奏、空間、造型等方面俱佳。
就章法而言,造型單位不宜過多,否則字字獨立,左搖右擺,做作頓生,失之自然。
筆勢組合續(xù)連綿、緊密,從而組成一個造型單位,甚至還可疊加或省并,而行的長短須有變化,不可太瑣碎,大開大合為好,一如楹聯(lián)之平仄。
2012.10.26 " " 星期五 " 北京 霧
今日約好友赴北京國際飯店參加嘉德秋季拍賣會作品預(yù)展。
展場共分三層,我們直奔展出作品的三樓,這里正在展出古代和近代書畫作品。
第一幅作品是幾塊敦煌拓片,卻是旁邊的行書題跋吸引了我,書法雅秀精致,書風飽含何紹基的味道。黃道周的《灌園歌》和《洗心詩》冊亦是其巔峰之作,有黃氏一貫的方折、頓挫、橫勢的特點透出其心正骨硬的氣格。張瑞圖《草書李白詩》大氣磅礴而點畫不失精到,今習瑞者多失之矣。朱耷《愛蓮說》清雅舒朗,從容而就,起拍價竟達六百萬之巨。董其昌的多件作品非看原作不可感受其用墨之精,“淡墨宰相”之名不虛也。
2012.11.7 " " 星期三 " 北京 晴
唐以前以篆隸為基礎(chǔ)的筆法系統(tǒng)和唐以后以楷書為基礎(chǔ)的筆法系統(tǒng)是中國書法的兩個筆法系統(tǒng)。俊秀的《嶧山碑》和樸拙的《散氏盤》是篆書中的精品,而后人的借鑒更為可貴。如吳昌碩對《石鼓文》的借鑒,黃賓虹對金文的借鑒,齊白石對《天發(fā)神懺碑》的借鑒,當代王鏞對秦漢磚文的借鑒以及劉彥湖對《袁安袁敞碑》的借鑒都是成功的例子。
2012.11.17 " "星期六 " " "合肥 "晴
今日早晨到達合肥“安徽省博物館”參加全國第三屆行草書展開幕式。開幕式后開始細觀所有參展作品。
此次參展的作品用紙多樣,草紙、枸樹皮質(zhì)頗多,寫“二王”一路流滑者、取法章草者甚多。入展者江浙居多,乃實力也,安徽亦多,東道主也。大字作品鮮見打動人者,而章法上有新意者亦罕見。
貴州朱俊首作品顏味十足,又來得輕松自然,干凈利落,虛實有度。北京傅振余作品靈動有趣,開合有度, 起伏,頗多玩味。遼寧孫學輝作品用筆果敢,氣息古潤,格調(diào)高雅,痛快淋漓。黑龍江金澤珊作品章法、筆法俱佳,有佐理(藤原佐理)意,可惜墨色太淡傷神。河北王墉所書章草大氣磅礴,用筆老辣,似禿筆寫成。
閱畢,頗多感觸。今后短時內(nèi)寫二王一路小行草如無突破很難獲獎,如此次李德會、李守衛(wèi)、李炳筑功夫一流卻無緣獎項。大草的缺失,包括線條和章法的缺失,行草書變得流滑甜美,缺少毛澀、扎紙之感。
今日書壇熱鬧非凡,然繼承后如何創(chuàng)新則為頗為困擾。余攻“二王”已經(jīng)年,雖多次入國展,然逾寫逾惶恐,一是如何寫得更深入,二是能否挖掘更多的如碑學或民間書法素材,最后能否形成自家面目?
2013.3.4 " "星期一 " 北京 晴
從線條來說,明清以前,筆畫以轉(zhuǎn)為主,而宋元之轉(zhuǎn)無棱角,如黃庭堅。黃庭堅抖動的線條及字距之穿插頗為巧妙,也成就黃氏風格。在章法上如加入祝枝山行距之破應(yīng)是可行。臨摹時不是全盤照搬,而要加以思考,否則創(chuàng)作時會不知所措。書法用手更要用心,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015.8.12 " " 星期三 " 北京 晴
《評書帖》云,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都有創(chuàng)新之意,而元代崇尚復(fù)古,沒有自己風格,趙孟頫遠在二王之下,明代書法亦無大發(fā)展,董其昌、文徵明大行其道,“臺閣體”橫平豎直,了無生機。清代書法突破元明以來靡靡之風,開創(chuàng)碑學,在篆隸方面亦頗多建樹。鄧石如開創(chuàng)碑學之宗,形成大軍,有康有為、伊秉綬、吳昌碩等,碑帖結(jié)合融會貫通的如何紹基、趙之謙。
今日赴中國美術(shù)館全國第十一屆書法展,雅氣撲面,取法不俗,然風格趨同,深感創(chuàng)新滯后,缺乏個性。當年全國書法中青展之激情蕩然無存,楷書缺乏性情,大家都在拼“工”。是作者在國展壓力下不敢發(fā)揮,抑或是這類作品已過早淘汰?
最后以小詩數(shù)首抒寫我的學書心路:
論書三章
(一)論學書
學書當尚古,立品技工兼。
藝涉學才志,唯書匠氣添。
(二)論臨摹
臨存筆意摹存骨,前朝坡翁帖壁懸。
筆意若亡難寫韻,取神略貌是剛言。
(三)論用筆
用筆古來多聚訟,中藏正側(cè)各分詞。
適心擒縱追前輩,酣暢淋漓見紛披。
初事丹青
年追不惑始研畫,
樹水云山盡是鮮。
舊日山川生瑞氣,
新時長路起心邊。
擦皴點染交功課,
提頓抹涂皆瘴煙。
白石衰年張大幟,
勤中自有創(chuàng)新天。
九月赴中國書法院就讀
南國荷香青草壯,
菊城六月百花開。
京華鴻雁傳佳訊,
摯友箴言記上臺。
萬里長河流不盡,
千年寶藏掘還來。
鄉(xiāng)賢重囑心頭熱,
新歲歸來定舉杯。
憶小欖
拜藝京師萬里途,
西席教誨見真儒。
秋分乃至添新褂,
夢里常游到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