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制度自信與中國比較政治學體系的構建*

        2015-04-24 23:06:06高奇琦
        江淮論壇 2015年2期
        關鍵詞:制度研究

        高奇琦

        制度自信與中國比較政治學體系的構建*

        高奇琦

        (華東政法大學,上海201620)

        對于政治學界而言,充分認識和理性激發(fā)中國制度自信的關鍵是構建中國自己的比較政治學體系。比較政治學可以對中國制度的自我有效性證明和他者有效性證明提供有益的幫助。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關鍵是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議題、基本價值和研究方法。中國的比較政治學既要發(fā)現被西方忽視的問題領域和概念,同時也要對一些重要的、帶有西方印記的概念進行創(chuàng)新。在中國的比較政治學研究中,應該堅持一種“包容互鑒”的基本價值。在研究方法上,中國的比較政治學既要突出傳統的多因解釋和歷史分析特征,還要整合西方比較方法中的一些優(yōu)秀成果。中國的比較政治學發(fā)展可以為中國的制度自信提供更有力的論證,同時,制度自信的提出也給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

        制度自信;比較政治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對于黨進一步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將主要針對“制度自信”這一論題展開。在討論了制度自信的基本內涵和提出背景之后,挖掘制度自信對于政治學學科發(fā)展的啟示和意義。筆者嘗試論證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對于政治學界而言,深刻理解和充分激發(fā)制度自信的關鍵是構建中國的比較政治學體系。本文將重點剖析制度自信與中國比較政治學體系的關聯,并就中國比較政治學的核心議題、基本價值與研究方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探索性的討論。

        一、制度自信:基本內涵與提出背景

        “制度自信”一詞是客觀內容與主觀感覺的復合體?!爸贫取笔强陀^內容,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制度的總和。“制度自信”中的“制度”有特定的內涵,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十八大報告對這一特定內涵有清晰的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1]

        “自信”是一種主觀感覺,其原本是個體心理學的詞匯。自信是一種具有復雜層次結構的心理構成物,主要是指個體對自己的積極肯定和確認,以及對自身能力、價值等進行正向認知與評價的穩(wěn)定性格特征。簡言之,自信是個體對自己的個性心理與社會角色進行的一種積極評價。它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必須具備的一項心理特質。同時,這一個體心理學的詞匯也會被用來描述群體的社會心理特征,如團體自信、民族自信、國家自信等等。

        整體來看,“制度自信”是社會群體對自身制度績效進行的一種積極評價。制度自信取決于兩方面的因素,即客觀的制度績效與主觀的自我評價??陀^的制度績效是指各種外顯的、以事實為基礎的成績和效果,如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社會公平正義、人民安居樂業(yè)等等。主觀的自我評價是指內隱的、以群體感受為基礎的對本群體進行評判和估量的心理活動。一般情況下,某一社會群體的制度績效越高,該群體的自信也會相應增加,反之亦然。但是制度績效與制度自信并不是線性的一一對應關系。換言之,制度績效方面較高的社會群體未必一定具有與之相對稱的高度自信??陀^的制度績效要達到制度自信需要經過一個重要的中間變量,即主觀的自我評價。

        因此,在制度績效和制度自信的關系上會出現兩個特征:第一,制度自信往往會表現為對制度績效的反應遲滯,即制度績效已經發(fā)生變化,但感覺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狀態(tài)。第二,制度自信存在一個度的問題。對制度績效的認識不足,會產生制度不自信或制度貶損。同時,對制度績效的認識過度,則會產生制度過于自信或制度自滿。

        為什么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會提出“制度自信”?這一提法實際上有兩點重要背景: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表現出良好的制度績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正在取得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有明顯改善,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也在顯著增強。而且,中國在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成功抗擊汶川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的過程中,均表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

        第二,與實際制度績效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國內理論領域和實踐領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表現出明顯制度不自信的特征。在理論領域,以西方經驗為中心的知識和話語仍然是許多學科的主導性語言。在實踐領域,當談到制度創(chuàng)新時,人們時常還是會不自覺地以西方制度為藍本或追求目標。特別是當一些發(fā)展中的問題(如發(fā)展不平衡或腐敗問題)等以事件的形式出現時,人們很容易因此而降低對整個基本制度績效的認知。正是存在這些制度不自信的表現,所以十八大報告中才會提出制度自信的提法。

