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叫湯姆的貓
讓文藝范更有品味
作為一名文藝范,去博物館提升一下自己的品味是不少人的心頭好。不過,我們處在這個移動互聯的時代,難道只能親臨博物館才能感受那份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么?顯然不是的,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在手機上推出相關APP,《博物》就是其中之一。
《博物》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國家博物館中的典藏精品,內容雖然不多,但每日都會實時更新,保證大家閱讀到的都是最新的資訊。不僅如此,所有內容都質量上乘,每一個藏品都配有非常詳盡的圖解和說明。在《博物》的首頁,會滾動顯示近段時間展出的藏品,進入詳情界面,APP就會以圖片形式詳細說明藏品的資料、展出時間和位于博物館的哪個位置等信息,用戶可以下載到手機中保存,留待親至博物館時拿出來加以參考。此外,在每件藏品的詳細信息頁面,都可以發(fā)現右上角存在一個“耳機”圖標。點擊之后,APP就會以有聲讀物的形式,詳細為大家解讀該展品的前世今生。在這里,用戶看到的聽到的也不再是一件普通的物品,而是滿載故事與歷盡滄桑的一段歷史。不過,也正是由于需要大量配置語音,導致《博物》內容上有所局限,稍顯不足。
博物館和美術館的數字化狂潮
從去年到今年,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將自己的藏品數字化。而像Google等互聯網巨頭,也通過“藝術計劃”等項目,吸引博物館入駐。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原因其實并不難猜到,互聯網技術的核心就是分享,這樣的分享將給博物館遠高于目前人流量的點擊量,也有助于將有共同愛好的藝術愛好者聚集起來。而且,在將展品數字化之后,博物館可以將這些死物進行再加工,以增加觀眾的興趣。臺北故宮博物院在今年就計劃在內地的一些博物館中進行巡展,會通過數字技術,將“歷史”上的乾隆朝與觀眾所處的“當代”,以虛擬的平行時空搭起互通橋梁,對乾隆的藝術品位進行全新的詮釋與再創(chuàng)作。這很有意思,不是嗎?
當然,數字化也存在一些問題。對于博物館來說,數字化之后藏品資料就被公開到互聯網,其背后的附加信息:如“隸屬哪家博物館”、“在哪個展區(qū)展示”,實際上已經不那么重要。這些信息經過公開和共享,將不再是某間特定美術館的“財富”。本來這個世界上的事就是有利有弊,而且文化是屬于全人類的財富,而不是屬于某個人或者某個機構。這樣想,其實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