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龍,姜秋喜,潘繼飛
(電子工程學院,合肥 230037)
近年來,隨著低截獲概率雷達的不斷發(fā)展,各種低截獲技術也得到不斷提高,現(xiàn)今主要的低截獲技術手段有功率管理、波形設計、雷達組網技術以及環(huán)境的利用等[1]。其中對信號波形的設計仍是最具實效的手段之一[2]。
目前已有的波形技術有調頻連續(xù)波(FMCW)[3]、頻移鍵控(FSK)、相移鍵控(PSK)[4]、噪聲技術[5]等。其中PSK波形因其具有大的帶寬,可以獲得高距離分辨力的波形,同時還能為雷達提供大信噪比處理增益等優(yōu)點而在近年來成為活躍的研究主題。多相相移技術在雷達波形的設計上是靈活多樣的,常用的PSK技術有巴克碼(Barker)序列和弗蘭克(Frank)碼,以及P1、P2、P3、P4碼等,每種編碼都能作為有用的LPI連續(xù)波相移鍵控技術進行使用,這是因為憑借其寬帶特性,可以迫使截獲接收機一開始就必須加大接收帶寬,從而降低了截獲靈敏度,給偵察截獲增加了難度,即提高了雷達信號的低截獲性能[1]。
本文著重對PSK技術中一類在國內少有研究的多時碼信號進行了探討,重點分析了該信號的時頻域特性,研究了該信號在低截獲性能上的優(yōu)越性。
多相碼信號是對步進頻率或線性調頻波進行近似得到的,通過對基礎波形的近似,從而反映出相位步進的變化,其所有給定的相位狀態(tài)所占用的時間是相同的,為一個常量。而多時碼信號對基礎波形的量化是建立在用戶所選擇的相位狀態(tài)數(shù)的基礎之上,即每個相位狀態(tài)占用時間在整個波形的持續(xù)時間內是不斷變化的[6]。
目前,已經驗證得到的有T1(n),T2(n),T3(n),T4(n)4種多時碼波形,其中T1(n),T2(n)是由步進頻率模型產生的,T3(n),T4(n)是由線性調頻波形近似得到的,其中n為基礎波形近似的相位狀態(tài)數(shù)。
多時碼雷達信號的模型為:
式中:A為信號幅度;f c為基礎波形載頻;φT(t)為多時序列的折疊相位相對于時間的表達式。
對T1(n),T2(n),T3(n),T4(n)4種碼型,其各自的相位時間為:
式中:INT[]為取角函數(shù);k為碼序列的段數(shù);j=0,1,2,3,…,k-1,為步進頻率波形的段號;n為對應碼序列的相位狀態(tài)數(shù);T為整個編碼持續(xù)時間;tm為調制周期;ΔF為調制帶寬;t為時間[6]。
4種多時碼信號的產生機理都是相似的,只要理解了其中一種,其余3種都能以此為基礎推導出來。本文僅對T1(n)碼的產生機理及時-頻特性進行簡單分析。
首先對T1(n)碼信號的產生機理進行簡單介紹。設其相位狀態(tài)數(shù)為n,故對其進行量化后得到Δφ=2π/n,這里以n=3為例,即步進頻率波形的相位增量為120°,一旦超過120°頻率穩(wěn)定一段時間,直到下一個120°界限為止。這里假設整個編碼周期長度(編碼持續(xù)時間)為T=16μs,因為T1(n)是在步進頻率的基礎上得到的,故將其分成k段,此例中令k=4,即每段持續(xù)時間為4μs,則相鄰段的步進頻率為1/(4μs)=250 Hz。其具體變化過程如圖1(a)所示(根據(jù)需要可以靈活設置相位狀態(tài)數(shù)n和段數(shù)k)。在第1段的4μs內為零頻率,相位在零處為常數(shù);在第2個4μs的持續(xù)時間內累加了一個完整的周期(360°);在第3個4μs的持續(xù)時間內又累加了2個完整的周期(720°);在第4個4μs的持續(xù)時間內再累加了另外3個完整的周期(1 080°),最終累加的總相位為2 160°。將步進頻率折疊相位量化為0°,120°和240°后如圖1(b)所示。
圖1 T 1(n)碼相移特性
為幫助理解,再對T1(n)碼的相位調制公式進行簡單推導。這里人為地將信號編碼的持續(xù)時間16μs分成k=4段,則相位調制的表示式為:
式中:Δφ表示對相位進行量化,其值等于2π/n;2πf jt j為時刻t的瞬時相位;f j,tj分別為第j段的頻率和時間。
代入化簡得到其未折疊時的表達式為:
再對其進行取模運算,得到折疊后的表達式為:
為更直觀地觀察信號步進頻的變化情況,用φ′表示前面j-1段相位的累積和,其計算如下:
即前j段的相位表示為:
