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4日,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瑞典漢學家羅多弼,站到了北京師范大學北國劇場的臺上,和我國著名藝術家韓美林一起,領取2015年度“會林文化獎”。這一獎項授予的是對中國文化在國際傳播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羅多弼是獲得此獎的第一個外國人。
瑞典第三代漢學家
羅多弼從小就喜歡學習各種語言。十四歲那年,他在電視上看見自己的偶像——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正在講述自己去中國的各種有趣見聞,羅多弼被吸引住了。他對這個全世界人口最多、文化遺產(chǎn)豐富的國家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夢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去那里看一看。
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羅多弼學的是哲學和俄語學士專業(yè),但臨近畢業(yè)的時候,中國熱在瑞典興起,他毅然選擇去學習中文。聽說年輕教授馬悅然不僅教中文很有魅力,對文學的興趣也很濃,他決定拜馬悅然為師。
1969年,在馬悅然的幫助下,羅多弼去香港進行為期一年的中文進修。幾個月后,受瑞典駐華大使館的邀請,他去北京旅行。一路上,有很多人好奇地圍著他,甚至還有人伸手摸他的臉。他試著用中文和周圍的人們交流,他開心地發(fā)現(xiàn),人們不僅聽得懂他說什么,還都愿意和他交流。
到北京的第二天早上,羅多弼出去散步,一個年輕人看見了,竟然大喊道:“看吶,阿爾巴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在那個年代,能夠在北京街頭行走的高鼻梁、藍眼睛、黃頭發(fā)的常常只有阿爾巴尼亞人。羅多弼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很多中國人的視野非常有限。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對中國的喜歡,因為那時他腦海中的中國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tài)——雖然很窮,但社會安定,人們對前途充滿信心。那一年,羅多弼完成了《儒家思想史》英文普及本的撰寫,并與中國學者合著了《分析哲學與中國》。
1973年夏天,羅多弼到瑞典駐華大使館擔任文化專員,有兩項任務,一是組織中瑞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二是閱讀使館訂閱的報刊雜志?!都t旗》上的每一篇文章,他都認真研讀,寫分析報告。三年的文化參贊生活,讓羅多弼改變了以前的很多認識和想法。當時的許多中國人,并不考慮自己的個人想法,他們自覺地將自己歸為集體的一員。
羅多弼結束三年駐華文化參贊任期后,重新回到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任教。完成博士論文后,一直研究“五四”時期思想、文化、文學的他將目光轉(zhuǎn)向了中國古代史和古代哲學傳統(tǒng),陸續(xù)發(fā)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論文,他的學術態(tài)度非常理性,從來不帶任何政治偏見,也不以其歷代地位的變化任意褒貶,而是根據(jù)史實,予以客觀評價,受到了漢學界的肯定。
1990年,羅多弼接替馬悅然出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的中國語言和文化教授。同時,他還是亞太研究中心的執(zhí)行主席,歐洲研究中國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繼高本漢、馬悅然之后,羅多弼被認為是瑞典第三代漢學家的代表。
中國文化人的共同朋友
一次偶然機會,羅多弼認識了在瑞典訪問的中國著名學者、思想家王元化。通過交談,羅多弼發(fā)現(xiàn)王元化非常喜歡和佩服戴震(中國封建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王元化告訴羅多弼,作為新儒學的批判者,戴震強烈抨擊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儒學。其思想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樸素的唯物觀,還在于他的著作顯示了高度的思辨色彩和嚴密的邏輯形式,那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中一貫缺乏的東西。無獨有偶,羅多弼在早期讀余英時先生的《戴震與章學誠》時,就對戴震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于是他決定把戴震作為切入點,深入研究中國儒家思想。
1993年,得知王元化要到斯德哥爾摩開會,羅多弼早早就在機場等候,并親自開車,將王元化一行送到住處。會議結束后,羅多弼又接王元化去自己家做客,還帶他去自己的辦公地方參觀。王元化發(fā)現(xiàn),羅多弼的辦公室里竟然掛著自己以前贈他的那副對聯(lián):“焉堅貞如白玉,懔懔焉動烈若秋霜?!?/p>
因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此后羅多弼和中國文化人的交流和交往越來越密切。2012年12月,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受邀到斯德哥爾摩大學演講。興起之處,莫言還朗誦了自己的兩篇作品,第一篇為短篇小說《狼》,第二篇為《生死疲勞》節(jié)選。羅多弼是這次演講交流的組織者和主持人,他向瑞典的讀者們介紹說:“莫言是一個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的作家。我們剛剛聽他朗誦的故事叫《狼》,它使我想起4世紀的《搜神記》,也使我想起莫言故鄉(xiāng)的名人,寫《聊齋志異》的蒲松齡。中國需要更多的像莫言一樣會講故事的人?!?/p>
在中國學界以及世界漢學界,很多人都把羅多弼當成中國人,都叫他的中文名字。可他對自己這個名字卻有一點不滿:“這個‘弼’字不太好,不常用?!辈贿^話雖如此說,每次他都有辦法向別人解釋清楚:“遇到熟悉中國古典文化的人,我就說是《西游記》里‘弼馬溫’的‘弼’;遇到對中國政治感興趣的人,就解釋說是任弼時的‘弼’?!爆F(xiàn)在,他的漢語比許多中國人講得都好。一次,他坐出租車,司機師傅問他:“聽您口音,應該是外地人吧?”“恩,算是吧!”那時的羅多弼,笑得比孩子還開心。
擴大儒學的世界影響
最初,羅多弼對中國古代哲學傳統(tǒng)感興趣,主要是為了了解傳統(tǒng)思想對當代文化的建設作用。沒想到,他對古代哲學文化的研究,反而促進了他對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的重新認識。
經(jīng)過深入學習,羅多弼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極其豐富的資源。應該把這個寶庫打開,提供給全人類,讓人們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于是他依據(jù)安正輝的《戴震哲學著作選注》作底本,參閱了其他版本和古籍資料,把戴震的哲學著作《孟子字義疏證》翻譯成英文。該譯本不僅忠實于原著,確切地傳達了戴震的哲學思想,還對“氣化流行”、“生生不息”等物質(zhì)運動做了客觀的解釋。該譯本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重大反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喜歡中國和中國文化。
作為歐洲研究中國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羅多弼一直以不倦的精力參與和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中文系和孔子學院舉辦學習中文活動,到北京、廣州等地做各種學術報告。2015年2月,為了緩解瑞典國內(nèi)中文系資源的緊張,讓更多人學中文,羅多弼又當上歐洲第一個孔子學院——北歐孔子學院的院長。
因在瑞典文《四書》翻譯及戴震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羅多弼被授予2015年度“會林文化獎”,成為獲得此殊榮的第一個外國人。頒獎典禮第二天,羅多弼又開始了 “返回古典”的狀態(tài)。他說,雖然目前《論語》已經(jīng)翻譯完,《大學》也有了手稿,但《中庸》《孟子》還差一步,另外,《四書》也必須盡快翻譯出來。自己已經(jīng)快七十歲了,時間不多了,必須盡快完成手頭的一些任務,實現(xiàn)真正用瑞典文寫一部中國思想史的夢想。
圖片由CFP提供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