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蕾
都說距離產(chǎn)生美。因為留學,孩子不得不遠赴他鄉(xiāng),遠離了父母呵護備至的懷抱,獨自面對新的挑戰(zhàn)。因為留學,父母不得不與孩子遠隔重洋,沒有了平日里能隨時噓寒問暖的對象,似乎生活都失了方向。然而這千山萬水拉遠的,似乎只是地理上的距離,平日在家?guī)缀跻嗫磧蓞挼碾p方,反倒因為這場離別而愈加親近起來。
孩子突然理解了父母往日的苦心,才發(fā)現(xiàn)自己在父母照料下的生活過得是多么無憂無慮;父母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不再是印象里那個干什么都不讓人放心,處處需要自己照看的大寶寶,和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似乎也沒以往那么光鮮亮麗了。
也許真的只有失去了才能學會珍惜,留學讓父母與孩子暫時失去了彼此,這反倒為他們提供了一次重新認識彼此、重新學習如何相處的機會。時不時把愛掛在嘴邊,逢年過節(jié)買點禮物,萬事聽父母的話?做到這些就算愛自己的父母了嗎?時刻關(guān)注孩子的飲食起居,事事幫孩子打點處理,早早為孩子規(guī)劃好人生軌跡,這就是父愛母愛的最好體現(xiàn)嗎?
網(wǎng)上常看到這樣的段子:某人又“機智”地發(fā)現(xiàn)了藏身自己微博、微信、QQ好友的父母賬號,然后哀嘆自己的隱私又曝光了,帖子底下往往一片同病相憐的安慰聲。曾攀上社會輿論風口浪尖的“虎媽狼爸”,更是為中國式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染上了一絲妖魔化的色彩。難道傳統(tǒng)文化所_直強調(diào)的“父慈子孝”,就意味著這樣一種孩子提防著父母、父母壓迫著孩子的家庭關(guān)系?之所以會如此,我想是因為雙方都還沒有學會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善待家人。
經(jīng)歷了異國他鄉(xiāng)的孤獨,才能體會家鄉(xiāng)父母無人陪伴的寂寞;獨自應對生活的艱辛,才能發(fā)覺父母經(jīng)驗的智慧;嘗遍了人情冷暖,才能知道真正最關(guān)心你的,永遠只有父母。孔子曾言:“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孝順,絕不僅僅意味著奉養(yǎng)與順從,更是體諒與理解。你是否懂得遠方父母盼著分享你新生活的渴望?你是否讀得出父母叮嚀背后的深意?你是否能真誠耐心地回應父母的一片苦心?
親耳聽到順從父母之命而出國留學的孩子痛哭流涕地說要回家,才驚覺自己所謂為了孩子的前程其實只滿足了自己的面子;親眼見證了子女離家后日新月異的成長,才肯承認撒手放飛的時刻早已來到;直到子女反過來對自己反復叮嚀,才明白如今照顧好自己才是對子女最大的呵護。父母對于子女,也不僅僅只是培養(yǎng)與說教,更需要尊重與放手。孩子已經(jīng)不再需要你時時的監(jiān)護,是時候開始自己新的人生。
網(wǎng)上那些曬出自己和父母朋友般時而相互調(diào)侃、時而相互鼓勁、時而相互安慰的對話的人總是令人羨慕,甚至讓人生出“還是別人家的父母好”的心態(tài)。而這種友善而又和睦的家庭氛圍不過是出于父母與子女間彼此的相互體諒與尊重。真正的愛,應該源于對家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友善。
家人,是自己在這世界上最親近不過的人,然而也是這份親近,卻最容易生出理所當然的心態(tài)。似乎正因為是家人,才不必像對待陌生人那般小心翼翼,而可以隨心所欲地予取予求。家人,的確是你的避風港、減壓場,但家人同樣是需要你小心對待的珍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對理想社會的描述。的確,一個人人都懂得如何善待家人與他人、彼此體諒的社會,想來該是不會再出現(xiàn)連老人摔倒要不要扶也成為熱議話題的現(xiàn)象吧。每一個留學家庭都懷揣著一個美好的夢想,它可能遠大,也可能平凡,但正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照料好你的小家,才是一切抱負的開端。
5月的第二個周末,6月的第三個周末,留學在外,體驗過各式各樣有地方特色的熱鬧節(jié)日后,孩子們可曾想起在這兩個特別的日子里問候自己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留守故土,守望著兒女夢想的父母,在聽到兒女貼心的問候時,也該放心地繼續(xù)享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