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
有時 詩的張力也不可小覷
唐江州司馬白居易
只寫了一句
匡廬奇秀甲天下
便使廬山名揚千秋
與之相依者
無數(shù)
而另一位宋詩人蘇軾發(fā)現(xiàn)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
奧妙之后
關(guān)于嶺與峰的話題
再無人敢提起
我等來此
只好棄筆不寫
長江和鄱陽
一北一東地浩渺著
此山占全了人間所有的風(fēng)水
要想識得此山真面目
的確有點難
除非你去請教司馬遷
或精讀他點燃?xì)v史的
那一本《史記》
此山中沒有雄似南朝的
四百八十寺
三百余寺倒是有過
東林寺 西林寺 大林寺的
午夜鐘聲響過之后
香火
旺盛于整個匡廬
而當(dāng)亞熱帶的季風(fēng)
微微吹過白鹿洞書院飛檐的
時候
你才真正意識到
文國詩山 這個雅號
是否名副其實
結(jié)廬為舍的周朝七兄弟
確有驚人的目光
占山為神 占山為王 其實都
不重要
融化在青山綠水之中
那才是別無選擇的
選擇
舉目 一只白鶴憑空而來
是七兄弟柴門外的
禮賓小童
特意前來
為老夫
引路?
不要以為
霧 "吞不掉一方山河
君不見
揚子在水霧中 鄱陽也在水霧中
更見浪下三吳
腳下匡廬
千仞絕壁時沉?xí)r浮
似一聳無字碑
拒人前來刻寫
勁松何處?仙人洞何處?
五步之外 除了霧還是霧
無中生有是霧之絕技吧
誰也休想把持得住
匡廬之霧
無論你是政客 還是墨客
一旦與霧相遇
就必定敗下陣來
即便下得牯嶺想去歸隱
也難以尋到一處
渡口
在亞熱帶的匡廬幽境
珍藏起如斯眾多的
植物物種
不是神話也是神話
植物們向我點頭問候的時候
我卻叫不出她們高貴的名字
遂自愧難言
只好去請教碑石下安睡的
植物學(xué)大師
陳封懷先生
胡先骕先生
秦仁昌先生
而他們靜默 且不答
只讓身后的竹林 杉林 樟子林
颯颯索索地
低嘯
當(dāng)我彎腰拾起三根野草
敬放在他們墓碑前時
一炷柏香
燃于心中
其香 "幽幽然飄散
責(zé)任編輯 王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