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信息時代撲面而來,兒童閱讀的書籍可謂琳瑯滿目,同一篇小說有數(shù)十種版本,青少年版、美繪版、精選版、注音版等等不一而足,各種閱讀器推陳出新,閱讀方式也在不斷刷新。兒童,作為正在成長中的閱讀主體,他們的閱讀現(xiàn)狀究竟如何?
一、緣起與現(xiàn)狀
兒童的閱讀目光、閱讀方法、閱讀習慣將決定他未來的閱讀品質(zhì)和精神世界的建構。兒童究竟以怎樣的姿態(tài)走近閱讀?怎樣展開深入、細致的閱讀活動?針對兒童細讀一本書、一位作家的現(xiàn)狀,筆者進行了一次問卷調(diào)查。
調(diào)查對象:五年級3個班隨機抽測
調(diào)查人數(shù):78人
1.平常學習中,老師或家長有沒有教你如何細讀一本書?( )
分析:6.4%的學生有具體的指導,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一位學生的父母是高校教師,一位學生的母親尤其愛讀書,便注重引導。78.2%的學生沒有人具體指導如何讀一本書。他們認為在課堂上老師會一篇一篇地教自己學課文,家長沒有專門教怎樣讀一整本書。
2.對于閱讀一本書,你習慣的做法( )
分析:60%的學生喜歡捧著一本書,一口氣讀完,這本書讀過就不再回頭看,因為“故事已經(jīng)知道了,沒什么好看的了?!?.3%的學生會偶爾拿起筆來勾畫,或?qū)懸粚戦喿x感受。從學生的閱讀習慣與喜好來看,他們更多的是對情節(jié)的好奇,對故事的消遣,而對一本書深入閱讀的習慣并未養(yǎng)成。28.6%的學生喜歡拉著好朋友一起讀書。
3.你在閱讀一本書時會關注作家的寫作特色或語言風格嗎?( )
分析:7.7%的學生關注作家寫作特色,有65.4%的學生沒有留意過,閱讀時不會有意關注作家的語言風格。在這道問題后,筆者進行自由訪談,發(fā)現(xiàn)寫關注過的學生,他們提及的語言特色有說楊紅櫻的“馬小跳”系列很頑皮,“哈利·波特”系列特別神秘,更多的還是閱讀的直接體驗,而深入追問有哪些經(jīng)典片段或精彩描寫,學生就答不上來了。
4.你很喜歡的作家有( )( )( )【從最喜歡的依次寫起,盡量寫三位,也可以更多?!?/p>
分析:學生可以依次寫出自己喜愛的作家,其中有56名學生寫了三位作家,還有22位學生只寫了一位或兩位。統(tǒng)計學生所喜愛的作家,楊紅櫻、曹文軒、沈石溪排名前三,統(tǒng)計所有學生寫出的作家名只有34位。
二、問題與思考
(一)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
不少兒童的成長是“被催熟”的,幼兒園就開始學習小學的課程,小學便被硬灌初中的內(nèi)容,他們的生活在匆忙中度過,因為忙碌,無暇去慢慢領略童年的悠然。筆者在訪談時問及學生對好的作品為何不細細閱讀、不嘗試精讀一本書時,他們總說“太忙了,根本沒時間?!薄皨寢屨f,有閑心思讀書還不如做幾道奧數(shù)題呢!”
在他們看來,升學、競賽的壓力之下,最可忽略的莫過于閱讀,看似可有可無,看似與成績分數(shù)沒有明顯的關聯(lián),閱讀就可以抄近路,直接讀“名著早早讀”“內(nèi)容簡介”“文學常識”等等,以為這樣可快人一步,實則損毀了兒童的閱讀品味。
(二)兒童個體閱讀狀態(tài)的茫然
兒童個體的閱讀具有整體性、模糊性、偏感性的特點,他們的閱讀受教師、同伴、家長的影響,特別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會給予學生重要的導向。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占據(jù)課堂的大半壁江山,一篇課文的精講、多練顯得尤為重要。語文學習強調(diào)要“課內(nèi)得法,課外得益”,而事實上,圍繞一篇課文的精講、分析,獲得的閱讀方法,往往并不能有效遷移到課外閱讀中。
兒童個體的閱讀還處于比較茫然的狀態(tài),怎樣去閱讀一本書,如何從一本書中獲益更多?他們大多囫圇吞棗、盲人摸象,小學這樣閱讀,中學乃至大學,這種現(xiàn)狀依然普遍存在。
(三)相伴閱讀過程的缺失
佛蒙特大學額小萊曼·C·亨特在20世紀60年代最先提出SSR的概念。SSR教學計劃中重要的是教師與父母陪同閱讀,以身作則。他們指出,導致閱讀實驗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老師只監(jiān)督學生,而沒有一同閱讀。
教師或父母在兒童閱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如果僅僅是布置、監(jiān)督、考察,可能會引起閱讀的厭倦。在教學中不妨將閱讀作為課程,或者成立“讀書俱樂部”,用生動的語言、熱情的態(tài)度陪伴著兒童一起討論和分享,讓兒童感受到閱讀的幸福和心靈的共鳴。