由上述T1(n)碼信號的產生過程及公式推導,為便于觀察,將信號頻率降到中頻進行仿真,設信號的脈寬為16μs,載頻為20 MHz,可得信號的時域、 頻域特性如圖2所示[7-8]。
圖2 信號的時頻域特性
圖2中由信號的頻譜看出,信號的帶寬得到了展寬。從時域波形觀察可知,信號每個相位狀態(tài)的持續(xù)時間不同,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信號相位在什么位置改變也是難以預測的,這就使得該信號波形的復雜性較高。而且,相位狀態(tài)數(shù)n的增加使得信號波形的復雜度也隨之進一步提高。
模糊函數(shù)是雷達信號理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研究和設計雷達信號波形的有效數(shù)學工具。其定義為[9]:
將式(1)代入得到多時碼信號的模糊函數(shù):
式中:φT(t)有式(2)~式(5)4種形式,這里仍以T1(n)為例。
當ξ=0時,即得到信號的自相關函數(shù)。設信號參數(shù)的取值同上,T=16μs,f c=20 MHz,k=4,可以得到多時碼信號的模糊函數(shù)圖及自相關圖如圖3所示,tb為子碼周期。
由圖3(a)可以看出,當相位狀態(tài)數(shù)為3時,其脈壓輸出特征出現(xiàn)了預期的圖釘型的模糊圖,具備了雷達信號的探測功能。但同時由圖3(b)也能看出,得到的自相關圖多普勒旁瓣較高,峰值旁瓣電平出現(xiàn)在主瓣附近,約為-10 dB,離散旁瓣電平在-20 dB左右,不是非常理想。下一步,通過選擇適當?shù)乃惴ê托盘柼幚矸绞絹硖岣咝盘柕呐园晏匦?,將是研究此類信號的關鍵。
為觀察隨相位狀態(tài)數(shù)的改變而呈現(xiàn)的差別,將n值增加到6后觀察圖4。
圖3 n=3時的T 1(n)信號的自相關和模糊圖
圖4 n=6時的T 1(n)信號的自相關和模糊圖
由圖4(a)可知,隨著多時序列相位狀態(tài)數(shù)的增加,其旁瓣性能也可得到相應的改善。具體值如圖4(b)所示,最大旁瓣電平約出現(xiàn)在-13 d B處,離散旁瓣電平在-30 d B上下。
設發(fā)射信號(即接收機接受到的信號)的脈沖寬度為τi,經脈沖壓縮后的有效寬度τo,則脈沖壓縮比D的定義式為D=τi/τo,又因為τo=1/Bo,所以D=τi B o,即壓縮比等于信號的時寬帶寬積。如果壓縮網絡是無源的,由能量守恒原理,它本身不消耗能量也不加入能量,則有:
式中:D=τi/τo=Po/Pi;Pi為輸入脈沖的峰值功率;Po為輸出脈沖的峰值功率。
由公式可知,輸出脈沖的峰值功率Po增大了D倍[10]。對于擴頻信號,它將信號的頻譜進行了展寬,這就勢必使各頻譜成分的幅度下降,使信號的功率譜密度降低。因此,利用脈沖壓縮原理可以降低接收所需的功率,即能用較小的信號發(fā)射功率達到預期的目的,這就是擴頻信號具有低截獲概率的原因。換句話說,大時寬帶寬積信號具有低截獲特性[11]。
為說明多時碼信號在低截獲波形設計上的靈活性和優(yōu)越性,將其與相位編碼信號進行比較。一個脈寬為T的寬脈沖分解成N個寬為τ的子脈沖,通過改變每個子脈沖的相位可以增加帶寬(因為相位隨時間的變化率是頻率)。二相編碼信號的帶寬為B≈1/τ=N/T,信號的脈沖壓縮比D或時寬帶寬積等于子脈沖的數(shù)量N,即D=TB=TN/T=N。所以采用長的二進制序列,就能得到大的時寬帶寬積的編碼脈沖壓縮信號。巴克碼是一種特殊的二進制碼,只有它能使編碼信號自相關函數(shù)峰值旁瓣(PSL)的幅度都小于或等于1/N,如圖5所示(巴克碼信號T=16μs,f c=20 MHz)。
圖5 不同長度巴克碼信號的歸一化自相關圖
但目前為止,經過驗證的最長巴克碼只有13位,因而巴克碼的最大脈沖壓縮比為13。這對于脈沖壓縮雷達的應用來說,是一個相對較低的值,其他實際的二進制編碼可以是任意長度,但它們的旁瓣特性又不能盡如人意。對于多相碼信號,其碼長或脈沖壓縮比也滿足D=N,雖然通過增加相位狀態(tài)數(shù)可以用來提高信號的時寬帶寬積,但這樣做的代價會使得系統(tǒng)變得更加復雜,難以實現(xiàn)[12-13]。
對于多時碼信號,仍以T1(n)為例,由信號產生機理可知,整個編碼持續(xù)時間為T,波形被分成k段,相位狀態(tài)數(shù)設為n,則總帶寬B為:
