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未梅
摘 要:本文簡要介紹了加拿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檔案工作,簡要討論了戰(zhàn)爭中檔案工作的開展;此外,本文展示了如何從戰(zhàn)爭與檔案工作的關系分析檔案學的基本問題;另外,本文簡略討論了檔案工作發(fā)展中與歷史研究和輔政兩者之間關系。
關鍵詞:戰(zhàn)爭; 檔案;加拿大;檔案工作
Fo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we must bear witness.
艾利·維索(Elie Wiesel)
(鐫刻于美國大屠殺紀念館入口處)
近年來,西方檔案界對戰(zhàn)爭與檔案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如,美國檔案學者理查德·考克斯(Richard Cox)分析了檔案和戰(zhàn)爭的本質,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研究二者之間關系的理論框架,包括問責、檔案的紀念品屬性以及紀念品的檔案屬性、墓地,檔案與戰(zhàn)爭、戰(zhàn)爭中的科技與檔案;[1]希瑟·蘇卡(Heather Soyka) 和艾略特·維爾切克(Eliot Wilczek)探討了記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zhàn)爭的挑戰(zhàn);[2]布魯斯·蒙戈馬利(Bruce P. Montgomery)研究了伊拉克戰(zhàn)爭中的伊拉克猶太檔案的歸還和歸屬權問題。[3]與西方檔案界相比,我國檔案界在對戰(zhàn)爭和檔案的學術研究上成果較少。
本文將探討加拿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檔案工作,尤其是加拿大遠征軍檔案的收集。一方面希望可以為檔案學理論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另一方面希望可以推動檔案與戰(zhàn)爭和其他大型事件之間關系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內容將按照以下順序展開:第一部分將概括“一戰(zhàn)”爆發(fā)前加拿大檔案工作的發(fā)展狀況,以為后文提供背景;第二部分將介紹“一戰(zhàn)”期間的加拿大檔案工作;第三部分將討論“一戰(zhàn)”中加拿大檔案工作為我們提出的若干問題。
1 “一戰(zhàn)”爆發(fā)前的加拿大檔案工作
“一戰(zhàn)”爆發(fā)前,加拿大的檔案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4]其顯著特點是社會各界,尤其是歷史界,對建立國家檔案館的倡導和游說。[9]隨著對政府文件管理需求的增加,檔案工作開始由對歷史檔案的收集逐漸轉向對政府文件的管理和系統(tǒng)接收。這一過程意味著加拿大檔案工作由依附于歷史學成長為關注檔案本質的獨立學科。
1842年獨立之后,加拿大政府面臨的一個比較緊迫的問題是,如何塑造加拿大的國家認同感。這不僅意味著獨立于英國和法國的獨立意識,也意味著打破不同省、種族、宗教、階層等之間的壁壘以形成國家意識。[9]這一需求帶動了敘寫加拿大歷史的潮流,如約翰·斯圖爾特·米爾所言,對國家身份建立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包括,“政治前身的身份;擁有國家歷史和共同的記憶;共同經(jīng)歷所帶來的共同榮譽與恥辱,喜悅和悔恨”。[5]與此同時,加拿大的歷史學也在經(jīng)歷研究方法的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加拿大歷史界開始由依靠傳言、文學史料等轉向青睞更加真實可靠的檔案原件。[9]
然而,在獨立之前,加拿大沒有自己的檔案工作,管理加拿大所生成的文件分散于其宗主國和管理者個人手里。于是,歷史學家倡議查找和復印英國和法國檔案機構所保存的有關加拿大的檔案,聯(lián)絡曾經(jīng)管理過加拿大的政府官員以收集其個人檔案。[9]這一背景也為加拿大的“總體檔案(Total Archives)”概念奠定了實踐基礎。
除了收集檔案外,此時加拿大檔案界在政府文件管理上也有了一定的進展。1912年,加拿大頒布了第一部公共檔案館法案(Public Archives Act)。盡管該法案在對政府文件收集和整理的權力劃分上有些模糊,并且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政府機關對文件保存和銷毀的責任,但總體而言其擴大了國家檔案館對政府文件管理的權限。[6]隨后的調查揭露了政府機關對文件管理的忽視和文件管理的惡劣狀況,盡管調查委員會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如政府文件管理機制和規(guī)范,但這些都隨著“一戰(zhàn)”的爆發(fā)被擱淺了。
2 “一戰(zhàn)”期間的加拿大檔案工作
