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全
2015年1月,是遵義會議勝利召開80周年。應該說,它在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在長征中是僅有遵義會議一個會議嗎?
其實,在長征途中有很多的重要會議。筆者整理到的屬于紅軍中央政治局的會議,從1934年年底至1935年年底僅一年時間,在黨史上有記載的比較重要的就多達24個: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雞鳴三省會議、扎西會議、 白沙會議、會理會議、茍壩會議、瀘定會議、兩河口會議、卓克基會議、黑水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牙弄會議、巴西會議、俄界會議、哈達鋪會議、通渭榜羅鎮(zhèn)會議、保安鐵邊城會議、吳起鎮(zhèn)會議、下寺灣會議、瓦窯堡會議。
這些長征期間重要的會議,按照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匯合的時間范疇來劃分,總共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中央紅軍在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前的會議,總共10個會議。時間范圍是1934年12月12日至1935年5月31日。它包括通道會議、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雞鳴三省會議、扎西會議、白沙會議、會理會議、茍壩會議、瀘定會議。這些會議主要是討論中央紅軍初期戰(zhàn)略轉(zhuǎn)移的指導思想、軍事路線、行軍方向和作戰(zhàn)方案等。通過這一時期的會議,紅軍改變了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計劃,決定西入川黔,在川黔邊展開戰(zhàn)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qū)。后來根據(jù)實際情況,紅軍又改變了在川黔建立新的蘇區(qū)的計劃,最終定下了翻過雪山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新計劃。這一時期的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并派人著手恢復白區(qū)被摧毀的地下黨組織。
第二個時期是中央紅軍在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后召開的會議,總共8個會議。時間范圍是1935年6月26日至1935年9月12日。它包括兩河口會議、卓克基會議、黑水蘆花會議、沙窩會議、毛兒蓋會議、牙弄會議、巴西會議、俄界會議。這些會議都是討論兩大主力紅軍會師后的軍事計劃、戰(zhàn)略方針、行動方向、作戰(zhàn)方案,以及與張國燾的分歧,努力求得共識。這一時期的會議沒有實現(xiàn)與張國燾求得團結,共同北上抗日的結果,但是最終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陜甘建立根據(jù)地。
第三個時期是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分道后單獨進軍陜北過程中召開的會議,總共6個會議。時間范圍是1935年9月20日至1935年12月25日。它包括哈達鋪會議、通渭榜羅鎮(zhèn)會議、保安鐵邊城會議、吳起鎮(zhèn)會議、下寺灣會議、瓦窯堡會議。這些會議就是不斷討論中央紅軍對陜北的進軍,以及到達陜北后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調(diào)整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問題。這一時期的會議最終決定了紅軍的落腳點為陜北,決定黨和紅軍今后的戰(zhàn)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qū),以領導全國革命,也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完結,開創(chuàng)了黨中央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陜北的新時期。
長征中的遵義會議的確很重要,但是長征中的其他會議也不能被忽視。比如茍壩會議是遵義會議的重要補充,茍壩會議上成立周恩來、毛澤東和王稼祥三人團,完善了遵義會議關于黨的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的變動,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通過了解諸如茍壩會議這些長征中鮮為人知的重要會議,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央紅軍是如何根據(jù)實際情況,實行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勝利完成長征,到達陜北根據(jù)地,最終開創(chuàng)了革命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