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近的是現(xiàn)實,遠的才是詩?!痹姼枧c現(xiàn)實總是若即若離,唯有未知的遠方才能襯托詩歌的美麗,因為越遠越模糊,越模糊越令人向往。我們擁有心靈的翅膀,所以才會更加期盼著遠方,總想到遠方去,看看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風情、那里不同口音的人。在我們的心中,遠方,就是心房跳動的動力,是一隅充滿詩意的地方。心向遠方,則是一種執(zhí)著的追求,一種奔向夢想的勇氣。
可是,究竟要多遠才叫遠方?小時候,遠方就是30里地遠的外婆家;上小學,遠方就是別處的山山水水;上中學,遠方就是千里之外的天安門;上大學,遠方就是獨自旅行的方向;后來,遠方變成了心與心的距離。年齡在長,遠方也在變,每個年齡都有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想成為的人……
遠方,并不能用距離衡量,它只在心所掛念的那個方向。年輕人總是不甘于生活在一個地方、一個小小的生活圈,總是不甘于眼前荀且的生活,總是心生渴望,想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去見見未曾見過的事物,去嘗試一下未曾經(jīng)歷的生活,去接受未曾知曉的知識與理念?!吧畈恢皇瞧埱遥€耍有詩意和遠方。”青春年少時,有太多的時間可以用來抒情,甚至在課間的小睡都會夢見自己去遠方旅行、去遠方追夢、去遠方體驗、去遠方開店……
去遠方旅行
許巍唱:“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熱血的年輕人總是躁動不安,覺得自己走遍天下也不怕。詩酒作伴,闖蕩天涯,這是大多數(shù)少年的憧憬。聽老師說著“當下的生活都是暫時的,真正的生活在別處”,眼前便突然一亮,遠行的種子已在心中扎根。此后,便整日想著置身在不同的天空下,漫步在不同的街道,攀爬大大小小的山脈。一個人坐在呼嘯而過的火車里,車廂外是一望無際的稻田,金色無邊,背景是一片蔚藍的天空,打開車窗,還有撲面而來的帶著花籽氣息的清新空氣,這樣的畫面,太過美好。有可能是為了逃離,有可能是為了新生,有可能只是想看風景。
年輕的我們,為什么想要旅行?是為了離開,還是再開始?旅行的意義,到底是自我救贖,還是自我放逐?丁玲在《姑娘》中說道:“在這旅行之中,阿毛所見的種種繁華、富麗,給予她一種夢想的依據(jù)?!甭眯械囊饬x,也許是去陌生的遠方尋找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也許是逃離現(xiàn)實的塵囂讓一切歸零,也許是沒有勇氣離開亦沒有勇氣留下,只得選擇旅行。
遠行的意義有太多太多,其中一條便是“百聞不如一見”。余華在《十八歲出門遠行》寫道:“我在路上遇到不少人,可他們都不知道前面是何處,前面是否有旅店。他們都這樣告訴我:‘你走過去看吧?!矣X得他們說得太好了,我確實是在走過去看。”剛滿十八歲的“我”懷著憧憬獨自上路,告別童年,告別過去。路上, “我”一直問人前面有無旅店,覺得在旅途中不能沒有旅店,就像剛剛步入社會的青年覺得人生不能沒有理想。不斷起伏的柏油公路,車子爬上高處再滑向低處,如此循環(huán),“我”卻始終看不到旅店。
每個十八歲的孩子也許都和《十八歲出門遠行》中的“我”一樣,憧憬著獨自上路,想趕緊離開學校,無論何處,只要遠方。一列列火車離開,我們總會在想:這一列火車又是開往何處,又會經(jīng)過哪里?而它要到達的那個地方,又是一個怎樣的遠方?
