瀝書
現(xiàn)代社會,各種智能數(shù)碼設備飛速普及,但由于電池的技術瓶頸,一個尷尬的現(xiàn)象經常會發(fā)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自身配置的電池電容量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為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方便數(shù)碼設備充電的移動電源應運而生,它是一種集供電和充電功能于一體的便攜式充電設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種數(shù)碼產品自身電池電容量不足的問題,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充電寶”。
充電寶為什么能充電
簡單地來說,我們可以把移動電源看成一塊同時具備充、放電功能的大容量電池,在電量不足的時候進行充電操作。而放電則是為各種不同的數(shù)碼設備提供電力的能力。
充電寶的構造原理比較簡單,從核心到外圍基本可以分為電芯(能量核心)、電路板(輸出橋梁)、外殼(保護屏障)三大模塊。其中一些移動電源還配有過流、過充、過溫等功能的保護電路。
電芯是移動電源的能量核心,從根本上決定了一款移動電源的品質,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大多數(shù)采用18650電芯或鋰聚合物電芯。電芯好比是汽車的油箱和傳動系統(tǒng),負責為整個移動電源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電路板集成了管理控制芯片和升壓電路,這塊板決定了移動電源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和轉換效率,相當于汽車的控制系統(tǒng),主要用來負責動力的分配及轉換。將電芯所提供的3.7V(或者更高)電壓轉換成標準的5V(或者更高)電壓,來為被充電設備提供電力。
移動電源的外殼除了美觀裝飾,更重要的是起到散熱和保護的作用。
容量越高充電寶越好
當我們挑選充電寶時,可以看到一個很重要的參數(shù),那就是它的容量,通常以毫安時(mAh)來作為其計量單位,那么容量越大的充電寶是不是就越好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充電寶的容量并不代表其實際輸出的額定容量,因為充電寶所標識的容量通常為其電芯容量,也就是電芯在理論上儲存的最大容量。但是在充電過程中,電芯中儲存的電量經過降壓、升壓和保護線路阻抗的多重損耗,最終實際的輸出容量肯定要比標示的容量小,實際輸出容量與標示容量的比值被稱為轉換效率,而不同品牌的轉換效率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也成為選擇移動電源的一個重要指標。另外充電寶的容量通常和體積是成正比的,容量越大,體積也就越大,也會越重。
值得注意的是,過高容量的充電寶在高空中容易發(fā)生爆炸,因此,民航局對乘坐飛機時攜帶的充電寶進行了嚴格限制,僅可攜帶額定能量在160Wh(瓦特時)以內的充電寶,未標明數(shù)值的一律禁止攜帶。
但是充電寶上一般沒有標識該設備的瓦特時(Wh)量,需要經過換算:如果充電寶上標記有電壓(V)和容量安培小時(Ah),可以通過計算得到額定能量的數(shù)值——Wh=V·Ah;如果充電寶上只標記有毫安培小時(mAh),可將該數(shù)值除以1000得到安培小時(Ah)。例如,充電寶標稱電壓為3.7V,標準容量為760mAh,其額定能量計算如下:
760mAh÷1000=0.76(Ah),3.7V×0.76Ah=2.9(Wh)。
體溫充電可能嗎
現(xiàn)如今,我們在各種報道上經常可以看到千奇百怪的充電寶,比如尿液充電、跑步充電等,其中最為惹人注目的要數(shù)體溫充電了。
201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學生發(fā)明了一種可利用人體體溫蓄電的設備,這種充電設備名為體熱充電寶。體熱充電寶不需要插電,只要握在手里就能利用人體的體溫,通過熱能轉化為電能,實現(xiàn)充電的效果。很多人都對這項技術無比期待,這如果成為現(xiàn)實,那么以后為手機充電該是多么方便的一件事。
從理論上來說,利用溫差發(fā)電是可行的,這被稱為塞貝克(Seebeck)效應。塞貝克效應,又稱作第一熱電效應,它是指由于兩種不同電導體或半導體的溫度差異而引起兩種物質間電壓差的熱電現(xiàn)象,但是由于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存在,溫差發(fā)電機的效率一般不超過14%。
實際上,由于人體體溫和手機溫度相差并不大,體溫充電根本無法達到14%這樣的轉化率,也遠遠達不到實際移動設備的需求。就算可以利用體熱來充電,充滿一個手機大概需要幾年的時間。
其他的一些新奇的充電技術本質上都涉及到轉化率過低的問題,現(xiàn)在還遠遠達不到實際應用的水平,只能作為一種科技展示或者噱頭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