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青(吳江實驗小學):今天我們舉辦這次“冬天里的童話”研討活動,我們以童話的名義聚到了一起。上午,我們聽了兩節(jié)童話課;下午是自由論壇。關于這兩堂課,關于童話以及你的童話教學的實踐、困惑,大家都可以放開聊一聊。
吉守益(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這兩節(jié)課給我的感覺是好智慧:第一,吳江實小孩子們的智慧來自于他們課堂狀態(tài)的自由自在;第二,今天的童話課堂,好像經歷了一次教育旅行,就像孔子帶領著一群弟子在泗水河畔一樣;第三,是思維的激活。第二堂課老師把幾幅圖串聯起來,把兩個故事類比,故事就有了思維的張力。
沈建芬(吳江開發(fā)區(qū)天河小學):我覺得這樣的童話課堂很享受:沒有瑣細的講解,沒有肢解內容的分析,沒有閱讀的緊張感壓迫感,有的是沉在其中,被吸引,然后不知不覺下課了。
吳永明(吳江區(qū)梅堰實驗小學):盧老師的《餡餅里包了一塊天》和張老師的《小綠狼》,給這個冬天帶來了暖陽。盧老師是一位“好玩老師”,在她的課堂上,孩子們充滿了快樂,我也樂在其中。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讓人滿意。猜故事題目環(huán)節(jié),那個機靈的男孩竟然會從投影上找到線索,真所謂“心明眼亮”?;仡櫣适聲r,孩子們超強的記憶也讓我折服。我想,要是盧老師沒有將故事講得那么精彩,孩子們的印象肯定不會那么深。在打節(jié)奏環(huán)節(jié),孩子們想出來的方法五花八門,玩得不亦樂乎。張老師的課堂上,最讓我折服的是那位“綠狼弟弟”。我在想,要是張老師臨時找到的“弟弟”不是如此能說會道,那效果又會是怎樣呢?老師又會如何引導呢?好希望我們的語文教材上也能出現如此讓人喜歡的童話故事,而不是一味地想要通過一個故事告訴孩子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汝筱燕(吳江實驗小學):《餡餅里包了一片天》,一讀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了《云朵面包》,一個是云做成的面包,一個是包著天的餡餅,為一切不可能提供了可能,不僅讓孩子,也讓成人充滿了無盡的想象。云朵面包為爸爸解決了麻煩,包著天的餡餅為許許多多遇到麻煩的人驅散了煩惱。盧老師抓住了文本的結構特點,在完整聽完故事后讓學生抓住人物回顧故事;在故事中語言反復處,加入節(jié)奏,讓孩子說一說,演一演,把孩子帶進了童話。特別感動的是結束后,有兩個孩子問盧老師:“能把書留下借給我們看嗎?”我想這是老師上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讓孩子愛上童話。
張老師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她將兩個顏色的故事結合在一起,通過共讀、遷移,將思考留在了孩子心里。我現在教的三年級正好有幾篇童話故事,《蒲公英》《三袋麥子》《小露珠》,面對這樣的內容,如何教出童話味,我十分迷茫,能做的就是在字詞語言上花點功夫。
王真(吳江區(qū)北門小學):語文教材需要今天這樣的經典童話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童話應該成為低段語文教學內容很重要的一部分。童話不應該只是說教,而是應該在讀者讀完后,自然而然地產生某種情感,得到一定的啟發(fā)。這種滋養(yǎng)和啟發(fā)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顯性。語文老師應該伸長自己的“觸角”,去尋找這樣的童話。
王潔婧(盛澤實驗小學舜湖小學):是的,我也有這種感覺,教材中優(yōu)秀童話太少。教師應該做一點有益的補充。三年級的習作中有童話故事的續(xù)寫、童話故事的創(chuàng)編,學生寫作情況都不大理想,情節(jié)單一,說教尤為濃重。換句話說,他們的童話能力、童話情結在消退,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在下降。
陳寧(南京市拉薩路小學):對,給孩子什么樣的童話,太重要了。美國詩人惠特曼說,“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那東西就變成了他的一部分……”讀了《餡餅里包了一片天》的孩子,會感覺很自由,他的內心就會在一片餡餅上自由地、輕松地放開。讀了《小綠狼》的孩子,我想他會懂得悅納自己。他今天聽故事,只是在講小綠狼。他今后會不會成為“小綠狼”,完全有可能。
姚冬梅:對,童話的世界和孩子內心的世界是相通的。在童話里,雞鴨會說話,木偶能旅行,人能死而復生,這一切在孩子看來是那么自然,那么純粹。孩子們的心靈在童話里得到自由的舒展,生命得到潤澤。孩子們聽故事時,個個聚精會神,故事以及人物形象,就如一顆顆種子植入兒童的心田。童話中隱喻著人性的真、善、美,隱含著深刻的哲理,經常閱讀童話,孩子們就會受到童話的潤澤,在一定環(huán)境中產生互通,建立共通的道德體系和話語體系,自然而然地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面對社會,面對世界。