觀察式(16),信號的時寬帶寬積與相位狀態(tài)數(shù)n無關,即只需極少的幾個相位狀態(tài),通過控制段數(shù)k,便可以得到任意時寬帶寬積的信號,這就為靈活設計低截獲波形提供了方便,如圖6所示。
圖6 不同k值多時碼信號的歸一化自相關圖
綜上所述,為了得到預期的大的時寬帶寬積,相位編碼信號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而多時碼信號則靈活簡便,這是傳統(tǒng)調制信號所無法比擬的。
本文對多時碼信號進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對該信號的相位模型和產生過程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同時仿真分析了信號的時頻域特征,從時域和頻域的角度觀察分析了信號的性能;并通過模擬產生信號的自相關圖和模糊函數(shù)圖,進一步說明了該信號的探測性能;最后通過討論脈沖壓縮比D(時寬帶寬積)將相位編碼信號和多時碼信號進行了比較,說明采用這種信號形式,可以靈活設置信號的時寬帶寬積,在擴展雷達信號頻譜的同時,降低雷達信號的峰值發(fā)射功率,改善信號的旁瓣性能,是一類有效的低截獲概率雷達信號。
[1]Pace Phillip E.Detecting and Classifying 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 Radar[M].Boston,America:Artech House Inc,2009.
[2]David Lynch Jr.Introduction to RF Stealth[M].Boston,America:SciTech Publishing Inc,2004.
[3]Fu J S,Ke Y.Anti-jamming aspects of linear FM and phase coded pulse compressions by simulation[A].CI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adar Proceedings[C],1996:605-608.
[4]袁東風.FSK和PSK信號特征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1.
[5]Guosui L,Hong G,Xiaohua Z,Weimin S.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random signal radars[J].IEEE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Magazine,1997,12(10):35-40.
[6]Fielding J E.Polytime coding as a means of pulse compres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1999,35(2):716-721.
[7]龐建麗.典型信號傅里葉分析及仿真實現(xiàn)[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11(13):78-80.
[8]黃植功.基于 MATLAB的連續(xù)信號頻譜分析[J].廣西物理,2009(3):53-56.
[9]孫亞東.雷達信號模糊函數(shù)理論研究與仿真[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
[10]張明友,汪學剛.雷達系統(tǒng)[M].第3版.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1.
[11]史林,彭燕.一種低截獲概率雷達信號及其信號處理[J].現(xiàn)代雷達,2003(6):26-28.
[12]陳浩.二相編碼信號特征分析[J].艦船電子對抗,2006(3):22-24.
[13]鄧振淼,劉渝.多相碼雷達信號調制方式識別[J].數(shù)據(jù)采集與處理,2008(3):26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