        因此,在新時期提出“制度自信”實際上是制度績效上升與制度評價不足之間矛盾的結果。有效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性做法,就是增加對現行基本制度績效的了解和認識,并給予其正確的評價。這便是“制度自信”提法的題中之義。

        當然,在這里還需要對制度自信與制度貶損、制度自滿、制度自省和制度創(chuàng)新這一系列概念間的關系進行說明。制度貶損是對制度績效過低或過于悲觀的評價。制度自滿是對制度績效過高或過于樂觀的評價。這兩點都是需要避免的。制度自省是一種對制度績效評價的自我調控,即在制度績效特別好的時候,要較為低調地評價自己,而在制度績效相對不樂觀的時候,要自我肯定和自我鼓勵。制度創(chuàng)新是推動制度績效不斷提高的價值目標。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制度貶損和制度自滿是制度自信的偏差表現,制度自省是制度自信的調控工具,而制度創(chuàng)新則是制度自信的價值目標。制度自信并不是要故步自封,躺在原有的制度安排上享受其成果,而是要在自信的態(tài)度上不斷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十八大報告對這一點表述得非常清楚:一方面,我們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自信,另一方面,我們則“必須繼續(xù)積極穩(wěn)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二、制度自信與比較政治學的關聯

        如前所述,既然存在制度不自信的問題,那么如何實現制度自信?因為制度自信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所以制度自信的關鍵是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積極和正確的評價。然而,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需要理論工作者的先行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是政治制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自信給政治學界也提出了一個既舊又新的研究課題:如何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積極有效的。之所以說這一課題是舊的,是因為之前的許多政治學研究的成果實際上都在對這一點進行論述。之所以說這一課題是新的,則是因為在新形勢下這一課題的論證要更為有力,其邏輯要更清晰、論據要更充分、方法要更先進。

        筆者在這里試圖表述的一個觀點是,對于政治學界而言,充分認識和理性激發(fā)中國制度自信的關鍵是構建中國自己的比較政治學體系。制度自信有兩層含義:一是 “制度的自我有效性證明”,即相信我們的制度在解決中國的問題上是較為有效的;二是“制度的他者有效性證明”,即認為我們的制度對其他發(fā)展中國家解決類似問題可能有幫助?;蛘哒f,中國的經驗比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經驗對發(fā)展中國家更有幫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其特殊性體現為其是以中國經驗和內容為基礎的,其普遍性則體現在這些制度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可能會有效。

        證明主要有三種方式:邏輯遞推、實踐檢驗和案例比較。在目前的政治學研究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效性證明主要是通過前兩種方式完成。譬如,研究者往往強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實現形式與民主本質的統一性,這主要是一種邏輯遞推證明?;蛘?,研究者用一些重要事件如中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來對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實踐檢驗。[2]這兩種方法都非常重要,并且是政治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證明方式。然而,這兩種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例如,邏輯遞推方法往往缺乏充足的實證證明。而在實踐檢驗時,由于是一種自我檢驗,所以異議者則往往會用“自說自話”來批評這種實踐檢驗。相比而言,案例比較則可以相對彌補以上兩點的不足。一方面,案例比較是一種實證研究,另一方面,案例比較往往運用多個案例,其中會包括其他案例,這一點會彌補自我檢驗的不足。這種案例比較的實質便是比較政治。

        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制度自信的兩層含義可以在比較政治的邏輯下得到更為有力的證明。第一,比較政治將有助于“中國制度的自我有效性證明”。一般認為,自我有效性主要看其自我運行的績效,但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由于人們的預期是向前發(fā)展的,所以即便這個制度非常有效,但是在其內部往往還是會有很多批評的聲音。所以,在內部很難客觀地評價制度的自我有效性。但是,如果放在國際比較中,這種證明就很容易實現。在相對同等的起點下,對某一制度的采用與否會產生不同的制度績效,然后對制度績效進行比較就可相對客觀地得出制度有效性的評價。

        如果希望通過國別比較來實現中國制度的自我有效性證明,那么可以重點對以下國家進行比較研究:一是與起點相近或是起點略高的國家進行比較。通過與發(fā)展中國家或者是新興發(fā)達國家(如亞洲“四小龍”或“四小虎”)的制度績效進行比較,來驗證我們的制度是否有效。二是與發(fā)達國家的類似發(fā)展階段進行比較。通過與發(fā)達國家早期一些制度的績效進行歷史比較,來檢驗中國的制度績效。三是與一些績效較差的制度也可進行比較研究。這些制度失敗的經驗會起到一種反向學習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避免我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可以證明中國制度的自我有效性。

