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3月21日報道,據總部設在美國的空中旅行數據提供商航空數據網介紹,在全球61個最大機場中,準點離港表現(xiàn)最差的7個機場均位于中國內地,其中上海虹橋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和杭州蕭山機場墊底。
點評:中國機場航班延誤嚴重,尤其是雷雨、臺風多發(fā)的夏季,航班“失約”現(xiàn)象更是常見。然而即使這樣,世界準點率最差的7個機場均在中國內地依然讓人吃驚。
超低準點率與國內機場建設日新月異形成的強烈反差不能不讓人深思,航空公司的管理服務水平確實不敢恭維。不禁讓人想到了近年來發(fā)生的各種旅客與航空公司的沖突事件——一方面是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行外出的人數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空管管控協(xié)調能力不足,人為航班延誤現(xiàn)象增多,航班準點率過低,由此所引發(fā)的沖擊機場設備、占領停機坪、不下飛機等極端事件,給航空公司的社會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
暴力事件的出現(xiàn)也與航班延誤補償機制不完善有關。2004年,中國民用航空局發(fā)布了《對國內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誤給予旅客經濟補償的指導意見》。由于《意見》在具體實踐中有很大的彈性,航空公司往往會不按規(guī)定給予個別鬧事者以金錢補償,企圖息事寧人,這給部分旅客造成“大鬧大賠,小鬧小賠,不鬧不賠”的印象,結果反而事與愿違,暴力事件不斷升級。
或許有人會說,目前我國航空超低準點率與民用空域有限有關,認為在民用空域資源有限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航班準點率很難提升。這些說法也不無道理,但卻不能作為航空公司漠視乘客權利的借口。對于航空公司及有關部門來說,提高航班準點率,既要加快推進空域管理方式的轉變,完善空域動態(tài)靈活使用機制,增加空域資源中的民航使用比例,壓縮航班起飛的“審批時間”,使有限的空域資源發(fā)揮最大的利用效率,更要汲取民航先進國家的經驗,在內因上規(guī)范制度,加大監(jiān)管力度,提升服務水平,尤其是對航班延誤信息必須透明、公開、及時,以充分尊重乘客權利,這樣才能標本兼治,贏得乘客理解,杜絕“天路”上的擁堵,大大提高民航航班準點率、減少航班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