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惠琴,孫明日,張 林
(1.統(tǒng)萬珍極食品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00;2.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3.中國微生物學會釀造分會,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醬油是中國的傳統(tǒng)調味品,按照GB 18186—2000《釀造醬油》依工藝分為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醬油和低鹽固態(tài)發(fā)酵醬油。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醬油制作工藝又分為天然釀造和控溫發(fā)酵科學釀造。
高鹽稀態(tài)醬油天然釀造是在春天用大豆、小麥制曲后加入鹽水開始發(fā)酵,秋天提取出來,這樣的醬油色香味最佳。而其他季節(jié)制作的醬油品質稍差,產出率也較低。經過現代科技研究發(fā)現,春天開始制作醬油,釀造過程的溫度適合曲菌酶和釀造微生物的交互作用,使各種成分的分解和有益微生物的發(fā)酵特別是香氣的生成能夠恰到好處,因而產品品質好。控溫發(fā)酵科學釀造是運用技術手段模擬春天投料制作醬油的發(fā)酵過程,能夠在任何季節(jié)都可以得到終年一致的醬油品質和更高的出率。我國目前高鹽稀態(tài)醬油的釀造方法是兩種并存,而且天然釀造的產品數量遠遠多于控溫發(fā)酵科學釀造的產品數量。長遠看,香氣好的控溫發(fā)酵科學釀造方法將會逐漸興盛形成主流。
控溫發(fā)酵科學釀造的特點:脫脂大豆和(或)大豆、小麥為原料;發(fā)酵前期15~20 ℃、30 d;之后25~30 ℃、3~5個月,攪拌,間接換熱控溫;發(fā)酵時添加酵母菌、乳酸菌;壓榨方式提取,一次壓榨出汁率≥90%,無濃度差;不受氣候限制,易復制。
為了使原料中蛋白質達到適度變性,成為酶易作用的狀態(tài);淀粉充分糊化,以利于糖化;同時殺滅原料中的雜菌,減少制曲時的污染。對控溫發(fā)酵生產高鹽稀態(tài)醬油的原料進行了處理。
脫脂大豆和(或)黃豆:50%~55%;小麥:45%~50%。
1.2.1 處理工藝流程
1.2.2 加熱蒸煮
脫脂大豆在發(fā)酵前需進行加熱蒸煮,不同蒸料罐處理方法的比較見表1。脫脂大豆預熱條件對消化率的影響見表2。
表1 NK罐與連續(xù)蒸煮罐原料處理方法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material treatment in NK tank and continuous boiling tank
表2 脫脂大豆加熱處理條件對消化率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defatted soybean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 on digestibility
脫脂大豆蒸煮后的狀態(tài):外觀呈黃褐色,有香氣及彈性,無夾心,無黏性及其他不良氣味。消化率≥85%,水分60%~62%,無N性蛋白(即蛋白沒有過度變性)。
1.2.3 蒸煮、冷卻
大豆蒸煮后的狀態(tài):外觀呈黃褐色,有香氣及彈性,無夾心,無黏性及其他不良氣味。消化率≥85%,水分60%~62%。接種量:0.1%~0.3%;接種溫度:(30±2)℃。
蒸煮條件及冷卻速度對消化率的影響見表3。
表3 蒸煮條件及冷卻速度對消化率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boiling condition and cooling rate on digestibility
蒸豆消化率與醬醪利用率公式:
Y=1.18X-13.29
式中:Y為蒸豆消化率;X為醪的氮利用率。
1.3.1 處理工藝流程
小麥→去雜→炒制→冷卻→破碎→混合
1.3.2 小麥品種
硬質小麥:含蛋白質較高,適合制作面包;易膨化,低溫條件下α化程度也高;氮消化率高。
軟質小麥:含蛋白質低些,適合做點心、面食等;難膨化,氮利用率低。醬油釀造中,使用硬質小麥比較合適。
醬油釀造中,使用硬質小麥比較合適。
1.3.3 焙炒
焙炒的目的是由于小麥中含有12%~14%左右的水分,高溫使其急劇蒸發(fā),小麥膨脹,破壞細胞組織,并使蛋白質變性,小麥淀粉糊化。適合于制曲時醬油曲霉的繁殖及酶的分泌;焙炒小麥出口的溫度160 ℃,炒出的小麥顏色黃褐、均勻,不含生麥。
焙炒小麥質量標準:微呈茶色,符合標準炒麥的色澤。炒麥質量均勻一致,不應出現糊麥、生麥現象。膨化度≥1.40,水分≤9%;沉降度≤4%,整粒率≤1%;面粉率25%~30%。
1.3.4 冷卻
炒后小麥風冷至低于40 ℃,即可破碎。
1.3.5 破碎
破碎成4~6瓣,30目粉末占30%。
1.3.6 沉降度