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導而弗牽”,不可輕易框住學生的思維,強求統(tǒng)一答案。每個故事都有其特有的風格和性格,教師講述時應根據內容隨時變化自己,詩意的,睿智的,搞笑的,瘋狂的,等等,做不到時就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只有自己喜歡的才會投入感情,有了感情講述才會生動,故事才會活起來。孩子們經歷了一個又一個故事,這個過程是靈動的、細膩的,能夠讓孩子們心靈一顫的,同時也是溫暖的、濕潤的。童話教學的種子,不知不覺就在孩子們心中烙下印痕。他們聽過的這些故事,就像色彩染在了他的記憶里。一個充滿了色彩的生命,會快樂,會陽光。一段充滿了故事的童年,會豐富,會生動。
丁晶晶(南京市銀城小學):我在童話教學中,一直追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童話,第二,教什么。我想,既然童話就像兒童的夢話,教學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孩子有自己的想象空間。今天兩位老師有些做法是非常好的。在和孩子共讀的過程中,沒有急于給什么,而是引發(fā)孩子去真實地表達。老師走進課堂時,對童話有自己的認識,有自己的想法,
周玨(南京市銀城小學):我覺得,童話就是用好玩的話把愛和智慧傳遞給孩子的一個個故事。每讀一個童話,心里都會覺得甜甜的,挺有意思的。今天,盧老師用了那張“大餡餅”,貼人物,貼語言。這種圖示的方法讓思維看得見了,一下子讓孩子對文本故事有了新的感覺。她又通過表演、朗讀、簡單的戲劇方式,用身體語言表現了自己對童話的理解。在張老師的課中我們也看到了這些。我想,語文真的很大,所以語文老師要懂得特別多。有的時候我可以燒“滿漢全席”,讓每個孩子都嘗一點。比如,可以從音樂的角度出發(fā),配以不同的音樂。這只綠色的狼,如果我給它配音樂,用一首曲子把整個故事貫穿,那會是哪一支曲子?也可以從美術的角度來看顏色的變化:我在底下反復問一個問題,綠狼穿灰衣服的時候臉為什么變灰了?這個畫家借用顏色想要表達什么?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是一個戲劇老師,從表演的角度去讀童話。
李華(南京市天正路小學):剛才大家都談到了童話的“輕松、有趣、好玩”,其實,童話還非常深刻,它只是把深刻的道理用淺淺的文字,用不太復雜的結構,呈現在了孩子面前。同樣的故事,在不同年齡,不同時候讀,可以讀出不同的深意,這也是童話的一種魅力吧!今天的兩堂課很滋養(yǎng)我。我在思考,盧老師的《餡餅里包了一片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么?聯系我們的生活,有時做了充分準備,希望有美好的結局,可還是有許多的不確定等著我們。怎么辦?這樣的童話故事告訴我們,也許不確定性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狀態(tài)。我們這些現代人,是不是應有這樣一副胸襟和心態(tài)來面對呢?這樣的故事,會讓我們的心智更健康。
再比如《小綠狼》和《我是一只藍色的貓》里面,洪洪老師也強調個體的獨特性,我們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我們要相信自己。洪洪老師講了自己為什么選擇這兩本書作為自己的教學內容。我們對生活的這個世界有許多看法,或者別人的主張與我們完全不一樣。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又該如何堅守自己那一份獨特的顏色,做最好的自己?
周敏(吳江實驗小學):怎么教童話呢?我覺得首先要帶領孩子們進入故事情境,使學生和故事、人物產生共鳴。我們可以通過畫面和音響,引領孩子們走進美麗的童話世界。我們可以進行角色轉換,把自己想象成童話中的角色,拉近孩子與文本的距離。
有了輕松愉悅的情境,可以讓孩子們盡情地“玩”起來?!巴妗?,是兒童對文學獨特的感受方式,基本上每學完一篇童話,我的保留節(jié)目就是讓孩子們演一演,一來滿足孩子游戲的自然天性,二來促使孩子們認真讀故事,研究故事。
周潔(南京市瑯琊路小學):今天的童話研討,帶我們走進了童話的世界。這課、這師、這生,都在演繹著童話的精彩。什么是童話?課堂上老師的聲情并茂就是童話;出乎意料的情節(jié)引來的聲聲驚嘆也是童話;一只只舉起的小手,一句句略顯稚嫩的語言更是童話。低年級孩子對童話的熱愛和癡迷令他們始終維持著濃厚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而我所執(zhí)教的是高年級孩子,很多人都認為高年級的孩子更多喜歡閱讀校園小說、懸疑科幻等,對童話的興趣已漸行漸遠。其實不然,童話是全人類鐘愛的文體,只是不同年齡在閱讀童話時的方法和感受不同。我與孩子們一同閱讀童話時,更多關注的是童話內容的選擇,角色轉換與想象,屢試不爽。比如鄭淵潔的《保衛(wèi)叛逆者》,因為貼近孩子的生活,他們喜歡。于是我和孩子們一起讀,一起傻笑,一起驚贊……讀完,我們化身童話中的各個人物,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解釋和說明;接著,我們又化身鄭淵潔二號,改編、續(xù)編故事情節(jié)。孩子們讀得不亦樂乎,忙得不亦樂乎,說得不亦樂乎。我想,這正是童話的魅力。