對“一戰(zhàn)”中加拿大的檔案工作起推動作用的是馬克思·艾特肯(Max Aitken)和阿瑟·道蒂(Arthur Doughty)。這一部分的內容也將圍繞他們的貢獻展開。
2.1 馬克思·艾特肯。1879年出生于加拿大,馬克思·艾特肯年輕時就已經(jīng)在商業(y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1910年去了英國,此后活躍于加拿大和英國政界,在戰(zhàn)時成為兩國之間的重要協(xié)調者。1914年“一戰(zhàn)”爆發(fā)后,馬克思·艾特肯從英國返回加拿大;利用以前的政治關系[包括當時的首相羅伯特·博登(Robert Borden),民兵和國防部長山姆·修斯(Sam Hughes)],和自己曾經(jīng)從事新聞行業(yè)的背景,他在1915年以中校入伍,主要負責加拿大海外遠征軍的文件,尤其是對傷亡的匯報。1915年3月加拿大第一師奔赴法國的時候,馬克思·艾特肯擴大了自己的職責范圍,并戲稱自己為“加拿大目擊者”(Canadian Eye-Witness)。到后期他的職責范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收集和保存戰(zhàn)爭文件,主動生成文件記錄戰(zhàn)爭,利用戰(zhàn)爭文件宣傳加拿大遠征軍。[7]以下將對這三個方面分別介紹。
2.1.1 收集和保存戰(zhàn)爭文件。在加拿大第一師奔赴法國的時候,馬克思·艾特肯隨軍隊去了戰(zhàn)場,他穿梭于戰(zhàn)壕之間,定期撰寫報告向羅伯特·博登和山姆·修斯匯報軍隊的表現(xiàn),并通過媒體向加拿大介紹前方的戰(zhàn)況。為了保管他在此過程中所生成的文件,1916年1月,馬克思·艾特肯建立了加拿大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Canadian War Records Office(CWRO)]。
英國軍隊規(guī)定,每支部隊都應保存準確的文件、日記以促進戰(zhàn)后歷史的書寫。作為大英帝國的軍隊,加拿大遠征軍也受該規(guī)定約束,并需將文件移交至英國國家檔案館(Public Record Office)。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的成立標志著加拿大有了自己的戰(zhàn)爭文件管理機構,因而,成立之后便要求英國國家檔案館將加拿大遠征軍的文件歸還。此后,作為加拿大的官方文件辦公室,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收集與加拿大遠征軍相關的所有文件,包括每支部隊的成立過程、訓練、所獲得的榮譽、報告、地圖、命令、個人日記等。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定期向各部隊發(fā)文督促以保證文件的移交。
從戰(zhàn)士的個人日記到司令官的戰(zhàn)術和戰(zhàn)況總結,每份日記和文件都為了解和認識戰(zhàn)爭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并從不同角度反映戰(zhàn)爭,因此,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在收集文件時也會有意識地收集不同群體的文件。
除了對接收的文件進行基本管理之外,如分類、歸檔和編目,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還對文件的“質量”進行審查和控制,如字跡能否辨認,是否有信息缺失,地圖和附件是否齊全等。馬克思·艾特肯指出:“這些(質量)審查的目的在于避免未來無法更正的信息遺漏和缺陷,所以應在這些當事人對事件記憶猶新的時候指出他們敘述中的弱點并要求改正。”[8]為此,1917年2月,馬克思·艾特肯專門寫信給加拿大集團軍(Canadian Corps)司令,要求能夠在戰(zhàn)爭日記的質量控制方面得到協(xié)助。隨后,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定期向各部隊下發(fā)文件,指出日記的缺陷和問題,改正的辦法,以及其他評價和建議;還專門派職員到前線指導文件的撰寫以保證部隊的表現(xiàn)能夠生動呈現(xiàn),戰(zhàn)爭的細節(jié)能夠被真實記錄。[7]
2.1.2 主動生成文件記錄戰(zhàn)爭。除了收集和接收文件之外,馬克思·艾特肯還大膽運用高科技來記錄戰(zhàn)爭。1916年4月,加拿大第一位官方攝影師被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獲批任命;其在“一戰(zhàn)”期間拍攝了4500多張戰(zhàn)爭照片。[7]盡管很多照片為擺拍,[10]但對于當時后方的加拿大人民以及今天的研究者,這些照片為他們了解前線提供了寶貴的資源。與此同時,1916年,F(xiàn).O. Bovill中尉被任命為戰(zhàn)地電影攝影技師,直到戰(zhàn)爭結束共拍攝了40000英尺的電影。[7]除了照片與電影之外,在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的支持下,加拿大創(chuàng)作了1000多幅戰(zhàn)爭題材的藝術作品。[7]
