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總以為崇拜偶像是年輕人的事,與中老年人無關(guān),其實不然。
孩提時代,崇拜有權(quán)威的人。孩子們的偶像多是幼兒園的老師,街上的警察,鄰居打架厲害的大哥,還有自己的父母。青少年時,仰慕英雄豪杰、文藝明星。人到中年,容易崇拜那些事業(yè)成功的佼佼者,如著名作家、國學大師、強人領(lǐng)袖、工商巨擘等。
即便進入老境,白發(fā)蒼蒼,依然心中會有偶像。年過花甲的《三聯(lián)書店》總編輯李昕談到自己的偶像,說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的保爾。年逾古稀的劇作家陸天明談到偶像時說,俄國十二月革命黨人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我。當然,有的人的偶像會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的人則會一輩子崇拜一個偶像。
人為什么需要偶像?因為偶像都是陽光的,充滿正能量,事業(yè)極其成功,具有極大人格魅力的。因而,偶像是人生奮斗的路標,會引導我們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實現(xiàn)有價值的人生;偶像是事業(yè)成功的燈塔,會昭示我們?nèi)绾闻P薪嘗膽,自強不息,踏上成功的彼岸。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偶像是其老師、火箭專家馮·卡門,錢學森又是成千上萬科技工作者的偶像。文化界也是如此,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是莫言的偶像,奧地利作家卡夫卡是馬爾克斯的偶像,德國散文家尼采是卡夫卡的偶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尼采的偶像。
歷史就是這樣,“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一部人類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許多偶像級人物在爭奇斗艷,創(chuàng)新立異,并引領(lǐng)著民眾不斷前行,創(chuàng)造新財富,開辟新境界。面對偶像,人們往往持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匍匐在偶像腳下,永遠仰視,無限崇拜,不敢平視;另一種是先仰視,繼而平視,最后可能是超越后的俯視。譬如錢學森就超越了偶像馮·卡門,馬爾克斯就超越了偶像卡夫卡,尼采則超越了偶像叔本華,而莫言正在超越偶像馬爾克斯。人類歷史就是這樣,那些敢想敢干的有為之士,大膽站在偶像的肩膀上,崇拜、模仿、借鑒、創(chuàng)新,一代超越一代,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又不斷推出新的偶像,這樣,才有了歷史百花園的姹紫嫣紅,滿園春色。
我們需要偶像,但不是為了造神,而是用來效仿,也是用來超越的。
(摘自《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