        第二,“制度的他者有效性證明”也需在國際比較中實現。許多好的制度不僅僅在本國可以適用,對其他國家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梢酝ㄟ^研究中國制度和中國經驗在別國中的運用來更加完整地認識中國制度的績效。研究中國制度在他國的制度績效,不是要勸說他國接納或采用中國的制度,而是客觀地描述和觀察中國的制度和經驗在這些國家的表現。在這一研究中,要堅持主權平等原則,不能把我們的觀念和意志施加給其他國家,反對霸權性的制度推銷和制度傳播。

        實際上,其他國家也在不同程度地學習和借鑒中國的制度和經驗。這些國家可以分為如下幾類:第一類主要是越南、朝鮮、古巴等社會主義國家。越南的改革開放多年來一直以中國為師[3],而朝鮮和古巴的改革開放在某種程度也在學習中國的經驗。[4]第二類主要是俄羅斯、印度等其他金磚國家。俄羅斯自普京以來在經濟改革和社會保障等方面借鑒中國經驗[5],而印度則在辛格出任總理之后在特區(qū)設立、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借鑒中國經驗。[6]第三類主要是非洲國家。非洲國家在社會治理、經濟發(fā)展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在學習中國的先進經驗。[7]這些內容實際上都是比較政治研究的問題。通過研究這些國家對中國制度的借鑒,可進一步驗證和考察中國制度的他者有效性。

        綜上,制度自信的證明與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實際上,近年來,比較政治學在中國出現了一些重要的發(fā)展。例如,以比較政治學為關鍵詞的學術會議近年來有井噴式增長的趨勢,同時,一些重點大學增設了以比較政治學為名稱的系或研究機構。因此,制度自信的提出與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正好契合在一起。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在政治學整體恢復和發(fā)展的大潮中,比較政治學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從目前的整體現狀來看,近30年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和成就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第一,西方比較政治學的經典著作和理論得到較為完整的引介;第二,國別研究和地區(qū)研究的成果較為豐碩。從這兩大成績也可以反觀目前中國比較政治研究的不足,即我們還缺乏反映中國主體性的比較政治學理論和知識。之前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更多處于借鑒西方知識的階段。從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這一點是許多學科都必經的階段。但是,比較政治學的學科發(fā)展不能總停留在借鑒西方的階段。因為西方的知識主要是基于西方的經驗形成的,其與中國的實踐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今天我們的研究重心應該是以中國經驗為基礎構建自己的比較政治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自信的提出為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比較政治學者就開始討論中國比較政治學構建的問題。[8]然而,為什么這么多年中國的比較政治研究一直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成果呢?這其中有多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發(fā)展未得到世界的認可,我們缺乏自信去總結這些中國經驗。這一點是中國比較政治學未得到充分發(fā)展的結構性因素。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學者在比較政治學的一些核心問題上缺乏共識。例如,在構建中國的比較政治學體系中,三個問題可能是最為重要的:比較什么、比較的原則是什么、怎么比較。這三個問題分別是中國比較政治學的核心議題、基本價值和研究方法。但是,我們在這三個問題上缺乏深度的爭論,更缺乏共識,以致我們的比較政治學研究缺乏實質性的突破和特色成果。本文在這里嘗試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一些初步的回答和分析,以期引起學界的進一步討論。

        三、中國比較政治學的核心議題

        自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西方比較政治學的核心議題逐步轉向民主化和民主轉型,而實際上這兩個概念中都蘊含著某種知識的霸權。按照西方學者的表述,民主化和民主轉型都是指一種從非民主政治(權威政治)轉向民主政治(自由民主政治)的過程。而且,從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界定來看,中國不是民主國家,而是需要向民主轉型的權威主義國家。[9]所以,按照這一思路,中國的政治制度就是差等制度。因此,如果我們接受了這一表述,實際上也就接受了西方知識對中國制度的一種帶有意識形態(tài)特征的安排。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美國是西方比較政治學學科最發(fā)達的國家,而美國的比較政治學則有非常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從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比較政治學一直在為美國的對外戰(zhàn)略服務,即通過政治知識的傳播,確立發(fā)展中國家對美國模式的尊崇地位。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美國的一些比較政治學者長期接受美國政府部門(如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助,這種資助使其很難擺脫意識形態(tài)的束縛。