三、建議與對策
針對目前閱讀的現(xiàn)狀與問題,筆者圍繞“兒童視角下細讀一本書、一位作家的方法”進行了長達4年的實踐與反思。
學期伊始,由老師、家長、兒童推薦,篩選和整理出兒童喜歡的、合適的閱讀單,并從中遴選出“一本經(jīng)典·一位作家·一套叢書”作為共讀書目。每周三作為固定的“持續(xù)閱讀日”,一周教師主講,一周學生主講。
“持續(xù)閱讀日”中,師生圍繞共讀的書目,擬定彼此感興趣的話題展開閱讀對話和持續(xù)的研究。所謂“持續(xù)”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在閱讀課中有20至30分鐘持續(xù)安靜的閱讀時間,師與生之間保持默讀,讓學生成為一位安靜的讀者。二是在一段時間內(nèi),教師與學生持續(xù)閱讀一本書、一套叢書,持續(xù)浸潤在一個閱讀時空中,和書中的人物一同悲喜。閱讀就是一次酣暢淋漓的旅行,同行的伙伴為彼此的發(fā)現(xiàn)而驚喜,持續(xù)地在一起閱讀,更增強了兒童對群體的歸屬感、依戀感。
(一)發(fā)現(xiàn)起點:讓兒童經(jīng)歷有意義的閱讀
兒童閱讀的世界與成人所看到的圖書世界是不一樣的。他們在私底下、桌肚里偷看的、愛看的是哪些書,他們成長需要哪些書,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別、不同性格的孩子又應該讀哪些書?作為相伴同行的“平等中的首席”需要走進,更需要跳出,還應有“一覽眾山小”的高度。
兒童有的喜歡膚淺的、暴力的、無厘頭的漫畫。我們就可以引導并推薦他們欣賞幾米的漫畫,從《月亮忘記了》感受著溫暖、憂傷與哲思;在朱德庸的漫畫《絕對小孩》中體會兒童世界的天真、任性;看豐子愷的漫畫,寥寥幾筆是如何勾勒出可愛的阿寶、垂涎的瞻瞻……
閱讀并不是單純?yōu)榱酥嗌?,為了攀比讀多少,而是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相伴閱讀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的閱讀,避免貪多圖快、舍本逐末式的閱讀,讓一本童話、一位童話作家,一個童話世界在兒童的情感世界中徐徐展開。
如與兒童共讀王一梅的《鼴鼠的月亮河》,共分了10講:
第一講:我想成為你
第二講:不再寂寞
第三講:月亮石 馬鈴薯
第四講:魔法的魅力
第五講:大和小——米加和咕哩咕
第六講:變形的奇遇
第七講:了不起的你
第八講:強大與溫暖
第九講:最具戲劇性的對話
第十講:永遠講不完的童話
學生圍繞這本童話,分為8個劇組,自己改編劇本,自己挑選角色,自己演練臺詞。前后一個月的時間,他們沉浸在童話世界中,上課說的,下課演的,放學念叨的都是童話,這樣一段經(jīng)歷是彼此共有的。由此衍生出更多的閱讀:王一梅的短篇童話《書本里的螞蟻》,長篇童話《木偶的森林》《雨街的貓》,以及[奧]埃迪特·施萊伯爾-維克的《人鴉》,[英]達爾(RoaldDahl)的《了不起的狐貍爸爸》……
(二)共擬話題:讓兒童過上有主題的生活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要“成為一種顛覆性的力量”,通過這種教育,“每個人又重新贏得了說出自己的話,也即命名世界的權利?!薄盁o論一個人有多么無知,也不論一個人被‘沉默文化淹沒得有多深,他都可以通過與別人的對話接觸來批判性地看待這個世界?!眱和ㄟ^大量的、深度的閱讀,通過多重的對話,獲得獨立的精神力量,獲得“自我”的存在。因此,在引導學生細讀一本書、一位作家時,我們討論的話題應該是師生共同關注、共同喜愛并共同擬定的,讓“持續(xù)閱讀”更加貼近兒童的心理特點,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
以共讀“我們小時候”系列叢書中畢飛宇的敘事散文集《蘇北少年“唐吉訶德”》為例,我們擬定了多種話題。
情境體驗類話題。兒童是在體驗中獲得快樂,在細讀文本時,讓閱讀體驗變得更真切、更豐富。在一起閱讀《桑樹》片段后他們設想:如果你來到那片桑樹林,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爬上桑樹吃桑樹果子,看灰喜鵲這群“發(fā)燒友”“捶胸頓足”。學生盡情地想象著、享受著桑園里的快樂,有的在樹下抱著桑樹搖一搖,滿身滿臉的“桑果雨”,有的攀上樹枝,坐上去一邊吃一邊逗著“發(fā)燒友”……
矛盾爭議類話題。兒童在閱讀時發(fā)現(xiàn)有些內(nèi)容或者觀點與自己的認識相悖,或與現(xiàn)實相矛盾,他們可能會產(chǎn)生疑惑,這樣的話題更能激發(fā)他們傾訴的欲望,調(diào)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如閱讀《父親姓名2》中的片段后,他們思考為何忌諱、害怕,還決定寫,并且用大鍬作筆,兩個字占滿一個操場?從兒童的視角走進文本,兒童的心思、獨有的行為方式會給閱讀烙上獨特的印記。