被禁錮在教室中的我們,只能臆想著遠方的一切一切。有人執(zhí)著于江南淡墨的美麗,有人執(zhí)著于天青色等待下的煙雨,有人執(zhí)著于莫愁湖畔的莫愁女,有人執(zhí)著于潑墨江南里的柔情百轉(zhuǎn)……當北方大地仍然是枯枝滿樹、天寒地凍的時節(jié),美麗的江南已是春意融融了,我們一邊做題一邊憧憬著跟隨春天的腳步,乘著春風下江南,去赴一場春的盛宴。五月,陽光明媚,溫度適中,我們的思緒又飄到花開的地方,麗江、大理、香格里拉,處處充滿溫柔的想象。的確,滿是作業(yè)的書桌太讓人壓抑,升學的壓力更讓人向往自由,想去爬山、去玩水、去騎馬、去劃船,甚至想在客棧里看書、在酒吧里發(fā)呆。這個時候,憧憬著遠行,就是一種釋放,而遠方的風景,就是一種希冀,一種托付。
遠行,就是一根火苗,不斷跳動,給予我們光和熱,讓我們在習題作伴的日子里,有所期待。暑假補習的日子,悶熱的教室讓人想逃離,吱吱呀呀的風扇更讓人煩躁不堪,此時,對遠行的憧憬更加強烈。每年的這個時候,到西藏去實現(xiàn)旅行夢想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因為這個時候,西藏擁有最完美的天氣、最美麗的景色,喜馬拉雅山、雅魯藏布江、珠穆朗瑪峰、布達拉宮、草原、牦牛、酥油茶、青稞酒……去神秘的西藏,觸摸一下高原的云彩,站在山腳給自己的親人打一個電話,或者穿行于八廓街上看那白色的墻,看來往的虔誠的子民搖動著手中的轉(zhuǎn)經(jīng)筒。而此時,新疆的天山上鑲嵌著冷艷的天池,遼闊的草原間牧養(yǎng)著無盡的牛羊。潔白的雪蓮、滄桑的胡楊、溫潤的美玉,吐魯番的葡萄、庫爾勒的香梨、哈密的瓜….
這樣的美景,這樣的遠行,想想也覺得醉了,可惜路途太遠、時光太緊,更重要的是作業(yè)太多、能力有限。羽翼未豐、革命未成功的我們只能羨慕那些“風一股的游者”。那個“83元走完川藏”的張小硯,個性張揚,思維活躍,她直面自己的夢想,隨性直率。張小硯聽說墨脫很神奇,她和驢友湊錢買了輛摩托車駛進墨脫,一路“摔了幾十跤,魂飛魄散,肝膽俱裂,嘎龍山上還遭劫”,就這樣隨性行走,翻山越嶺終到拉薩。她將自己用83元錢走完川藏路的故事寫成游記在天涯上發(fā)布后,迅速憑借曲折離奇的經(jīng)歷、幽默風趣的文筆擁有了眾多粉絲,網(wǎng)友稱其為現(xiàn)實版的“黃蓉”。帖子集結(jié)成書之后,又迅速占領各大暢銷書榜單,成為更多人走上公路的起點。張小硯的博客圖片是一條看得見魚刺、長著腳在行走的魚。這條魚出自張小硯的筆下:“這是一條倔強又有點壞的魚,走在沙漠中,即使要被曬咸魚干,它也還是不會停下腳步,像我。”這條倔強的魚不僅沒有被曬成魚干,還替我們完成了詩酒作伴、仗劍走天涯的遠行之夢。
“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憧憬?!边h行,更多的是一種心靈寄托。心里的負累不是走路可以忘卻的,人只要在世上就難以脫去羈絆,單純的旅行是一種主觀逃避。事實上,我們心里都有一座大山,總想翻過這座山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天天都做著云游四海的白日夢,卻依舊在這鋼筋水泥中不停地穿梭。但其實,爬到山頂上,會發(fā)現(xiàn)那邊還是山,且更高更遠。但這又有什么呢?憧憬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我們翻越的那一座座山,連起來就是心的旅程。
[附送箴言]
當“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被很多人追崇,當各有傳奇的“窮游”故事不斷上演,旅行仿佛成了青春歲月里一個無法回避的關鍵詞。但實際上,旅游與青春真的沒有絕對不能分割的牽連。那些傳說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的經(jīng)歷褪去色澤,便會在青春的底片上露出殘酷的真相。尤其是在十幾歲的年紀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其實遠不及想象的美好,卻那般直白地說出了我們的叛逆與逃避;而一段可能千瘡百孔的“窮游”歷程,僅有的精彩亦是以諸多冒險作為代價,它幾乎沒有辦法為所謂的勇敢代言,倒是輕易就暴露了一個人內(nèi)心的偏執(zhí)。