        從這一意義上講,中國一定要發(fā)展自己的比較政治學,要找到客觀反映中國問題和發(fā)展中國家問題的議題,并在這些議題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其特征的概念和理論體系。當然,這里的議題設計要堅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原則。普遍性體現為,多數問題是共通的,在西方政治學中出現的一些議題同樣也是中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所面對的問題。特殊性則體現在,西方的比較政治學往往在其價值的引導下偏向某些特殊性的問題,如前述的民主轉型研究。換言之,在議題的排序上會更多產生特殊性的問題。

        具體而言,中國比較政治學的議題構建需要在以下方面更為努力:

        第一,要重視西方比較政治學忽視的反映中國或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現狀的問題和概念。譬如,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長期面臨政局動蕩、國家分裂、軍人干政、政黨虛弱、種族屠殺、民族沖突等問題或者存在可能陷入這些問題的危險。因此,針對這些問題的研究領域或概念便顯得尤為重要。譬如,國家能力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國家能力較弱,它就很難整合資源進行有效的現代化,也容易被一些地方力量所左右。國家能力是內蘊于國家自身的本質性力量,是經濟發(fā)展的關鍵,是分析政治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范疇,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整體發(fā)展水平與未來發(fā)展態(tài)勢。[10]國家能力應該包括國家整合能力、國家動員能力和國家制度化能力等三個方面。國家整合能力包括將各民族利益、各地方利益、各部門利益整合進國家體制中的能力。這一能力的虛弱將會導致民族沖突嚴重、地方保護橫行和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國家動員能力則包括平時的常規(guī)動員能力和緊急情勢下的非常規(guī)動員能力兩種。緊急情勢是對國家動員能力的特殊考驗,也是導致許多發(fā)展中國家政局動蕩和政治不穩(wěn)定的重要誘發(fā)性原因。國家制度化能力是指國家將政黨、公民社團以及公民個體有效納入政治體制的能力。如果一國的國家制度化能力不強,那么該國將會面臨嚴重的街頭政治抗爭和民意的非制度化表達。

        政黨能力的概念也很重要。政黨能力包括政黨整合能力、政黨動員能力和政黨制度化能力三個方面。政黨整合能力是指政黨將社會意志整合進其黨綱或政策主張的能力。如果政黨整合能力不強,那么公民則會選擇利益集團或其他代理人渠道進行意愿表達。政黨動員能力是指政黨獲取社會支持的能力。如果政黨動員能力較弱,那么政黨將很難獲得或鞏固執(zhí)政地位,而其他的社會集團如軍人等就有可能成為執(zhí)政集團。政黨制度化能力是指政黨作為一種渠道協助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能力。如果政黨制度化能力不強,那么公民將很容易用一些激烈的政治參與形式來進行表達。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的重要標志,其他社會集團都無法取代政黨在現代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政黨能力對于許多發(fā)展中國家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在國家能力和政黨能力之外,還有很多概念對于發(fā)展中國家非常重要。例如,政治秩序是發(fā)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基礎。如果一國處于政治上的失序狀態(tài),那么所有問題都將是空談。另如,西方的比較政治學很少會研究政治回應性和政治效率,而這兩個概念對于發(fā)展中國家非常重要。政治回應性是指政治系統對公民意愿和需求的一種反應能力。如果政治系統缺乏回應性,那么公民將對政治系統缺乏認同感。政治效率是政治系統進行工作時所投入的資源與取得成效之間的比例關系。政治效率應該是評價政治系統的重要指標之一,盡管其不能成為唯一的指標。發(fā)展中國家都是后發(fā)國家,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在許多指標上的差距都很大,如果政治系統再不考慮政治效率的話,許多問題將很難得到有效的解決。

