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
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造、總結(jié)、積累下來的物質(zhì)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是歷史發(fā)展的一種休現(xiàn)。中國文化則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休現(xiàn),它彰顯著中國人的集休人格。
選文1
包容
袁行霈
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之一.就是選擇包容。
包容,是中華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書》中就有這樣的話:“有容,德乃大?!保ā吨軙?君陳》)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独献印芬舱f:“容乃公,岱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币馑际牵河兴?,就能臻于“公”,進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這些雖然都是針對統(tǒng)治者而言的,但在中華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義。中華文明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文明,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品格。
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證明,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不只是黃河流域,還包括長江流域。越來越多的考古資料又證明,除了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還有許多文化遺存散布在全國各地。中華文明的組成,既包括定居于黃河、長江流域,較早以農(nóng)耕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華夏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造的文明。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多種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華夏文明為核心,核心向周圍擴散,周圍向核心趨同,核心與周圍互相補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漢族和漢族以外的少數(shù)民族,都為中華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例如:我們引為驕傲的山西應(yīng)縣木塔那樣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遼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開辟了我國南北海運航線;滿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現(xiàn)了康乾盛世。這些都為中華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頁。
我們還可以以戰(zhàn)國和唐代為例進一步說明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戰(zhàn)國時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陰陽家等不同的學(xué)說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爭辯,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我想強調(diào)的是,中華文明的包容性不只體現(xiàn)在統(tǒng)治者的包容性上,也體現(xiàn)在整個社會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向下》),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這說明社會的包容度很大。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這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例如儒、釋、道三家并用:政府機構(gòu)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以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進入仕途,文學(xué)藝術(shù)的題材和風(fēng)格多種多樣,等等。僅以政府的將軍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數(shù)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呂(晁衡)、新羅的崔致遠都曾遠離故國在唐朝任職。
中華文明的歷史告訴我們:文明的發(fā)展需要包容,“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唯包容才能百川匯海,唯包容才能不斷壯大。
(節(jié)選自《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
含英咀華
本文通過引用古語.列舉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眾多體現(xiàn)“包容”的例子,闡釋了中華文明歷史啟示中的一點:選擇包容。生動具體,富有說服力。
思考練習(xí)
1.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時“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當(dāng)時社會的包容度很大。
B.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統(tǒng)治者比較注重通過科舉考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進入仕途、建立功業(yè)。這是唐代文明鼎盛的重要標(biāo)志。
C.唐朝政府的軍隊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數(shù)民族的人做了將軍,說明唐朝統(tǒng)治者很注意吸收不同民族的人進入政府機構(gòu)。
D.唐代儒、釋、道三家并用,文學(xué)藝術(shù)的題材和風(fēng)格多種多樣,說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藝術(shù)等很多領(lǐng)域中都有所體現(xiàn)。例如,在唐代詩歌中就可見一斑。
2.根據(jù)所學(xué)知識,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勀阏J為中華文明的歷史啟示還有哪些?
選文2
性情
大龍
中國文化一個最首要的也是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發(fā)達的。性情是屬于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之間的,而情感是屬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當(dāng)然有時我們并不嚴(yán)格區(qū)分兩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發(fā),由“心性”而生。這種性情是獨立的、自我欣賞的、悠閑自得的:然后外化到各種自然的事物上,使這種性情顯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國人才有“梅蘭竹菊”這樣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做骨、蘭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風(fēng)亮節(jié)、菊之淡泊不拘,無不對應(yīng)著中國人獨立的性情人格。中國的詩是抒情的,中國的畫是寫意的,中國的琴是直達心靈的。梅蘭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書畫自有其性情。中國人的飲食也是最豐富和最講究的,中國人講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統(tǒng)一。中國人飲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卻是“喝茶”。只有帶著性情才能是“品”,而滿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國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對應(yīng)的,是帶著性情、帶著神韻的。中國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繡.也是因為其中蘊含有中國人精致的情感。中國的景觀、建筑、亭園,無不對應(yīng)著中國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國人的審美觀是性情化的:當(dāng)一個事物和一個人的性情、心性和心靈相通的時候,便產(chǎn)生了中國式的美;也只有這時才產(chǎn)生中國式的美。
如果我們把中國文化的這種“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對,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別以西方、印度、中國為標(biāo)志,基本上劃分為三大類型,它們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別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將“物性”表現(xiàn)得非常板致,這種物質(zhì)文化可以非常發(fā)達,而物質(zhì)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應(yīng)的可以非常發(fā)達。西方社會的許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盡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說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為的自由,而中國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滿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則將“神性”表現(xiàn)到了極致。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誕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為什么我們只把印度文化稱為“神性”的呢?因為只有佛教才要求將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拋棄世間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純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滿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國文化則將“人性”表現(xiàn)到了極致。我們經(jīng)常說“人性化”,其實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達到最愉悅的狀態(tài)。中國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從根本上滿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國人似乎也最追求這種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這種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同時又高于生活;但沒有到達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脫世俗的、純精神的層面。
(節(jié)選自《大棋局:美國、伊朗與世界局勢——兼論中美博弈》)
含英咀華
本文通過舉例子、作對比,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了中國文化中特有的魅力——性情化。文字優(yōu)美,論述謹然有序。
思考練習(xí)
1.下列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這是因為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發(fā)達的。
B.中國文化中的詩、畫、琴分別是抒情的、寫意的和直達心靈的;琴棋書畫自有其性情,梅蘭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國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現(xiàn)了“人性”,而真正意義上的人性化的標(biāo)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達到最愉悅的狀態(tài)。
D.中國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從根本上滿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國人向來追求這種情感乖心理上的需求。
2.你認為中國文化中的“性情化”還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選文3
人性
易中天
說歷史,可以有多種說法.