青春有對遠方的無盡向往,有色彩斑斕的旅行,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青春的精彩與美好,成長所必須的鍛煉與磨礪,并非絕對需要一場“另類的旅行”來成全。
去遠方追夢
遠行雖然美好,但沒有夢想,又何必遠方?多少人,為了心中至高的夢想,告別了故土,奔向向往的北上廣,從此,成為漂泊一族。
《新周刊》雜志曾做過一期叫“飄一代”的專題,封面是一個“飄一代”的雕塑,一個用張開的翅膀替代了雙手的人形。雜志中還列舉了“飄一代”的50個細節(jié),包括“不訂報只買報;只租房不買房,只打的不買車;寧肯煲電話粥也不寫信;睡過床墊”等等。對當時的人們來說, “飄一代”真是一個酷斃了的詞,選擇飄的人都是有決心有膽量有夢想的人。如今, “飄一代”的隊伍更是壯闊宏大,很多電影、歌曲、書籍也都在關注這一群去遠方追夢的人。
“理想的生活總在別處?!北逼蛔?,有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有創(chuàng)業(yè)拼搏的熱血青年,也有年過中旬的尋夢者。電影《北漂魚》就是關于遠方追夢的故事,主人公余小寶是一個大齡北漂,為了追逐電影夢來到北京創(chuàng)業(yè)。沒有根底又死要面子的余小寶,向自己的女兒吹噓自己在北京做了大導演,隱瞞了自己窮困生活。女兒帶著幾個同學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車“看望導演爸爸”,讓剛剛才當上劇照師的余小寶猝不及防。為了不讓女兒在同學們的眼里變成“騙子”,余小寶必須在女兒乘坐的火車到達北京之前,想盡一切辦法成為“導演”。他只能求助于自己的北漂朋友們。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力哥、三流小演員李晶晶、迷失方向的前戲劇團臺柱大圣以及亦正亦邪的群頭老六等人。這些北漂人決定想盡一切辦法建一個“劇組”,拍攝一場由余小寶導演的“電影”。至少,不能在女兒面前露餡。
青春的夢太遠,遠到四十歲還未實現(xiàn),遠到“背井離鄉(xiāng)”都不能換得一次“衣錦還鄉(xiāng)”,可是他們對夢想的堅持與付出,以及在路上閃耀過的光輝,都值得頌揚。年少時夢,搖曳如花。北漂一族們,流浪在夢想的路上,是一條條北漂魚。他們之中有北影廠門口等待機會的群眾演員,有在街頭和地鐵上的說唱歌手,有擠著大通鋪的進城民工們,當然還有那些一個個為了夢想而前往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尋找機會的各行各業(yè)中人。他們住在廉價的群租房,依舊是饑一頓飽一頓,依舊是大雪紛紛中的苦力,依舊是難以企及的成功,但畢竟是青春,畢竟是熱血,畢竟是夢想。他們在最熱血的年紀里,為夢想驕傲著奮斗著。這一群人,他們在大城市里干著最底層最卑微的工作,他們在街頭上經(jīng)歷風吹日曬雨淋,他們?nèi)淌苤还降拇雠c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但他們用一種近乎理想主義式的固執(zhí)堅守著心中的遠方。
遠方的夢還未實現(xiàn),青春卻慢慢逝去,盡管沒有成為最理想的自己,但內(nèi)心依然沸騰?!稕]有夢想,何必遠方》-書的作者易術在大學時代,一直想出書,寫作是他最初的夢想。他多年堅持寫作,在父母的幫助下,自費出了一本書。他將自己寫好的小說裝訂打印,復印好幾份,去一個又一個出版社拜訪,即便遭到拒絕也不放棄。執(zhí)著于夢想的小小少年一次又一次去找出版社的編輯,站在出版社的樓下等了四個小時,外頭正下著雨,他又冷又累。最后,他的小說更名為《陶瓷娃娃》出版。大學畢業(yè)后的易術一邊上班一邊寫作,出了一本又一本小說,但仍沒有成為暢銷作家。他坦言自己是個失敗的作家,靠寫作養(yǎng)不活自己。后來,他坐上長沙開往北京的火車,開始了他的北漂生活,夢想擁有一份滿意的工作,遇見一位一生一世的愛人,出版一本被很多人讀到的書并且得到肯定。但他像很多熱愛寫作的人那樣,仍沒有成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暢銷作家。于是,他在北京過著清高、矛盾又沒有錢的生活,漸漸開始懷疑自己——來到遠方,到底在追逐些什么?他悲哀地感嘆道: “殘酷的是,有一天發(fā)現(xiàn),其實不寫也沒有那么多人為你遺憾?!?/p>