        第二,對一些重要表述進行概念創(chuàng)新。如前所述,民主轉型是一個夾雜了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表述,同時,這個概念也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目前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所以中國不存在西方意義的民主轉型問題。民主轉型概念的起點(威權體制)和終點(西方式自由民主體制)在中國案例中都不能適用。同時,民主仍然是中國政治的核心議題。那應該怎么辦?筆者的建議是,用“民主增效”的概念來替換“民主轉型”。民主增效是民主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和改善的過程。民主增效這一概念蘊含了兩層含義:一是民主更多是一種程度的問題。[11]將一些民主程度可能較低或者民主形態(tài)不同的政體歸類為非民主國家,這種定性的歸類是武斷的,也是不客觀的。二是民主制度存在一定的情境性。在某種情境下,某一民主制度的績效可能較高,但是隨著情境發(fā)生變化,這種民主制度的績效可能下降,那么這時候這種民主制度就需要增效,即在新的情境下進行調整。

        第三,要對比較政治研究中的議題重要性進行重新排序。在西方的比較政治學中,排序靠前的一些議題大致是民主化、選舉、公民社會、公民權利、政治透明度等。而在中國的比較政治學中,排序靠前的議題應該是政治秩序、國家能力、政黨能力和政治回應性等。如果缺乏政治秩序,那么所有的政治發(fā)展便是空談。如果缺乏國家能力和政黨能力,該政治系統在整合利益、動員社會和制度化參與等領域中的表現會很差,那么這個社會便會面臨分配不均、動員無力、參與混亂等一系列問題。政治回應性強調政治系統對公民意愿表達的及時反應,這種及時反應可以消弭現代化過程中的不安定因素。

        四、中國比較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價值

        雖然西方的社會科學研究一直在宣稱價值中立,但是這種價值中立卻一直面臨實踐的困境。在一些意識形態(tài)特征較強的學科(如政治學、法學和經濟學等)中,這種所謂的價值中立則更多是一種神話。實際上,西方的比較政治學暗含了以下價值:西方的自由民主是目前人類政治發(fā)展的唯一的最佳形式,而且這種自由民主模式具有普遍適用性,即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只要采取這種形式就一定可以解決發(fā)展中遇到的問題。西方學者通常將這種價值界定為自由主義的價值。更為重要的是,許多非西方學者也接納了這種觀念,如印度學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便主張這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的觀點。[12]這種自由主義觀念的缺陷是,其會形成一種潛在的霸權效應。在這種自由主義的價值指導之下,西方的比較政治學研究并不僅僅是比較,而更多是霸權性地傳播某些西方的主流觀念。

        筆者認為,在中國的比較政治學研究中,應該主張一種“包容互鑒”的價值。十八大報告在“繼續(xù)促進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崇高事業(yè)”部分,提出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三大精神。筆者認為,這一部分中關于“包容互鑒”的解釋可作為中國比較政治學者開展研究時的指導性價值。十八大報告指出:“包容互鑒,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fā)展道路多樣性,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推動人類文明進步。”[1]在這一段表述中,前半段主要是對“包容”的解釋,后半段則主要是對“互鑒”的解釋。

        具體來看,在這段表述中,“包容”有如下幾層含義:第一,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和“發(fā)展道路多樣性”,要允許不同的制度存在,不能對不同的制度采取敵視、圍堵和遏制的做法,這一點是“容”的本意,即先有“不同”然后才會有“容”。第二,要“尊重和維護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這種對自主選擇的強調與中國一貫強調的主權原則,以及“外因需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的辯證法思想是一致的。這一點與一些西方國家強調對他國制度的干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西方比較政治學中暗含的制度擴散邏輯也是不同的。第三,“包容”并不是反對“進步”,這一點可以從最后“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中找到佐證。因為“進步”在現實中往往是由某些主導國家所定義的,所以“包容”要求的是,客觀地看待“進步”,或者說要承認“進步”的多樣性。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進步”并非只有一個標準,只有一條道路,也并不是線形的。

        “互鑒”有如下幾層含義:一是主權平等。無論是大國或小國,富國或窮國,從主權上說,他們都是平等的。不能說“經濟實力強就有話語權”,就可以干涉別國的政治制度。二是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一個國家在某一方面的制度可能具有優(yōu)勢,而在另一些制度上的績效則可能差一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每個國家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且,即便是一些治理失敗的國家,也具有反向學習的價值。因此,要“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能一提到制度學習,馬上就想到西方發(fā)達國家。三是“互”代表一種交互性和公共性。要有一種“人類”的觀念和意識。這一點與“包”的含義也結合在一起?!鞍币馕吨幢阋恍﹪业闹贫扰c我們不同,但是我們還是要與這些國家緊密交往,要有一種胸懷把他們包容起來,在“人類”的大觀念和大視野下相互交往和相互學習。