取炒小麥100粒,放入水里數出沉降的粒數,以百分數表示。
1.3.7 膨化度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醬油曲霉(Aspergillus sojae)。
不產生黃曲霉毒素;酶活力要與使用目的相適應;蛋白酶(尤其是酸性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活力高,具有高谷氨酰胺酶活力(能產生自然醇厚的鮮);增殖力旺盛,無雜菌,抗雜菌能力強;制曲中的碳水化合物消耗少;香味好,不產生異味,釀造的醬油制品風味好;過濾性好。
應用通風制曲工藝、原料約1.2 t的條件下,兩種菌的中試規(guī)模釀造試驗的對比見表4。
制曲是醬油發(fā)酵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沒有曲菌就沒有醬油。制曲的本質是使曲霉在原料上生長繁殖,以分泌大量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以備后期發(fā)酵所用,尤以蛋白酶最為重要,直接影響原料的蛋白利用率和最終產品的風味。
混合原料→曲室→一次翻曲→二次翻曲→出曲→入醪
表4 兩菌種中試規(guī)模釀造試驗對比Table 4 Brewing experiment comparison of two strains in pilot plant test
水分:入曲時水分多會造成消耗的糖量多,雜菌旺盛,出曲水分多會得到酶活性高的曲。
入曲水分(2次平行試驗)對出曲各參數的影響見表5。
表5 入曲水分對出曲參數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koji moisture on koji-making parameters
溫度:與曲菌分生孢子的發(fā)芽率、菌絲的生長、曲菌的呼吸代謝、出曲時的酶活性、混入微生物的增殖有密切關系。為得到蛋白酶活性高的曲,在制曲后期必須使品溫保持低溫。
時間:從經濟及防止碳水化合物損失的角度,一般采取3日曲。
將雜菌控制在最小限度,冷卻至適溫后接種;使每一部分料都保持一定的混合比例,水分、溫度及粒度等都要均勻,避免出現參差不齊;種曲的接種量適當,且避免出現接種不均勻。
感官評介:菌絲致密無夾心,呈嫩黃綠色,具有濃郁曲香,無其他異味。
理化標準:蛋白酶活力≥1 100 U/g干基(福林法);培養(yǎng)后成曲水分:28%~32%。
[1]包啟安.醬油科學與釀造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
[2]福崎幸藏.宋 剛,馬桂花,翟流栓 譯.中小醬油廠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1990.
[3]劉達玉,王新惠,任宏洋.外源相容性溶質對S 酵母耐鹽性及醬油風味形成的研究[J].中國釀造,2012,31(5):96-99.
[4]衛(wèi)永華,于雁飛,王春玲,等.高鹽稀態(tài)醬油發(fā)酵S3-2 酵母基礎發(fā)酵性能的研究[J].中國釀造,2012,31(11):37-41.
[5]張艷芳.多菌株制曲促進酶系優(yōu)化與提高醬油質量的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博士論文,2009.
[6]周明印,李嬌嬌.GMP 與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醬油工廠設計[J].中國釀造,2014,33(1):117-122.
[7]高獻禮.高鹽稀態(tài)醬油在發(fā)酵和巴氏殺菌過程中風味物質形成和變化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0.
[8]何勝華,馬 鶯,李海梅.韓國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醬油速釀工藝的探討[J].中國釀造,2005,24(9):46-48.
[9]劉達玉,段獻銀,黃丹,周曉慶.高鹽稀態(tài)醬油專用米曲霉的紫外誘變選育[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155-159.
[10]曾小波,朱新貴,林志省.高鹽稀態(tài)法釀造醬油過程中L-酪氨酸的析出規(guī)律[J].食品與發(fā)酵工業(yè),2011(9):90-93.
[11]楊 蘭.高鹽稀態(tài)醬油發(fā)酵過程工藝優(yōu)化及作用機理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0.
[12]王春玲,劉 卓,綦 偉,等.耐鹽醬油酵母產香氣成分的動態(tài)分析[J].中國釀造,2008,27(9):16-19.
[13]侯麗華,宋 茜,曹小紅.醬油風味研究進展[J].中國釀造,2009,28(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