一個寫字的人,多少有些自負和倔強,雖然失敗總在不經(jīng)意時候襲來,但總不能釋懷,心里那些小火苗兒,總會春風吹又生。2013年,易術再度提筆。也許因為他心中還有歌,沉寂多年后的他才愿再拿起筆來。他說: “沒有人記得我曾經(jīng)多么熱愛寫作,那才是我最初的夢想。連我自己也幾乎忘記那段經(jīng)歷,忘記若干年前,為了第一本書能出版,下著大雨,我撐把單薄的傘,在出版社門口等那個約好的編輯到來。聽了幾個小時雨聲,一直到渾身透濕?!笔甑膲粝肼贸?,他經(jīng)歷過的背叛、欺騙,經(jīng)歷過的親人離世、友人陷害,但他依然秉持一顆赤子之心,以一種倔強、溫暖的方式不懈前行,因為“要么戰(zhàn)死沙場,要么狼狽回鄉(xiāng)”。
沒有夢想,何必遠方?去遠方追夢,是無法預計的人生,但越是未知才越有挑戰(zhàn)。這條道路布滿荊棘,能否到達心中的遠方取決于自己能不能在這條路上懷揣夢想堅韌前行。若你也有一個夢想在遠方,那就帶著這首《追夢赤子心》,向它奔跑過去吧。
充滿鮮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會去/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不在乎它是不是懸崖峭壁/用力活著用力愛哪怕肝腦涂地/不求任何人滿意只要對得起自己/……/與其茍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吧/為了心中的美好/不妥協(xié)直到變老……
[附送箴言]
青春年少時,我們總是特別欣賞那些敢于去遠方追夢的人,即便他們最后并沒有夢想成真也沒關系。這種欣賞,也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暗自生長的念想。遠方因了它的廣闊與未知而變得迷人,仿佛只有它才裝得下我們的夢想,仿佛只有像風一樣追逐而去才能給夢想找到答案。我們的青春,總是這般單純,并因此而美好,卻又因此而沖動。
只是,去遠方追夢,也像去遠方旅行一樣,本質(zhì)正如郁達夫所說, “就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去”。于是我們應該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心心念念想要逃離的眼下現(xiàn)實,也許就是別人想要傾心抵達的遠方。待內(nèi)心里那些躁動與不安分漸漸冷卻就會懂得,我們不能像拔苗助長的故事那樣,把稚嫩的夢想揣在口袋里帶向所謂的遠方,而是應該讓它在最現(xiàn)實的世界里生根發(fā)芽、慢慢成長,向著它能夠抵達的地方生長。
此刻,懷念遠方詩意的青春
去遠方旅行,去遠方追夢,都是對遠方的憧憬,但如果遠方缺了詩意,便也少了期待。遠方與詩意,一個都不能少。曾經(jīng)詩意的青春,在一度流行的校園民謠里漸行漸遠,而當下的青春似乎跟詩意不沾邊,它有著以前任何一種青春里都不曾有過的生活方式和嶄新元素。
青春之遠,遠的是幾十年的跨度,跨的是幾代人的青春。我們甚至想穿越時空,回到更遙遠的年代,去體驗一下詩酒作伴的青春。王蒙19歲時寫出了《青春萬歲》,描寫了1952年北京一群高三學生的學習、生活。書中的那首詩,至今聽起來仍會讓人感嘆詩意的美好: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用青春的金線,和幸福的瓔珞,編織你們。有那小船上的歌笑,月下校園的歡舞,細雨蒙蒙里踏青,初雪的早晨行軍,還有熱烈的爭論,躍動的、溫暖的心……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我們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飛?!蹦莻€年代的課程只有語文和算術兩門,那時候?qū)W習的榜樣是劉文學、草原英雄小姐妹這樣的英雄人物。