        從學理上來看,“包容共鑒”這一價值是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價值相一致的。具體來看,要在比較政治研究中體現“包容共鑒”這一價值,中國學者應該更多遵循如下原則:一是平等性原則,即各國主權平等,不能用綜合國力或經濟實力來過高或過低評價一國的制度;二是多元性原則,即尊重各國制度的多樣性,不要用一種標準(特別是不要用自己的標準或對自己有利的標準)來評價其他國家;三是自主性原則,即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其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的權利,不要以比較為工具干涉或影響他國的自主選擇;四是內生性原則,即最佳的制度應該是其內部自身演化出來的,同時制度學習一定要以內化和地方化為基礎;五是整體性原則,即要從人類文明的整體角度來看待各國的制度發(fā)展和制度實踐,不要孤立地、片面地對某種制度進行評價;六是進步性原則,即要相信人類的制度文明是不斷向前演進的,鼓勵各國相互借鑒別國的優(yōu)秀制度成果。以上這些原則一方面將“包容共鑒”的比較內涵充分展現出來,另一方面也較為集中和系統地反映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中的核心觀點。在比較政治研究中,這些原則的運用可以避免我們空洞地、抽象地討論各國政治中的一些表面問題。

        五、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法

        西方比較政治研究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兩次重要的研究浪潮。[13]總體而言,西方的比較政治研究方法呈現出如下特點:其一,偏重單因解釋,即力圖找到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單向因果關系。求同法和求異法是西方比較政治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而這兩種方法的基本邏輯都是試圖得到單因解釋,即通過控制無關變量,找到關鍵性的實驗變量與結果的一致性。[14]其二,更強調一種橫向的、共時性的比較。西方許多比較政治學著作都是共時性比較的作品,最重要的代表如加布里埃爾·阿爾蒙德 (Gabriel A.Almond)和西德尼·維巴(Sidney Verba)關于五國公民文化的研究。[15]其三,注重論證過程和研究設計,強調在論證中的邏輯嚴密和證據充分。符合規(guī)范的比較政治著作總是會先提出欲論證的分析假設,然后再介紹針對這一假設的研究設計以及選擇相關案例的理由和方法,最后再運用嚴密的推理和翔實的資料來證實或證偽其最初提出的分析假設。其四,注重對概念進行操作化研究。在西方比較政治研究中,一個概念被提出后,要首先確定可以將其操作化的指標,然后再運用這些指標對現實案例進行定性、定序、定距或定比的測量。譬如,國外關于社會資本的研究總是會強調這一概念的可測量性和可操作性,同時,一些關于社會資本的比較政治研究也會將其結論建立在測量性比較的基礎上。[16]

        雖然目前中國的比較政治研究還沒有形成獨特的方法,但是中國的比較政治研究卻一直從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法中汲取營養(yǎng)。在西方的比較政治學被引入中國之前,中國學者實際上也一直在討論比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較)所涉及的問題。中國學者會習慣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討論比較政治問題。在研究中,中國學者實際上也形成了一些關于比較的方法論特征:一是偏重多因解釋。在分析某一現象的原因時,中國學者往往會給出一個多種因素的分析框架,而且還會在這些因素之間進行分層,如會區(qū)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發(fā)性原因,同時也會在因素之間設定某種邏輯關系,如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以上這些特征實際上是唯物辯證法的具體表現。二是更強調一種縱向的、歷時性的比較。與西方學者強調共時性比較不同,中國學者更青睞歷時性比較的方法。這一特點既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表現,也與中國長期堅持主權原則有關。由于共時性比較往往涉及對各國目前狀況的評價,因此中國學者會擔心這種比較可能暗含了某種程度的主權干涉。三是更注重結論而非論證過程。中國學者在比較時會將主要篇幅分配在相同點和相異點的描述上,而在研究設計、選用案例理由以及論證支撐等方面往往會比較欠缺。因此,中國學者在閱讀西方比較政治學著作時,往往不太看重其論證過程,而更為關注其觀點和立場。四是注重概念的理念意義,而缺乏操作性研究。譬如,社會資本概念被引入中國后,多數研究僅僅用這一概念來論證信任的意義,而很少有研究對其進行操作性的測量。

