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心理自愈的能力
一般在災難發(fā)生以后,幸存者的心理會經歷這樣四個階段:否定階段,防御階段,解決階段和成長階段。對幸存者來說,心理自助在這幾個階段都有體現,只不過是自助的方式和程度不一樣。
強調災難者的心理自助,其實反映了我們心理干預工作的一個重要工作理念:我們要信任經歷災難的當事人都有心理自愈的潛能。無論他們經歷了多么沉重的災難,多么強烈的應激,他們總會嘗試尋求各種各樣的方式從失衡和失控的狀態(tài)中走出來,所以,在災難發(fā)生以后,危機干預人員應該理解大部分當事人所表現出來的異于平常的一種心理反應,是源于非常態(tài)事情發(fā)生后所造成的一種正常反應。如果沒有達到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那我們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治療,而是應該采取保護性的支持和干預。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通過與當事人的合作,引導他們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泥潭。
別擔心,我們就在你身邊
“8·12”天津爆炸事故后,作為心理危機干預專業(yè)人員,我們對爆炸事故的受傷人員進行了心理干預。有一個傷員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當我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恐慌與焦慮。他向我們反復描述當時發(fā)生的情景有多么讓他恐懼,在整個過程中,他是多么的驚慌與無助。一幕幕血腥的畫面讓他無法安然入睡。對自己目前傷勢的擔憂和對未來生活的悲觀使得他的情緒顯現出明顯的低落。當面對這種情況,心理危機干預專業(yè)人員不僅僅要理解這種心理反應。同時要意識到如果傷員長期沉浸在這種負面心理狀態(tài)當中,會對其心身健康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
為了幫助這位傷員盡快擺脫心理困境,喚醒他內心的自愈力,我們做了如下努力:
1首先,用心聆聽。不急于打斷他的敘述,而是用傾聽的姿態(tài)表達對他的同情和理解。讓他感到被足夠的尊重和接納。也就是說,在幸存者剛剛經歷災難的最初階段,心理干預對幸存者的最大幫助是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非言語的情感反應與行為舉止可能比言語的內容更加重要。讓幸存者意識到幫助他的人就在他身邊,只要他需要,就可以找到幫助他的人。所以,在這一點上,應特別強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工作設置。這種設置需要穩(wěn)定的危機干預人員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出現在幸存者面前。
2其次,積極引導。當心理危機干預人員與危機當事人的關系趨于平穩(wěn),已經獲取對方的充分信任后,危機干預人員就應該順著危機當事人的話題,引導他去還原在整個危機過程中所忽略的場景和細節(jié)。
比如我們會問他:
在當時那種情境(發(fā)生大爆炸)下,您是怎么從危險中逃離出來的?
您都做了些什么?
您當時是怎么想的?
面對這些引導性的問題,這位傷員邊回憶邊說:
哦,我當時還是保持了自己的冷靜;
我當時還是想了一些策略,想了一些辦法.......
然后,他把當時的情景從積極的角度又進行了重新的闡述。
我們接著問他:是什么原因讓您在那個時候能保持這種冷靜的狀態(tài)呢?這個時候,這位傷員回憶起他以前的生活經歷,還有在以前的那些困難時期他是如何做到的,他是怎么運用以前的那些經驗,然后運用到這次大爆炸后的自我救助當中的。
3最后,我們還對他進行了積極心理資源的植入。比如我們讓他回憶,在他以前的生活經歷當中,都有哪些讓他感覺溫暖和愉悅的場景。通過一些催眠的引導語,讓當事人的這些場景圖像變得更加清晰和逼真。同時,讓他體會這些場景所引發(fā)出來的美好而強烈的體驗。
一段時間后,隨著這位傷員傷勢的逐漸好轉、積極的醫(yī)療護理、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支持以及有效而專業(yè)的心理干預,該傷員的心理危機狀態(tài)逐步化解。
針對有些災難幸存者存在的其它癥狀,比如睡眠不好,莫名恐懼,焦慮緊張等,我們會繼續(xù)教他一些方法:比如呼吸調節(jié)訓練,肌肉放松訓練,積極心理資源的植入,當他感覺不適,且身邊暫時沒有心理工作人員幫忙的情況下,他可以運用這些方法進行自我調節(jié)。
面對幸存者,家屬可以做些什么?
從廣義上來講,家屬本身是也是災難的受害者。家屬首先要把自己的情緒(比如內疚、自責等)調整好,當家屬有了情緒反應后,首先要有好的覺察,不要強忍壓抑,而是應采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例如適度的鍛煉、加強與他人的交流,重拾自己的興趣愛好等方式,恢復到正常的生活軌跡。如果有必要的話,則需要精神科醫(yī)生和心理學專業(yè)人員的幫助。
只有家屬在保持健康心態(tài)的基礎之上,他們才能去照顧在災難中受傷的家人。當然在一開始,最好的做法就是陪伴。陪伴就是理解和傾聽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家屬要觀察當事人的表現,這包括生活起居、工作狀態(tài)、人際關系以及情緒行為的變化。如果傷者特別異于平時,異于他人。作為家人來說,最緊要的做法是帶他去找專業(yè)人員,實施科學而全面的評估,進而采取正確、穩(wěn)妥的干預策略。
如果家屬覺得他現在的情況還是能夠理解的,那就多引導他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體會到當災難發(fā)生以后,家人對他的無條件的支持,這個過程本身對受害者來講,就是一種積極資源植入。
每個人在災難發(fā)生后的應對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會主動尋求幫助,比如找朋友傾訴,通過運動轉移注意力,有的會選擇酗酒,用酒精隔離情感,當然這是一種消極的應對策略,是需要避免的??傊?,從經歷災難的幸存者,如果在一個月以后,還是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沒有好轉,就需要尋求精神衛(wèi)生工作者的幫助了。
擴展閱讀——
誰會成為PTSD(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易感人群?
災難發(fā)生以后,那些既往有精神障礙病史的幸存者,比如有抑郁癥、焦慮癥,人格障礙的人群等等,都屬于可能會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易感人群。
還有一些弱勢群體,比如兒童,他們缺乏應對能力,缺乏成熟的認知和情緒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像他們更容易成為災難沖擊的對象,因為他們比較脆弱。
而相應的,如果一個人人格成熟,性格完善,人際關系相對豐富,應對能力強,認知成熟,自我情緒調整能力強,那么這樣的人就更容易從災難的陰霾中走出來。
西英俊:副主任醫(yī)師,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yī)院心理危機干預與壓力管理中心主任、國家衛(wèi)生應急救援隊成員、中國心理學會注冊心理師、中國EMDR創(chuàng)傷治療師。目前主要負責心理危機干預、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曾參與了汶川地震、雅安地震、“3.01”云南暴恐事件、“8.02”天津港爆炸事故等重大突發(fā)危機事件。擅長領域:焦慮障礙、心理危機干預、人際關系問題、壓力管理等,以及各種精神障礙的診斷、緩解期的心理輔導、社會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