當時代發(fā)展了,年輕人開始關注自己內(nèi)心的世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青春書頁里,他們喜歡低酌淺吟,喜歡自哀自吟,喜歡安靜與隱閉,喜歡向內(nèi)挖掘內(nèi)心深處的隱私與秘密。他們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大部分人注重理想,保守而務實。男生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卻故作嫌惡狀,在課桌上刻三八線;背著軍用水壺,揣著茶蛋、油餅春游;過六一節(jié)還必須穿白襯衫、藍長褲、白球鞋.有事沒事就開唱“沒有花香沒有樹高”。他們用過糧票、布票,自己生火烤過地瓜、土豆,看過黑白小人書《岳飛》《丁丁歷險記》。八十年代的青春,盡是些橫沖直撞的日子。這一代人冷靜而又敏感,沉著而又細膩,他們有著狂放不羈的熱情,充滿了對未知的新奇,外表保持一種漠然的態(tài)度,內(nèi)心卻又有狂野的一面。
在這些詩意的年代里,物質(zhì)不是那么豐富,生活不是那么匆忙,思想不是那么浮躁,中國的詩人吟誦著“詩酒趁年華”。而在國外詩意的年代里,詩人高喊著“生活在別處”。第一次喊出這個口號的詩人是蘭波,這個才華過人、舉止怪異、放浪不羈的詩人聲稱自己是“被繆斯點化過的孩子”,他想用詩歌改變這個世界。他有恃才傲物的資本,但他身無分文、落魄不羈,困居于鄉(xiāng)村。16歲的一天,他突然想帶著詩意去遠方,于是熱血沸騰從家里逃出踏上去巴黎的列車,去書寫屬于他的詩歌時代。蘭波一路高歌:夏日藍色的黃昏里,我將走上幽徑。不顧麥莖刺膚,漫步地踏青,感受那清涼沁入腳心。我將什么也不說,什么也不做。無盡的愛卻涌入我的靈魂。我將遠去,到很遠的地方,就像波西米亞人,與自然為伴。又有一天,生活安逸的魏爾倫出去為妻子買藥,結(jié)果人影全無。疑惑不解的妻子找了他三天,問過朋友找遍大街,還光顧了停尸場。后來才知道丈夫跟別人去了比利時旅游。那個人,就是蘭波。游蕩結(jié)束,蘭波孤身返鄉(xiāng),帶著滿身才華,很快就寫出了他最知名的作品、象征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地獄一季》。而返回巴黎的魏爾倫,文思泉涌。那個詩意的年代,那些詩意的青春,傳唱著最憂傷綿長的音符,縈繞著最美最難忘的青春時光。
如今的青春盛開得花枝招展卻顯得缺少點什么,似乎再也回不去那些詩意盎然的年代了。或許,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但每一個正在成長的人,都要在青春的路上追求著屬于自己的青春歲月。其實,所有年代的青春,都像是一列開往春天的火車,就這樣,帶著些憧憬,帶著些迷惘,一路晃晃悠悠頭也不回地奔向前去。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詩意。
[附送箴言]
在音樂、文字以及影視畫面中,我們輕易就能觸摸到太多“過去的青春痕跡”。再對比自己正親身經(jīng)歷的現(xiàn)實,總覺得粗糙,覺得鑲進了種種不如意與不美好。因此,在青春之遠的追問里,我們會在自覺不自覺間把艷羨的目光投向“歷史的天空”。那些跟隨單車的輪轉(zhuǎn)穿過大街小巷的身影,那些在白衣飄飄的年代燦然盛放的年輕笑容,那些在沒有太多學業(yè)壓力、被一首歌或一本書陪伴的夏日午后……它們像最富詩意的青春片段,把我們淹沒。
而我們自己的青春呢?似乎絞盡腦汁都無法寫成一首簡單的詩。在老師枯燥無味的講授里坐立不安,在堆積如山的試卷與課本間無所適從,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中收斂起所有與分數(shù)無關的一切。我們自己的青春,仿佛成了我們最大的敵人。但現(xiàn)實真的沒有這么殘酷,就像我們所羨慕的每一代人的青春一樣,詩意也跟隨了我們的每一個腳印、每一段路程,我們身在其中不自知,唯有走過之后再懷想,才會找到最好的證明。