        當然,以上關于中西方比較方法特征的靜態(tài)總結可能會面臨動態(tài)變化的挑戰(zhàn)。實際上,西方的比較方法也在出現一些新的調整。從本世紀初以來,西方比較政治領域出現了一些關于多因解釋和歷史分析的成果。譬如,美國學者查爾斯·拉金(Charles C.Ragin)提出并討論了多重并發(fā)原因(multiple conjunctural causation)的問題。[17]近年來,西方比較政治學中的一些進展如布爾代數(Boolean Algebra)和模糊集合(Fuzzy Sets)等方法也都是主要圍繞多因分析展開的。再如,比較歷史分析(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是近年來西方比較政治研究中興起的新的研究方法。比較歷史分析目前有兩個最重要的分支發(fā)展:一種是中介性機制分析法,其嘗試通過對中介性機制的發(fā)現,來找到自變量X與因變量Y之間的內在關聯。另一種時序分析法。這一方法的使用者注意觀察各個事件在歷史中的位置、持續(xù)時間以及先后順序,并力圖發(fā)現這些因素對特定結果的影響。西方比較政治學的這些新進展表明,多因解釋和歷史分析對于比較政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之前中國學者在比較時形成的方法特征有進一步傳承和發(fā)展的必要。

        同時,客觀而言,西方比較政治學中對論證過程和概念操作化的強調,是中國比較政治研究要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對論證過程和研究設計的強調,可以使我們更加充分地認識比較政治中的客觀規(guī)律,也有助于我們與世界各國交流這些研究成果。而對概念的操作化則有助于深化一些研究議題的討論。通過確定指標和進行測量,一些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準確度與適用性等相關情況就會清晰地展現出來。

        整體來看,中國的比較政治研究方法可以在如下方面作出更多努力:第一,在整合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設計更為精細的多因解釋框架。譬如,西方雙層理論中運用了一些示邏輯關系的數學表達方式。加里·格爾茨(Gary Goertz)和詹姆斯·馬洪尼(James Mahoney)用*來表示“邏輯與”(logical AND),用+來表示“邏輯或”(logical OR)。[18]運用這些表達方式,整個多重因果關系可以更為清晰地展示出來。中國學者可以吸收和整合這些成果,以使我們使用的多因解釋模型更為明晰有力。第二,用辯證法和唯物史觀來整合西方比較歷史分析的研究成果。如前所述,西方比較歷史分析發(fā)展了一些重要概念,這些概念有助于歷史分析的精細化。在整合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充分地展示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核心原則和重要觀點。第三,對一些新的研究議題和概念要進行操作化和測量。譬如,在之前談到的國家能力研究中,可以借鑒和吸收西方的比較研究方法,如確定國家能力的指標體系,并運用這一指標體系對世界各國情況進行測量,以幫助其提高和改善國家治理狀況。第四,在研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多進行一些跨國的實地調查研究。比較政治研究的跨情境性容易使得研究者戴著某種有色眼鏡來觀察他國,而實地考察則有助于消除研究者的偏見。實地考察所獲得的材料也可以使得比較和論證過程更為客觀和準確。

        結語

        之前,我們一直從制度學習的角度來看待比較政治學,認為比較政治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向西方學習。這一點有其重要性,但是卻不完整。比較同樣是深入了解自己的一種方法。因此,比較政治學的另一重要功用就是,在比較中樹立自信。而且,比較政治學的研究還可以進一步推動對中國經驗的總結。中國經驗在其他國家的實踐,一方面可以深化我們對中國制度有效性的認知,另一方面則可以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和話語地位。簡言之,中國比較政治學的發(fā)展可以為中國的制度自信提供更有力的論證。

        同時,多年以來,中國的比較政治學一直在蓄勢待發(fā)中醞釀著新的發(fā)展。[19]之前,比較政治學的研究一直在借鑒和學習西方的成果。這種借鑒和學習在學科建立之初非常必要,但是僅僅停留在借鑒的階段也很難實現學科的成熟。應該說,中國比較政治學成熟的標志是有自己的議題、價值和方法,并在其基礎之上產生有影響的作品。在這個意義上,制度自信的提出給中國比較政治學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契機。理論和學科的發(fā)展建立在實踐和經驗的基礎之上。中國制度自信的提出,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學者對中國經驗總結的嘗試。中國是發(fā)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經驗究竟對自己是否有效,以及能否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問題提供幫助,這便是中國比較政治學新的研究主題。在這樣一個重大和鮮活的主題之上,中國的比較政治學者可以對世界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和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N].人民日報,2012-11-18.