魏薇(南京市拉薩路小學):我覺得童話是孩子們心目中最美好的回憶,也是一種最美好的境界。兩位老師講童話故事的時候,孩子們的眼光都特別專注。他們是從內心深處渴望走進童話情境里。童話不光是一節(jié)課,一本書,還是一種孩子內心深處的體驗。兩位老師都用生動的講述把孩子帶進情境,再讓孩子體驗,孩子們在課堂上很快樂。我們學校開展了童話節(jié)活動,每周都上童話課,評選童話大王,畫出自己最喜歡的童話人物。演童話,孩子們都非??鞓返厝谌肭榫持?。大家可能看過網上流傳的《灰姑娘》教學,中國的語文老師更多關注故事中的語言、主旨,西方的老師更關注孩子思維的提升。這也是我在思考的地方。我今后的童話教學,這個比重這個度應該怎么把握。
侯冬梅(蘇州高新區(qū)楓橋小學):童話教學中,是否需要關注學生講述故事能力的培養(yǎng)。老師繪聲繪色的講演,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講故事的能力。張洪洪老師執(zhí)教《小綠狼》時,我就深深地被老師的講述吸引,如果學生能經常有這樣的熏陶,我們必然會聽到學生講述能力拔節(jié)的聲音。我的教學困惑是:由于對童話知識的缺失,我們語文教師普遍缺乏童話修養(yǎng)。童話是什么?童話的價值何在?這些都不能充分認識,面對一篇篇內涵豐富的童話作品,有時只當成一篇普通的課文去講解去分析。
周益民(南京市瑯琊路小學):在我國,“童話”一詞,是先由日本傳入的,日本學者上笙一郎這么定義:“所謂童話,是指將現實生活邏輯中絕對不可能有的事情,依照‘幻想邏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故事?!?/p>
“童話是由孩子們的需要而產生的。最初的創(chuàng)造者是孩子?!保▏牢木┩隊顟B(tài)正是童話狀態(tài),兒童的生命世界與童話世界同構對應。
兒童天性傾向于故事的享受,閱讀大多停留在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與語詞的表面了解,尚不能洞悉故事中的豐富意味與深刻內涵。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讓他們充分地感受故事,理清情節(jié)。尤其低中年級,應該盡可能多地利用類戲劇表演的形式,幫助學生完成對童話角色的體驗。
典型的童話形象常令兒童不能忘懷,在感受故事的基礎上,可以引導他們體驗童話形象的感情。妖精、女巫、寶物、長不大的小飛俠……永遠是兒童的話題。
童話通過變形、魔幻、擬人、荒誕、夸張、時空錯位等方法,營造了一個瑰麗、詭異的世界,對于高年級學生,可以做一些童話形式的賞析。
不同的童話,應該有相應的閱讀方式。民間童話具有口語性、變異性特點,欣賞的最佳方式是講述而不是朗讀。文學童話則具有鮮明的詩性特質,宜于描述與誦讀。
徐瑛(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我覺得,童話文本仿佛是一個神奇的世界,讓我們和兒童從精神世界的兩端一起朝“童話世界”靠近,在這里,我們和兒童可以用“童話”來交流。童話也許是最契合兒童閱讀的讀本之一。因為,它的故事、語言和兒童的心智磁場很近。兒童能夠在這樣的閱讀世界里,有共鳴,發(fā)生情感的遷移和再讀體驗。童話教學,更重要的是在童話里尋到童話精神。純真、自由、美好是童話世界的主題。閱讀童話,我以為要植下童話精神,相信美好!當下的語文教學,我個人認為,比較忽視語言的思維訓練,兒童的課堂回答往往呈現出缺少思維的表達。我想,思維是應當訓練的。童話的文本鮮活生動,里面有很多智慧的金子。我們要善于挖掘,不斷引導,啟智而言。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從某種角度講,培養(yǎng)兒童的思維,即在培養(yǎng)兒童有內涵、有個性,有生氣的語言表達。此外,童話教學的課堂目標應當更靈動,不一定非一課一得,不一定非要讓兒童有高位的價值認同,可以更自由更有延展性,細水長流方顯雋永。
余家友(吳江區(qū)教育局教研室):很多時候,在我們老師眼里,教材里面的童話、寓言、詩歌、散文、小說都是一樣的,學習語言么,都是例子,這是錯的。借用剛才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沒有審美?!彼钦f給灰狼們聽,更是說給我和在座的語文老師聽的。那個孩子還說了一句話, “我是世上獨一無二的。”的確是的,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也在大聲疾呼:“我是不可替代的?!蔽移诖谡Z文老師的努力下,教材里面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地位能夠走出“冬天”,走向“春天”,走向收獲的秋天。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