最常規(guī)的是“正說”,比如《三國志》和《大唐西域記》。最流行的是“戲說”,比如《三國演義》和《西游記》?!度龂萘x》是“戲說”嗎?是。因為它不但“演義”(發(fā)揮),而且“演變”(篡改)。就算它態(tài)度嚴(yán)肅,不是“戲說”,也有歪曲編造成分,是“正說”加“歪說”,甚至“胡說”。不過《三國演義》還只是“走調(diào)”,《西游記》就“離譜”,只好稱之為“大話”。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大話西游》“大話”了《西游記》,很少有人想到《西游記》才是“大話”的祖宗!但《西游記》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誰都知道那是神話?!度龂萘x》就不一樣了,很多人把它當(dāng)作歷史來看,甚至以為那就是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是不叫《大話三國》的“大話三國”。
看來,小說家言是靠不住的,比較靠得住的是歷史家言。
然而真正靜下心來閱讀歷史文獻的人卻鳳毛麟角,“正說”的影響力,與“戲說”“大話”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為什么呢?因為后者好看,前者難懂;后者有趣,前者乏味。真實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實,想滿足趣味就難免“上當(dāng)受騙”,要弄清真相就必須“硬著頭皮”。這就矛盾,讀者也就兩難,因此要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我以為就是“趣說”。所謂“趣說”,就是歷史其里,文學(xué)其表,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xué)趣味。
趣說并不容易。首先作者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學(xué)修養(yǎng)。所謂“有文學(xué)修養(yǎng)”,就是要有文學(xué)感,這是一種體驗的能力,品味的能力,把握情調(diào)的能力。
有文學(xué)感的人一般也都有歷史感,因為文學(xué)是人學(xué),史學(xué)也是人學(xué)。沒有人,就不會有歷史,也不會有文學(xué)。所以,要想理解歷史,必須參透人性。歷史是不能復(fù)原的,你頂多只能散亂地見到些秦磚漢瓦,依稀聽得鼓擊鐘鳴:然而人性卻相通.正如今日之蒼穹,正是當(dāng)年之星空。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秦漢時的關(guān)隘(歷史條件)可能已蕩然無存,可彼時的明月(共同人性)又何曾消失?因此研究歷史也好,講述歷史也好,都必須“以人為本”,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為核心。以人為本,歷史才是有意義的;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為核心,一樁樁歷史事件和一個個歷史人物在我們面前才可能變得鮮活起來。這些鮮活的故事和生命將促使我們反省歷史,反省社會,反省人生.反省自己.于是趣味之中就有了智慧。
(選自《帝國的惆悵》)
含英咀華
本文從“如何說歷史”這一點切人,得出“說歷史”的三種方式:正說,戲說.趣說.最后揭示“要想理解歷史,必須參透人性”的道理。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講述歷史,一切的一切都要“以人為本”,然后歷史才會變得有意義。文章層層深入,意蘊深刻。
思考練習(xí)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像《西游記》這樣的神話小說,作者是可以因需編造的,而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歷史小說則不可以編造.
B.作者認為,要想了解真實的歷史,相對來講,歷史家的話是比較靠得住的,而小說家的話是靠不住的。
C.人們要想弄清歷史真相就必須讀歷史家的作品,要讀歷史家的作品就必須“硬著頭皮”,此外別無他法。
D.趣說歷史,作者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性條件,那就是他首先得有趣,其次得有文學(xué)修養(yǎng),也就是要有文學(xué)感。
E.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講述歷史,只有以民族的文化心理為核心,才可能使歷史事件和人物變得鮮活起來。
2.說歷史主要有哪三類說法?其主要特點分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