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明
The Person Who Does Not Know "Time" Is Second to Beastsand Birds
孔子儒家所講的“大學(xué)之道”特別強調(diào)“格物窮理”,是說世間萬物都有它內(nèi)在的道理與法則,人要在具體的事物或?qū)嵺`中感悟人生,感悟天地之理。例如,孔子看到禽鳥知“時”知“止”,由此想到人應(yīng)當(dāng)做得更好。
一次,孔子與子路在山間散步,看到不遠處有幾只野雞停留在那里。子路好動,于是向野雞揮揮手。野雞見狀,便機警地飛起來,在空中盤旋一陣,落到了前面的樹上。
孔子看到這一情景,十分感慨。他說:“山梁上的這些雌雉,懂得‘時?。《谩畷r??!”孔子在想,這些野雞真了不起,它們能夠機警地對外部環(huán)境作出反應(yīng),明白自己的處境,從而使自身遠害避險,將自己置于安全的境地。
孔子與子路繼續(xù)向前走,好像又走近了這幾只野雞。子路聽到孔子的話,不知是否明白了老師的意思,遂不無俏皮地向野雞拱拱手,好像為自己打擾了它們表示歉意。野雞見狀,便振翅飛走了。
這是《論語·鄉(xiāng)黨》篇最后記載的一個場景,很耐人尋味?!多l(xiāng)黨》篇記述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cè)面。也正是在日常的出處進退中,孔子的人生境界得到了具體展現(xiàn)。在那些野雞的反應(yīng)中,孔子特別看到了一個“時”,令人回味不盡。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每個時候難道不都處在不同的“時”中嗎?那么,我們知道自己的“時”嗎?如果我們真的知道了這些,恐怕在人生的路上腳步會走得更加堅實一些。比如,我們常聽到有學(xué)生因為將來找工作的壓力大而不能靜心學(xué)習(xí),其實,這恰恰是本末倒置??鬃诱f:“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弊鳛閷W(xué)生,當(dāng)下的“時”是學(xué)習(xí),最根本的是要“進德修業(yè)”,充實和豐富自己。不難理解,現(xiàn)在社會上需要的是“人才”,由此,作為學(xué)生,首先應(yīng)該想到的是自己能干好什么。或者應(yīng)該自問:如果有機會,能把握得住嗎?
在《大學(xué)》中恰恰就有孔子這樣的議論?!对娊?jīng)》說:“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倍汲羌捌浞綀A千里的地區(qū),許多老百姓都愿在那里居住?!对娊?jīng)》又說:“緡蠻黃鳥,止于丘隅?!本d綿蠻蠻鳴叫的黃鳥,棲息在山丘上的一角。孔子感慨地說:“就居止的地方來說,連黃鳥都知道該棲息在什么地方,人怎么可以連鳥兒都不如呢?”孔子在想,既然人們在社會上扮演著不同角色,就應(yīng)該首先按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該做的事情。這正如我們常說的,我們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誰”。人的修養(yǎng)何嘗不正如此?
其實,孔子在鳥兒那里得到的啟示真的不少。還有一次,孔子與弟子們看到一位捕鳥人在捕鳥,那情景吸引了大家。
孔子看到捕鳥人捉到的全都是黃嘴小鳥??鬃痈械狡婀?,便向前詢問道:“你捉到的都是小雀,大雀偏偏捉不到,為什么?”捕鳥人說:“大雀警覺所以難以捕到,小鳥貪食所以容易捉到。小雀跟著大雀時就捉不到,大雀跟著小雀時也捉不到?!?/p>
以前我們也曾看到類似的場景,在北方,尤其是冬天大雪之后,鳥雀無處覓食,此時正是捕鳥雀的好時機。先在地面上掃開一片雪,撒下糧食作為誘餌,然后在這里支起籮筐,捕鳥者在遠處用繩子牽引,等鳥到籮筐下面的時候,便可以牽繩將鳥雀捉到。
捕鳥人的話令孔子感慨,他對弟子說:“警覺可以遠離禍害,貪食就忘記隱患。這是源于內(nèi)心,由所跟從的對象決定禍福,所以境界高的人在選擇跟隨對象時要謹慎。按照長者的憂慮去做事情是保全自身的途徑,而依從年幼無知的人,就可能招致滅亡的災(zāi)禍。”孔子強調(diào)人要“擇賢以托其身”,就是要選準學(xué)習(xí)的榜樣。
人生的道理何嘗不是如此!在現(xiàn)實中,有人就像黃口小鳥,他們心里沒有自始至終謹慎行事的規(guī)戒,口中說不出可奉為法度的言語,不選擇賢人努力學(xué)習(xí),不知道向哪里努力。不懂得置身何處,不明白執(zhí)守什么,而是隨波逐流。這是非??膳碌模?/p>
讀典籍中的孔子言論,有時看起來并不多么難懂,甚至覺不出其中深奧的道理,所以連德國著名哲學(xué)家黑格爾也說孔子“只有一些老練的道德說教”??杉毤毱肺?,恐怕并非如此,實際正如一位英國作家所說,其中“蘊含著比人們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