2.1.3 利用戰(zhàn)爭文件宣傳加拿大遠征軍。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所收集的文件極大地促進了對加拿大遠征軍的宣傳。大批戰(zhàn)爭題材的歷史書籍、雜志、畫報、電影等被出版,多場展覽被舉辦。這些活動籌集的資金又反過來進一步支持文件收集活動。加拿大宣傳活動的影響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讓人覺得“加拿大在管理戰(zhàn)爭”。[10]確實,盡管加拿大軍隊的驕人戰(zhàn)績是其被譽為大英帝國的“突擊集團軍”的基礎,但馬克思·艾特肯所領導的宣傳工作對其形象的塑造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2.2 阿瑟·道蒂及其戰(zhàn)爭檔案工作。作為當時國家檔案館館長(Dominion Archivist),阿瑟·道蒂在戰(zhàn)前極大地促進了加拿大檔案文化和學術研究的發(fā)展。[9]盡管在戰(zhàn)爭檔案的收集上,阿瑟·道蒂要比馬克思·艾特肯略微遜色,但其檔案學的背景也使其貢獻了更專業(yè)的觀點。1915年12月,阿瑟·道蒂向首相申請去海外收集與加拿大部隊相關的公共和私人文件。在參觀了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之后,阿瑟·道蒂對馬克思·艾特肯和他所領導的戰(zhàn)爭檔案工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馬克思·艾特肯也許諾戰(zhàn)后將所有的戰(zhàn)爭文件移交至加拿大國家檔案館。
但阿瑟·道蒂認為戰(zhàn)爭檔案不應局限于前線部隊所生成的文件,也應包括加拿大各級政府在處理戰(zhàn)爭事務過程中所生成的文件,因而回到加拿大以后便向首相申請對戰(zhàn)爭文件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查。但隨后的調查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對軍事機密的擔心,對調查者權限的質疑,擔憂自己的部隊在被審查等。[7]盡管阿瑟·道蒂希望該調查能夠繼續(xù)下去,但他此時已經(jīng)將精力全部投入到對戰(zhàn)爭紀念品的收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作為一個專業(yè)的檔案工作者,阿瑟·道蒂表達了他對于檔案來源的顧慮,而且他認為個人和組織在活動中生成的文件要比活動后專門生成的文件價值高。
戰(zhàn)爭結束后,戰(zhàn)時文件辦公室本準備將收集的海外戰(zhàn)爭檔案移交至加拿大國家檔案館,但因國家檔案館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接收和保存這些檔案,這些檔案被移交至了加拿大民兵和國防部(Department of Militia and Defence)。因為戰(zhàn)后反戰(zhàn)情緒的高漲和財政的緊縮,這些檔案直到1962年才正式移交至加拿大國家檔案館。[7]
3. 若干問題
3.1 檔案工作者在戰(zhàn)爭中的角色。馬克思·艾特肯在戰(zhàn)爭檔案收集方面的做法給我們提出的最直接的問題是檔案工作者在戰(zhàn)爭中,以及更廣泛的大事件中應該如何履行自己的職責,應該扮演怎樣一種角色。
現(xiàn)代戰(zhàn)爭具有突發(fā)性、短暫性、破壞性、分散性、高科技性等特點。這意味著:第一,需要具有政策、指導方針等保護現(xiàn)有檔案免受戰(zhàn)爭的破壞;第二,需要具有政策、指導方針等保證檔案工作者及早介入對戰(zhàn)爭所產(chǎn)生文件的收集。第二點所遇到的挑戰(zhàn)更大,尤其是,如何保證檔案工作者在檔案收集上的權威;如何保證檔案工作得到前線官兵的有效重視;如何收集新型文件,如社交媒體上產(chǎn)生的文件;如何保證所收集的文件得到有效的管理等。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是戰(zhàn)爭檔案有效保存的基礎。
此外,檔案工作者也應重視與媒體的關系。作為一個善于利用媒體的人,馬克思·艾特肯對媒體的利用不僅直接宣傳了加拿大軍隊,也間接地證明了戰(zhàn)爭檔案工作的價值,促進其進一步發(fā)展。
然而,馬克思·艾特肯的有些做法值得深思。以希拉里·詹金遜為代表的經(jīng)典檔案學者認為,檔案是公平的(impartiality)、真實的(authenticity)、自然的(naturalness)、有歷史聯(lián)系的(interrelationship)、 獨特的(uniqueness)。[11]以這些屬性為參考標準,馬克思·艾特肯的一些工作是與檔案的屬性相悖的。比如如何看待他主動生成文件來記錄戰(zhàn)爭,如何看待他為了控制日記質量來介入和指導官兵寫日記等。從后現(xiàn)代主義的角度,羅伯特·麥金托什(Robert McIntosh)認為馬克思·艾特肯的活動證明,檔案工作者在文件生成過程中不是毫無參與,也不僅僅是證據(jù)的捍衛(wèi)者,相反,其在文件從生成到最終銷毀或者永久保存過程中的每一步都有主動參與和影響。[7]讓用戶知曉檔案工作者對其所看到檔案的影響是以湯姆·奈斯密斯(Tom Nesmith)為代表的檔案學者的學術主張之一。