        [2]郭寶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以

        2008年中國應對金融危機為視角 [J].社會科學家,2012,(5). [3]李鋼.師從中國的越南改革[J].改革與開放,2010,(5). [4]郭偉偉.古巴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十五年[J].上海黨

        史與黨建,2009,(1).

        [5]曹辛.俄羅斯在比較仔細地學習中國的經驗[N].

        南方周末,2007-10-25.

        [6]胡佳恒.辛格改革鏡鑒中國模式[N].財經時報,

        2008-1-11.

        [7]苑基榮,韋冬澤.“希望的大陸”要借鑒中國模式

        [N].人民日報,2011-5-7.

        [8]嚴強.比較政治研究的取向和方法[J].江海學刊,

        1996,(4).

        [9]Francis Fukuyama.China and East Asian Democra

        cy:The Patterns of History[J].Journal of Democracy,2012,(23):14.

        [10]霍建國.現時代國家能力建設的前提審視[J].行政論壇,2012,(2).

        [11]David Collier and Robert Adcock.Democracy and Dichotomies:A Pragmatic Approach to Choices about Concept[J].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1999,(2):561-562.

        [12]阿馬蒂亞·森.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4.

        [13]高奇琦.比較政治研究方法的兩次浪潮[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1-4.

        [14]GuyPeters.ComparativePolitics:Theoryand Methods[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8:29-33.

        [15]Gabriel A,Almond and Sidney Verba.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331.

        [3]許耀桐.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N].北京日報,2008-09-09.

        [4]趙耀.選人用人制度改革探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1,(4).

        [5]]蒯正明,陳華娟.中國共產黨干部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革路徑探析[J].理論探討,2011,(6).

        [6]趙耀.選人用人制度科學化問題探討[J].理論導刊,2012,(2).

        [7]鄒慶華,祝福恩.十八大背景下考核干部要擺正十對關系[J].行政論壇,2013,(2).

        [8]黃衛(wèi)成.選人用人要走好群眾路線[J].黨政論壇,2013,(11).

        [9]范增玉.堅持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N].人民日報,2007-06-25(9).

        [10]李烈滿.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J].學習論壇,2010,(6).

        [11]李國良,李 瑋.干部選用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成因及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

        [12]陳景春.干部選任制度改革問題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1,(3).

        [13]薛冰.創(chuàng)新與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的若干思考[J].求知,2011,(3).

        [14]陳存根.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實踐看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J].黨建研究,2008,(11).Press,1963.

        (責任編輯吳興國)

        [16]Lauren M.Mclaren and Vanessa A.Baird.Of Time and Causality:A Simple Test of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Capital in Making Democracy Work in I-taly[J].Political Studies,2006,(54):889-897.

        [17]Charles C.Ragin.The Comparative Method:Moving beyond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Strategies [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 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20.

        [18]Gary Goertz and James Mohoney.Two-level Theories and Fuzzy-set Analysis[J].Sociological Methods&Research,2005,(33):502.

        [19]楊光斌.蓄勢待發(fā)的中國比較政治研究——中國政治學展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12-30.

        (責任編輯吳興國)

        D6

        A

        1001-862X(2015)02-0055-009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治理視野中的民主發(fā)展路徑研究”(14BZZ002);上海市教委“曙光計劃”項目“執(zhí)政黨與非政府組織間互動機制的國際比較研究”(13SG50);上海市人才發(fā)展資金資助項目“國家參與全球治理(SPIGG)指數的指標與測量”(201473)

        高奇琦(1981—),山西長治人,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政治學。

        猜你喜歡
        制度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老熟女的中文字幕欲望|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 一区二区免费电影|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99| 婷婷开心五月综合基地| 人妻1024手机看片你懂的| 国产精品一区久久综合|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幕一区二区| 特级a欧美做爰片第一次| 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18| 亚洲国产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聊天app|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在线亚洲日本一区二区| 国产毛片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熟妇久久精品|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裸身网站免费观看视频| 青青草手机成人自拍视频| 免费一区二区高清不卡av| 99久久免费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精品久久久| 不卡免费在线亚洲av|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8精品|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真实国产乱视频国语| 日本超骚少妇熟妇视频| 亚洲婷婷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老色鬼在线精品视频| 内射交换多p国产| 熟女人妻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少妇一区二区|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