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訓 承諭
摘要:習近平同志要求處理好經濟運行中“活力”和“有序”的辯證關系,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深化探索的重大課題?!笆故袌鲈谂渲觅Y源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地發(fā)揮政府作用”是一個突破,如按更“自覺化”要求還應加上科學技術這個“決定”元素。西方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正在把科技因素引入資源配置,我們應當在其雛形階段中及時“彎道”超越,善于運用科技主導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建立“政府主導(方向),市場主配(微觀層次),科技主引(領)”的三元機制系統(tǒng)(簡稱“兩手一腦”),實現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科學化、現代化,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克服短期行為造成的諸多弊端。在理論上突破“兩只手”的思維定勢,探研“三元機制”的機理,在實踐中實現制度化,更好地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優(yōu)勢。
關鍵詞:“看不見的手”;“兩只手”;三元機制;科技引領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4)11-0024-08
2014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分析了我國經濟大而不強、快而不優(yōu)、不可持續(xù)的問題后,高屋建瓴地指出:“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創(chuàng)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guī)模驅動發(fā)展為主向以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為主的轉變上”。如何把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充分挖掘出來?關鍵在于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起一個能夠把各種活力聚集起來的配置資源、宏觀調控的優(yōu)勢系統(tǒng)。“如果把科技創(chuàng)新比作我國發(fā)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要著力從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兩個方面同步發(fā)力,改革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規(guī)劃和資源配置體制機制”。引伸理解,不僅要改革科技體制本身,而且應當進一步把科技創(chuàng)新這一“引擎”嵌入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體制機制之中,形成市場、政府“兩只手”同科技創(chuàng)新這臺“電腦”組合為一個新系統(tǒng)(簡稱“兩手一腦”)的三元機制,破解轉型中的難題,釋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不竭活力。
一、找準“兩只手”最佳耦合的癥結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的作用,這是十分正確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的是,為什么長期處理不好這二者的關系,癥結在哪里?除了習慣勢力和一些體制障礙之外,還有沒有使二者不易聯(lián)接的特殊因素?應當做歷史分析。
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在經濟運行中,“要處理好活力和有序的關系,社會發(fā)展需要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又必須是有序活動的。死水一潭不行,暗流洶涌也不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就出在這里,長期存在著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惡性循環(huán)現象,原因需要從市場、政府各自的優(yōu)缺點去尋找。
人們熟知,“無形的手”或者“看不見的手”,來自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指市場自發(fā)調節(jié)。市場機制是充滿活力的,在微觀層次上發(fā)揮它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能夠充分調動各個層次的積極性,不斷釋放活力。這正是價值規(guī)律、供求規(guī)律、競爭規(guī)律形成的合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生產社會化的作用。因為市場是交換關系的總和,它把社會分工聯(lián)接起來,成為生產社會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從而成為消費需求與生產供給之間溝通的直接渠道。它以勞動者的私人勞動利益為互相交換的基礎,以社會勞動量價值表現使用價值,價值又以貨幣形式表現為價格,進而也體現消費者的直接利益。在這個平臺上形成上述經濟規(guī)律的交叉運行系統(tǒng)。故而市場是社會化發(fā)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形式,能夠以利益為動力配置資源,在競爭中不斷釋放巨大活力。
然而,這種資源配置以個體追逐利益為動力,必然帶有自發(fā)性、盲目性,容易造成“暗流洶涌”。在價格均衡的理想狀態(tài),按價格信號配置資源有可能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和社會綜合效益最大化的統(tǒng)一,但這種理想狀態(tài)是少見的。因為價格信號往往帶有短期性、波動性、存?zhèn)涡裕ㄐ畔⒉粚ΨQ),因此經常出現對資源配置的誤導,如產能過剩、產品過剩,價格暴漲暴跌,乃至出現周期性經濟危機。由于追求個體利潤最大化,也易于產生種種過度競爭、投機居奇、制造假冒偽劣產品、扭曲市場關系的現象,乃至分泌出“第三只手”,加劇兩極分化,其惡性膨脹更形成壟斷勢力。有一些資源領域則不是市場所能配置的,如生態(tài)環(huán)境、公共產品、基礎研究、“劣性產業(yè)”(煙草、毒品、淫賭)等。加上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特別是西方大壟斷勢力的作惡,更突出市場經濟的缺陷。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否定社會主義社會中市場經濟存在也是有一定根據的,其局限性在于對市場經濟在相當時期的活力的基本面估計不足,主張為消除這種缺陷過早地采取全社會性的高度集中計劃手段。由于當時尚無社會實踐檢驗,我們不可過分苛求前人,而應采取科學分析的態(tài)度。
應當用什么樣的手段彌補、矯正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缺陷呢?就是政府調控,后稱“有形的手”或“看得見的手”。最早提出的應當是馬克思、恩格斯(走向消滅“無形的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發(fā)展市場經濟中也采取了或多或少形式多樣的政府調節(jié)手段,但不自覺、不系統(tǒng),并在理論上不認知。直到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大蕭條”)爆發(fā)之后,才出現了實踐上“羅斯福新政”和理論上的“凱恩斯革命”。由于凱恩斯主義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只能用一些十分有限的措施(如政府投資擴大有效需求、擴大就業(yè)、調節(jié)利息等),雖然起過積極作用,但不能真正糾正市場缺陷,到20世紀80年代后西方國家停止了凱恩斯主義政策,宣揚新自由主義。不過,實踐上還有許多政府干預措施,有的方面還相當嚴厲。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明之處,就在于科學總結國內外歷史經驗,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計劃市場都得要。就是運用“兩只手”耦合,發(fā)揮兩種配置方式的長處,克服二者的缺點。然而,實踐是復雜的,由于我國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短期內難以克服“長官意志”的習慣勢力,尤其是“一把手”一言堂的習氣很深,一些部門、地方不尊重市場經濟規(guī)律,政府職能越位、錯位、缺位現象屢屢發(fā)生,致使不能充分發(fā)揮市場優(yōu)勢。加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時間較短,還缺乏管理、駕馭市場的實踐經驗,在一些方面市場秩序比較亂,乃至一些官員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與市場信號的短暫性、波動性結合起來,出現許多違反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短期行為,如產能過剩、結構扭曲就是突出的表象。有的官員甚至受金錢拜物教的腐蝕,滋長腐敗之風。這表明,政府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規(guī)律和自然經濟規(guī)律,仍不能有效克服其缺陷。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說:“提出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其實就是貫徹了問題導向”,“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應當看到,這個問題還在解決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