3.2 檔案與歷史研究和輔政的關系。與其他國家的現(xiàn)代檔案工作發(fā)展過程相似,加拿大檔案工作是在不斷平衡與歷史研究和輔政兩者之間關系的過程中前進的。歷史研究對現(xiàn)代檔案工作的建立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然而其所帶來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視的,最直接的莫過于謝倫伯格所提出的文件雙重價值論。輔政一直是隱含于檔案學中的一個部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檔案是統(tǒng)治者為了有效管理國家所生成的,也因此受到了極高的重視,如,占卜的甲骨通常存放于宗廟中。對輔政的研究能夠使檔案工作者認識檔案的生成和本質,因而與檔案學的本質更加貼近。[12]我國檔案學者也認識到了檔案與歷史研究和輔政之間的雙重關系,如覃兆劌教授提出的檔案雙元價值觀:以“舊檔無用”所代表的檔案“工具價值觀”和近代的“信息價值觀”,其中后者是檔案在歷史研究中作用的延續(xù)。[13]這種觀點固然與信息時代的特征相吻合,也有利于檔案工作價值的推廣,然而,考慮到歷史學對檔案發(fā)展的經(jīng)驗與教訓,我們應謹慎把握這一發(fā)展方向。
參考文獻:
[1]Cox, Richard. Archives, war, and memory: Building a framework [J]. Library & Archival Security, 2012, 25(1): 21-57.
[2]Soyka, Heather, and Eliot Wilczek. Documenting the American Military Experience in the Iraq and Afghanistan Wars [J]. American Archivist, 2014, 77(1): 175-200.
[3] Montgomery BP. Rescue or return: The fate of the Iraqi Jewish arch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roperty, 2013, 20(2): 175-200.
[4] 山東大學譚必勇副教授的文章對加拿大公共檔案館的建立過程做了詳細的介紹。具體參見:譚必勇. 加拿大公共檔案館的源起及其早期發(fā)展(1872-1936)[J]. 外國檔案, 2014, (2): 06-19.
[5] John Stuart Mill. Utilitarianism, Libert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M]. (London, 1910) p.360.
[6] Rose, Kathryn. The Long Reach of War: Canadian Records Management and the Public Archives [D].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terloo, 2012.
[7] McIntosh, Robert. The great war, archives, and modern memory [J]. Archivaria, (46): 1-31
[8] 轉引自:The great war, archives, and modern memory [J]. Archivaria, (46): 1-31
[9] Wilson, Ian E. "A Noble Dream": The Origins of the Public Archives of Canada"[J]. Archivaria, 1982, (15): 16-35.
[10] Cook, Tim. Documenting War and Forging Reputations: Sir Max Aitken and the Canadian War Records Office in the First World War [J]. War in History, 2003, 10 (3): 265-295.
[11] Duranti, Luciana. The concept of appraisal and archival theory [J]. American Archivist, 1994, 57(2): 328-344.
[12] Duranti, L. Archival science [G], Kent, A. (ed.), Encyclopa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1996: 1-19.
[13] 覃兆劌. 從一元價值觀到雙元價值觀——近代檔案價值觀的形成及其影響[J]. 檔案學研究,2003, (2): 10-14.
(摘自《外國檔案》電子期刊 作者: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圖書檔案信息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