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齋藤淳子在2014年第48期的《嘹望東方周刊》上撰文說,日本和中國都是禮儀之邦,都要常常給家人和朋友送禮物。但在中國,送禮和收禮,有時候卻讓我感到有點痛苦。有一年,我去貴州出差,當?shù)卣臀乙粋€大石頭烏龜作為紀念品。禮物很有特色,可是太重。作為客人,把主人的禮物留在酒店房間是很不禮貌的,于是當時還是年輕瘦弱小姑娘的我只好硬扛著石頭烏龜回家了。我明白中國人的心思——送禮必須“高大上”,越大越重,越表示有心意。在中國,送禮常常是因為“同伴壓力”,似有半強迫的性質(zhì)。最好的例子是,現(xiàn)在的教師節(jié),孩子們幾乎都帶著大捧鮮花上學送給老師。之所以都送花,是因為這兩年,學校明確規(guī)定不讓孩子送禮物給老師(這是一種進步),但不少家長還是教育孩子,如果你希望老師喜歡你,就要送禮物。于是,鮮花并非心意所至的禮物而是因為大家都這么做,不送就顯得對老師不尊重,自己也丟面子。當下中國人送禮還有一個趨勢,就是忽視心意,重視禮物的價值(其實是價格),好像送禮必須送名牌。據(jù)統(tǒng)計,世界頂級名牌貨三分之一是在中國銷售,這里面很大一部分應該就是社交禮物。高檔禮物的“日?;焙汀按笠?guī)模化”,可算是一種中國特色,一個由此產(chǎn)生的后果是,人與人的關系越來越物質(zhì)化和利益化。其實我最欣賞的中國禮物,是無形的。那種真朋友之間,不用刻意送禮,也會在需要的時候為你盡力的感情,這才是我喜歡的中國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