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存水
張廉潔出生的文登縣鋪集鄉(xiāng)南長嵐村,曾經出現過一位著名的革命烈士——張連珠。張連珠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任膠東特委書記,發(fā)動并領導了震撼膠東的“一一·四”暴動。暴動失敗后,他不幸被捕。在敵人的屠刀面前,張連珠威武不屈,大義凜然,英勇就義,時年31歲。
張連珠生前在村里發(fā)展了多位地下黨員,為黨的工作在這里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張連珠犧牲時,張廉潔只有12歲,但這位叔伯哥哥的壯舉仍然給他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941年5月,18歲的張廉潔加入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五旅,從沒拿槍打過仗的他卻被分配到了連隊里的機槍班。那時候部隊的裝備差,整個連里只有兩挺輕機槍,而這也被戰(zhàn)士們看成“命根子”。
在老戰(zhàn)士的指導下,張廉潔很快地熟悉了機槍的使用,成了班里的主力射擊手。對于參加過的許多戰(zhàn)斗,張廉潔記得并不很清楚,因為一打起仗來,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機槍瞄準器里的敵人身上了。
不過,在煙臺黃縣參加的一次伏擊戰(zhàn)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張廉潔所在的連隊把20多個日本鬼子包圍在了村頭的一座油坊里,敵人憑借著手中精良的武器負隅頑抗。情急之下,有戰(zhàn)士爬上了房頂,揭開屋瓦把手榴彈扔進了屋里,沒想到的是敵人竟然把冒煙的手榴彈又扔了出來,屋頂的戰(zhàn)士也犧牲了。這時,遠處的山上傳來了炮聲,這是要求他們撤退的信號。原來負責阻擊日軍救援部隊的國民黨軍并未交戰(zhàn)就撤退了,一旦敵軍的增援趕到后果不堪設想。
當時正值春季,風大草枯,連長當機立斷下令戰(zhàn)士抱來柴草堆在油坊外放火。很快,熊熊的大火燒了起來,油坊里有敵軍試圖逃走,張廉潔手中的機槍很快地將他們消滅。在敵人援軍趕到之前,這場伏擊戰(zhàn)“漂亮”地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