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萬云,李中華
(鄂爾多斯市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
中藥不良反應與臨床合理用藥分析
常萬云,李中華
(鄂爾多斯市中醫(yī)醫(yī)院,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目的:通過分析中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方法:收集我院中藥不良反應報告100份,統(tǒng)計分析不良反應中藥給藥方式、藥物種類、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不良反應表現(xiàn)等情況。結果:100份不良反應報告中注射制劑占72.0%,口服制劑占26.0%;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以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tǒng)、全身反應為主,分別為31.0%、24.0%、13.0%;不良反應藥物主要為穿琥寧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銀杏達莫注射液,分別為22.0%、10.0%、9.0%。結論:加強中藥不良反應監(jiān)測,重視中藥臨床應用,以提高中藥臨床應用合理性及安全性。
中藥;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中藥因其獨特優(yōu)勢在臨床疾病治療中應用較多,其常見劑型包括中藥注射劑、中成藥等[1]。過去常認為中藥無毒副作用,但實際上某些中藥成分自身含毒,且中藥應用不合理也可能發(fā)生不良反應[2]。提高中藥認識及中藥合理用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至關重要。為了提高中藥臨床應用合理性,本研究對我院收集的100份中藥不良反應報告進行詳細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集的100份中藥不良反應報告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齡6個月至86歲,平均年齡(54.2±3.0)歲;20歲以下3例(3.0%),20~30歲6例(6.0%),30~40歲12例(12.0%),40~60歲41例(41.0%),60歲以上38例(38.0%)。
1.2 方法
將所有不良反應報告依據(jù)年齡、性別、用藥方式、藥物品種、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不良反應表現(xiàn)、處理方法及轉歸分類統(tǒng)計。
2.1 不良反應給藥方式
100份中藥不良反應報告中,注射制劑72例(72.0%),口服制劑26例(26.0%),外用制劑2例(2.0%)。
2.2 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及其表現(xiàn)
不良反應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排在前三的分別為皮膚及其附件(31.0%)、消化系統(tǒng)(24.0%)、全身反應(13.0%)。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不良反應具體表現(xiàn)見表1。
表1 100份不良反應報告累及器官或系統(tǒng)及其表現(xiàn) [n(%)]
2.3 主要中藥種類、處理方法及轉歸情況
100份不良反應報告中,穿琥寧注射液22例(22.0%),血栓通注射液10例(10.0%),銀杏達莫注射液9例(9.0%)。主要藥物不良反應處理及轉歸情況見表2。
本研究100份中藥不良反應報告中,60歲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8.0%),這可能是因為老年患者年齡大、機體重要器官功能有所下降,藥物使用后易蓄積于體內,進而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相對其他年齡段患者高。為此臨床使用中藥時,需重點加強老年患者、患兒用藥反應監(jiān)測,且用藥時以患者耐受性為依據(jù),提高用藥合理性,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3]。
所有不良反應報告中中藥注射制劑最多,占72.0%,比趙娜萍等[4]研究中的高(57.35%),這可能與臨床中藥注射制劑使用病例多、頻率高有關。此外,當下中藥制劑質量標準還不完善,對藥物中含有的不溶性微粒等雜質檢查項目相對較少,且不同生產(chǎn)廠家制作的中藥注射劑在純度上存在差異,均可能引發(fā)不良反應。為此需建立健全的中藥生產(chǎn)、質量監(jiān)測體系[5],規(guī)范統(tǒng)一中藥制劑生產(chǎn)成分,減少殘留雜質,以提高藥物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表2 主要中藥制劑、處理方法及轉歸情況 [n(%)]
本研究顯示,中藥不良反應可發(fā)生于多個器官或系統(tǒng),其中最為常見的為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tǒng)及全身反應,皮膚不良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瘙癢、蕁麻疹、紅斑等,這可能與皮疹病癥嚴重相關。另外,中藥不良反應常見藥物為穿琥寧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等,處理方法以停藥、藥物處理為主,經(jīng)處理后多數(shù)患者好轉及治愈,也有部分患者遺留后遺癥,提示不良反應癥狀發(fā)生時要及時處理,此過程中要區(qū)別不良反應癥狀與疾病癥狀,以對癥治療,促進不良反應好轉或治愈。有研究認為引發(fā)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還包括不符合適應證、盲目用藥、配伍禁忌不明等有關。針對此,需辨證施治,根據(jù)患者疾病、個人體質針對性地用藥,以提高用藥合理性,同時提高藥物配伍水平。
綜上所述,中藥不良反應發(fā)生與用藥途徑、患者年齡等有關,可累及多個器官或系統(tǒng),需從中藥生產(chǎn)、質量監(jiān)測體系構建、辨證施治、藥物合理配伍等方面入手,以提高中藥臨床應用合理性,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
[1] 劉良明,謝洪,練素珍,等.淺談中藥的合理應用與不良反應[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7):95-96.
[2] 葛紅星,李慶,雷招寶,等.正清風痛寧的不良反應與合理用藥建議[J].中成藥,2010,32(2):287-289.
[3] 馬立如,李榮.2007~2009年我院98例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10(6):564-566.
[4] 趙娜萍,嚴天虹,王晶,等.我院136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1,14(4):328-330.
[5] 蔡小玲,秦貽強,李江,等.中藥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問題及應對策略[J].中國藥業(yè),2010,19(16):67-68.
(責任編輯:魏 曉)
2015-04-14
常萬云(1981-),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中醫(yī)醫(yī)院主管中藥師,研究方向為醫(yī)院中藥學。
R28
A
1673-2197(2015)17-0134-02
10.11954/ytctyy.20151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