猜想再創(chuàng)類話題。兒童充滿好奇,喜歡天馬行空地想象。從讀題目猜想內(nèi)容,讀目錄猜想故事情節(jié),讀留白猜想可能性,閱讀在不斷的猜想中變得生動,在印證中獲得彼此的契合。采納兒童特別喜歡的話題,傾聽兒童的見解,閱讀就成為兒童自我成長、自我建構、自我豐富的過程。
(三)支持主體:讓兒童嘗試挑戰(zhàn)性的閱讀
曹文軒先生對孩子們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書:有文脈的書和沒有文脈的書。那些膚淺的、熱鬧的、破壞閱讀趣味的書,是沒有文脈的書,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而那些包含情感、流淌著文字精魂的書,才是有文脈的書,值得閱讀并珍藏。”我們要鼓勵兒童閱讀有文脈的、支持成長的、有意義的書籍,鼓勵兒童更主動、更積極地投入閱讀。
兒童的閱讀在不同年齡有其不同的閱讀傾向,韓國閱讀指導專家南美英博士在《會閱讀的孩子更成功》一書中,把小學低年級稱為“幻想童話時期”,中年級稱為“歷史故事時期”,高年級稱為“知識與論理的時期”,不無道理。
筆者試以高年段閱讀曹文軒的純美小說系列中《青銅葵花》為例,談談基于兒童視角的挑戰(zhàn)閱讀的方法。
1.從片段到篇章的跨越。高年段的兒童更具有閱讀的獨立性,他們很多人都是“貪婪”的小讀者,希望有獨立的閱讀場所,有相對較長的閱讀時間,能夠安靜地閱讀完一本書。他們會因為純美的故事、曲折的情節(jié)、凄美的結尾而難以自已,深度閱讀需要緊抓一本書,再咀嚼,再推敲。如整篇小說一段又一段的環(huán)境描寫,大片的葵花田,一棵老槐樹,一眼望不到邊的蘆葦蕩……這樣的描寫到底給了學生怎樣的印象?如果翻閱整本書,連綴起來欣賞,合上書再仔細回味,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就會更為豐厚,葵花的象征意義也就進一步呈現(xiàn)出來了。
2.從平面到立體的品析。一本書的封面、扉頁中往往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出一種架構,我們要讓兒童練就一雙慧眼,透視一本書的文脈,列舉書籍的重要篇章,感悟言語的特色。要引導他們努力從封面中讀懂出版社對這本書的品鑒與定位,從序言中讀出編者的意圖,從作者后記中讀懂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感悟。
如閱讀《青銅葵花》的目錄:小木船、葵花田、老槐樹、金茅草、冰項鏈、三月煌、紙燈籠、大草垛,一連串唯美的意象,在讀完小說后,學生再回頭讀序言,便產(chǎn)生了更悠遠的聯(lián)想——
一艘孤獨的小木船帶著小姑娘走向遠方;
一片金黃的葵花田讓故事變得撲朔迷離;
一棵古老的老槐樹下葵花的命運在變化;
一屋炫目的金茅草是無限的希望與快樂;
…… ……
3.從一到多的比較評鑒。鼓勵學生做主題閱讀,或者是比較閱讀,提出討論的主題,或幾位作家不同的言語風格,這些則需要更主動、更專注的持續(xù)閱讀。
閱讀《青銅葵花》的結尾時,學生聯(lián)想到曹文軒的其他小說《草房子》《仰望天空的貓》《細米》《狗牙雨》《楓林渡》……他們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了許多的相似點:小說的結尾大多是以告別為主,小說中的人物更多的是得到后再失去,或者離開,或者走向一個嶄新的生活世界,讓人感到淡淡的憂傷。常常以很有特點的環(huán)境描寫作襯托,而且色彩非常唯美。學生還將曹文軒的《青銅葵花》與秦文君的《云裳》、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進行比較,都是寫苦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筆觸、不同的角度如何呈現(xiàn)?他們在梳理、品析、思量中逐步掌握了閱讀的方法,獲得心智與生命的成長。
基于兒童視角下的閱讀,我們的研究還在繼續(xù),兒童的閱讀現(xiàn)狀、閱讀心理、閱讀習慣、閱讀品質(zhì)都需要細心觀察、用心探索。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將進行更多的閱讀跟蹤,采集更多的閱讀教學樣本來支撐研究,反思與改進我們的教學行為,真正為兒童閱讀服務,讓兒童閱讀逐步走向自覺、自主與自能。
(陳芳,南京市力學小學,2100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