未來,開一家詩意的小店
“我想要開一家咖啡店,有香濃的咖啡和美味的糕點,每天和一些有情調(diào)的客人談天論地,聽他們講述關于他們旅途中的人生,或喜或悲?!?/p>
“我想耍開一家甜品店或者面包店,每天做著閂己喜歡的甜點,與顧客分享?!?/p>
“我想開一家花店,墻上裝點著花瓣,角落里寫滿故事。當然,如果能開間花店、書店、咖啡店一體的店,就最好了?!?/p>
到一個溫暖的城市,開一家溫暖的小店,等待著遇到一些溫暖的人,這應該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吧!困在校園的時候,總想著將來擁有一間咖啡店或者書店,店鋪按自己的品味布置,有暗綠色的格子、馬賽克吧臺,還有幽暗角落的一盞落地燈。燈光溫暖,裝飾簡單,幾張小桌子緊湊地擺著,可以把整個人陷進去的沙發(fā),擺滿了書的書架。閑暇的時候,喝Ⅱ曷咖啡,看看書,聽聽音樂,生活就是這么簡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慶幸的是,這些遙遠而詩意的夢想,都有人幫我們實現(xiàn)了。如果有這么一個地方,有茶室的清雅、酒吧的放松、咖啡吧的熱烈,人們可以在那里看書、買書甚至賣書,可以在那里聊天交友,那當屬杭州的純真年代書吧。賈平凹、余華、王蒙、阿來等作家都曾去過,杭州的愛書人更把它視為心靈的休憩地,定期在那里舉行詩會、文學沙龍。書吧分樓上樓下兩層,古香古色是它的主調(diào),桌椅、欄柵都是古舊的紫檀色,窗簾桌布以及墻上的工藝品都不落俗,連侍者的服裝也都是黑白兩色。這樣的地方,完全符合我們的向往:開一間書吧,邀一二知己,泡一壺好茶,聊詩歌聊人生,直到葉落黃昏,直到燈火闌珊。
年輕時還特別想開一問咖啡館,也有人比我們先實踐了。北京的雕刻時光咖啡館,是一家陳年的咖啡館,最初創(chuàng)辦于1997年,創(chuàng)辦者是一對剛從大學畢業(yè)的年輕人。那一年他們剛從遙遠的新疆同來,有感于新疆的時而恬靜時而宏偉壯麗的自然景致,因而萌發(fā)了開咖啡館的念頭。這個咖啡館像是一個大教室,座位擺得比較寬松,不會相互打擾,大家各安己事。白天,陽光透過玻璃從窗外照進屋里,印度紅的窗簾留下道道陰影,與木質(zhì)地板相映成趣。一位奧地利詩人是這樣描寫咖啡館的:一個好的咖啡館應該是明亮的,但不是華麗的,空間里應該有一定的氣息,但又不僅是苦澀的煙味,主人應該是知己,但又不是過分的殷勤的。每天來的客人應該互相認識,但又不必時時都說話,咖啡是有價格的,但坐在這里的時間無須付錢。雕刻時光就是一家這樣的咖啡館。
生活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有能力觸及開店的夢想。2009年7月,一家名叫“貓的天空之城”(簡稱貓空)的小書店誕生在江南古城蘇州,后來發(fā)展成明信片主題店。店主創(chuàng)建“貓空”的初衷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座“天空之城”,有些人只能在每次抬頭仰望蒼穹時看見厚厚的云層投映出它的影子,更多的人已經(jīng)不記得自己上一次抬頭看天是在什么時節(jié)?!柏埖奶炜罩恰眳s是少有的第三種情況,它是具象化的夢想。時至今日,“貓空”已經(jīng)發(fā)展為連鎖書店,主要經(jīng)營明信片、手繪地圖、小眾的書籍和一些小雜物?!柏埧铡敝回溬u自己設計的產(chǎn)品,一大特色就是可以在選定的日子寄明信片給朋友或者自己。客人可以寫了明信片,然后放在選定的日期格內(nèi),到那一天,店員會把它寄出去?!凹慕o未來”是貓空的專利,這幾個字隨時都在“貓空”的明信片墻上。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帶點文藝細胞的人差不多都會有個夢想和開店有關:家居店、書店、甜品店、美容店、咖啡店……沒錢但有想法也可以實現(xiàn)夢想,上海有家叫“粒子咖啡”的咖啡館就是幾個85后用文藝招股的辦法創(chuàng)建的。