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的童年記憶里,大概都會有爆米花的深深印跡一一個瘦削中老年男子,背著一個葫蘆形的“爆花機(jī)”走村串戶。在某個稍微寬敞的院子架起柴火,把玉米放進(jìn)那個滿身黢黑的容器中,往往還會加入一點糖精,然后扣緊蓋子,放在火上搖動。他一邊漫不經(jīng)心地?fù)u,一邊跟旁邊的人閑扯,時不時看看容器表盤上的指針。小孩子滿臉期待地等待,他起身,拎起容器放入一個臟兮兮的舊麻袋,裹好袋口,再拿起一個類似扳手的東西套在蓋子上,一用力——“砰”的一聲響,白煙彌散,袋子里就是熱氣騰騰的爆米花了。在爆米花從麻袋轉(zhuǎn)移到自家口袋的時候,主人家的小孩總是迫不及待地開始吃,而其他還在排隊等待的孩子也就露出羨慕的神情,默默地數(shù)著還有幾鍋才輪到自己,或者暗暗懊悔來得太晚了。
“中式爆米花”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深深地嵌入那一代人的記憶深處。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任何零食都是奢望,而爆米花顯然是物美價廉的選擇—一柴火和玉米自家就有,相當(dāng)于零成本,只需要付出不多的加工費,就可以得到一袋子家里無法做成的美味零食,這對孩子而言自然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隨著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各種各樣的零食極大豐富,爆米花也就逐漸失去昔日榮光。另一方面,那個葫蘆形的鐵罐子容器是鑄鐵制成的,其中含有鉛等雜質(zhì)。鉛會遷移到爆米花中,也就使得爆米花的安全性備受質(zhì)疑。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也就是它難以逆轉(zhuǎn)的命運。
現(xiàn)在的人們并不缺爆米花。不過,這些“西式爆米花”跟傳統(tǒng)的“中式爆米花”完全不同。 “中式爆米花”使用普通的玉米(大米、黃豆等其他原料也可以),在加熱炒熟的過程中,玉米粒中的水變成蒸汽,再加上高溫和密閉,容器罐內(nèi)的壓力很高。當(dāng)突然打開蓋子,玉米粒外部的氣壓突然下降,而內(nèi)部的高氣壓來不及釋放,就“炸破”外皮而成花了。玉米粒的外皮本身不是密封的,如果是在通常的鍋里炒,內(nèi)部的空氣會有足夠的時間釋放出來,玉米也就不會爆了。
“西式爆米花”的原料是一類特殊的玉米,要比普通玉米粒小,外皮更加堅硬,密封|生也更好。因為小,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可以炒“熟”——跟“中式爆米花”一樣,在這個過程中,其中的水會讓淀粉糊化,跟蛋白質(zhì)一起形成“面糊”,同時一部分水蒸發(fā)變成蒸汽。因為其外皮堅硬而且密封性好,蒸汽難以逃出,就在里面形成高壓。當(dāng)氣壓積累到一定地步,外皮難以承受,就爆開了—就像氣壓瓶的液體釋放出來成為刮胡子的泡沫一樣,這些突然炸開的面糊也會形成泡沫。然后溫度降低,“面糊”固化,就成了酥口的爆米花。這種玉米“爆”的效果要比“中式爆米花”好很多,體積通常能增加四五十倍。
如果說“中式爆米花”是通過人力手段簡單粗暴地強行爆花,那么“西式爆米花”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的構(gòu)造因勢利導(dǎo)。如何因勢利導(dǎo),自然也就形成了爆米花的“火候”。比如其中的水分,如果含量太高,那么水蒸氣形成得就會快,淀粉還沒有充分糊化就爆了,也就形成不了理想的泡沫;如果水分太少,形成的水蒸氣不夠,就會遲遲不爆以至于玉米粒被炒煳。加熱速度也有類似的影響,加熱快了,淀粉來不及糊化就爆了;加熱慢了,遲遲不爆或者完全不爆——因為,它們的外皮雖說密封性好,但也并不是完全密封,在胚芽位置也有很小的空隙,如果水蒸氣產(chǎn)生的速度太慢,也就足以從這個小小的通道逃脫從而無法形成高壓。米花形成的效果還跟玉米粒的大小有關(guān),所以,商業(yè)化的爆米花會根據(jù)玉米粒的大小和加熱方式,去確定最適當(dāng)?shù)暮浚瑥亩屪疃嗟挠衩琢1?,并且綻放得更加舒展。
從玉米到玉米花,化學(xué)上的變化跟炒玉米并沒有大的差別。也就是說,把玉米爆成花,它跟玉米一樣也還是很好的粗糧:高膳食纖維、較多抗氧化劑、低脂、低糖、低鹽。不過,這樣原生態(tài)的爆米花,跟其他零食相比在風(fēng)味口感上基本沒什么競爭力。商業(yè)化生產(chǎn)的爆米花都會含有大量的脂肪,有一些種類甚至本來就是用油加熱來“引爆”。如果空氣加熱、不加油、不加其他調(diào)料的話,100克爆米花的熱量不到400千卡,含油5克左右,鈉只有8毫克,而膳食纖維卻可達(dá)15克,可以算得上是很健康的零食了。而100克通??谖兜谋谆?,熱量接近600千卡,含油44克左右,鈉超過1000毫克,而膳食纖維只有8克,可以算得上典型的“垃圾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