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有兩個小國,一個名叫虞國,一個名叫芮國。當(dāng)時的虞國,為舜帝之后,在現(xiàn)在的山西省平陸縣北中條山上的張店鄉(xiāng)附近。芮國地域大約占有今山西省芮城縣的南、東兩部。這兩個小國家都土地狹小,人口稀少,兩國國君都希望自己的國土能擴(kuò)大一些。但周圍的國家都比他們大,他們兩國又國土相鄰,因此,總想把對方的國土納入自己的版圖。在兩國交界的地方,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一直是兩國爭奪的焦點。
雙方都為爭奪這塊土地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也沒少打仗,但總是爭不出個你高我低。當(dāng)時,西方的周族正在迅速崛起,其首領(lǐng)西伯姬昌“仁義”,“諸侯皆來決平”。所以,兩國之君便決定去西周評評理。
于是,雙方的國君都帶著必勝的爭斗之心來到周國,去聽取周文王的裁決。一進(jìn)入周國的地界,兩國國君就看到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在田野狹窄的田壟上,兩個農(nóng)夫一南一北走了個碰頭。只見兩人誰也沒有搶著要先通過,而是彼此微笑地看著對方,都將自己的耕牛趕到路邊,請對方先走過去。最后,一個人先行通過,頻頻向讓路的人道謝,讓路的人則笑容滿面地靜立在一旁??吹竭@一幕,兩國國君若有所思。
進(jìn)到周國的城市,街市上人山人海,但來往忙碌的都是中青年人,看不見一位老人在干活。街邊,老人們坐在那里悠閑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天真爛漫的孩童們在快樂地追逐嬉戲。
兩國國君剛到周國的一個地方官府,官府的人員馬上迎了出來,熱情地把兩位國君安頓下來,隨即,當(dāng)?shù)氐淖罡唛L官帶領(lǐng)屬僚前來拜訪。兩位國君看到,周國的官員一個個非常禮貌,士讓大夫,大夫讓卿,沒有一點爭寵奪權(quán)的樣子,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職責(zé)并盡心盡力做好。
看到這一切,兩國國君再也忍不住了,同聲說:“我們都是小人??!哪兒配去請周文王裁決是非呢?”于是,兩國國君決定取消面見周文王的計劃,打道回府,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
結(jié)果可想而知,原來打得不可開交的虞國、芮國一再推讓之前爭奪的那片土地。從此之后,兩國都以道義為重,人民過上了平安自在的生活。后來,為了記住這段歷史,大家把這塊土地稱為“閑原”,意思是“安樂祥和的土地”,并栽種下兩棵柏樹作為紀(jì)念。
數(shù)千年來,兩地人民為弘揚這種讓畔的“和合”精神,每年的農(nóng)歷三月十八日,都要在當(dāng)年閑原讓畔之地舉辦盛大的集會。屆時,晉、陜、豫三省群眾紛紛前來游覽。據(jù)說,幾千年后的今天,當(dāng)年栽下的兩棵柏樹依然高大巍峨,仿佛在向過往的人們講述當(dāng)年讓畔的故事。
責(zé)任編輯:魏曄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