他們懷著文藝理想,想擁有自己的店鋪,卻因為缺少資金沒法實現(xiàn)。為了吸引更多的朋友“入股”,他們連夜趕制了一份《咖啡館文藝招股書》,貼在了各自的微博和人人上。文中有這么一段詞兒: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開咖啡館的夢想。當我們困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里,每天為生機奔波忙碌的時候,偶爾停下來,總希望能有一個溫馨的空間,像家一樣,給人溫暖。只是這個夢想真的好大,而我們沒有那么多錢,更沒有那么多時間。于是乎,很多人會選擇把這個夢想放下。如果現(xiàn)在有這樣一個機會,你,愿不愿意和我們一起?出乎意料的是,文藝招股書發(fā)出不到兩個月,他們就把剩下的錢集齊了。前前后后一共43個股東,43個人里最小的才16歲,最大的也不過1985年出生。
這些小店的店主,或多或少都帶著一些文藝范兒,對于美感都有自己的執(zhí)著。 “今生一定要開家小書店”、 “我要開的咖啡館主要是讓我的朋友有地方坐坐”、 “這個酒吧應該放著藍調(diào),特別適合一個人來”……這樣的豪言壯語比比皆是。每個青年,骨子里都透露著幾多文藝。每個文藝青年,都掩飾著一個開店的夢想。每個小店里,都根植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或許就是青春之遠最好的詩意化寫照。
[附送箴言]
夢想有時候很小,小到只需要一個小店就能容納。而一家小小的店,與其說是創(chuàng)業(yè),不如說是對詩意的一次現(xiàn)實追逐,它所承載的,是年少時積累下來的最美好的幻想。青春的愿望,有時候就是如此簡單,甚至只需要一個小小的點綴,就能在瞬間變得光鮮亮麗。
很慶幸在青春這個多彩的世界里,有這么一群人,以一種很文藝的方式,替我們把曾經(jīng)在心里千轉(zhuǎn)百回的小小心愿變成現(xiàn)實。他們走過的路,他們唱過的歌,他們裝扮過的每一個日夜,如同從詩意的遠方寄過來的明信片,被我們夾在了厚厚的教科書里。而聰明如你我,依然會選擇踏實地走好現(xiàn)在的每一步,保留些許幻想就好,不傷筋動骨去刻意改變什么。其實,詩意的小店,并非每個人都要去實踐的事物,它只是給了我們一種寄存青春的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遠方
說去遠方旅行、去遠方追夢、去遠方體驗、去遠方開店……這些遠方都是心跳的動力,是我們從未到達卻深埋內(nèi)心的地方。韓寒在《青春,是一場遠行》里說:在18歲的時候,我正在一列從上海到北京的火車上,我的遠行就這樣開始了。剛上火車的時候,我特別激動,因為我終于可以離開我的父母了……我覺得,旅行不重要,你所熱愛的是最重要的。因為你的青春就是一場遠行,一場離自己的童年,離自己的少年,越來越遠的一場遠行。
是的,我們的青春就是一場遠行,一場離童年、離少年越來越遠的遠行。然后漸漸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跟自己想象的一點都不一樣,會覺得很孤獨,會迷茫得不知所措,甚至會覺得遠方就是一個迷惑。可是,不管有多苦,不管有多傷,遠方對于我們?nèi)杂兄旅奈Γ疫@種磁力與年齡無關。
一個剛會走路的小孩,有他的遠方,或許僅僅是想走到家門口;一個單純幼稚的中學生,有他的遠方,或許是想跟著火車到達一個未知的地方;一個鮮衣怒馬的年輕人,有他的遠方,或許是想擁有自己的事業(yè);一個生命進入黃昏的老人,仍會懷抱著他的遠方。生命有限,但遠方無窮。我們永遠也征服不了遠方,只能慢慢地離它近一點再近一點……
以夢為馬,馳騁歲月,以夢為馬,詩酒趁年華。我們一直在努力向前走,想把一路風景都看透,因為越遠越朦朧,越朦朧越夢想。雖然現(xiàn)實的羈絆不斷擊垮著內(nèi)心的防線,但心中的那個遠方,允許我們瘋狂地做夢,夢那些我們不敢做的事,想那些不敢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