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軍
2013年之前,負責將歐丁劇團引進上戲的表演系副主任何雁,與巴爾巴并沒有見過面。但早在2007年,何雁進行演員身體與聲音訓練的研究時,就注意到了巴爾巴這個并不陌生的名字。作為格洛托夫斯基談話錄的整理者,在《邁向質(zhì)樸戲劇》一書中,尤金尼奧·巴爾巴的名字便已出現(xiàn)。此后,通過臺灣大學朱明德等人的介紹,何雁更不斷加深了對歐丁劇團的印象。
“神交”六年之后,何雁去到了丹麥參加“歐丁周戲劇節(jié)”。與大多數(shù)藝術節(jié)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歐丁周戲劇節(jié)”有高強度的封閉式訓練。為此,何雁在出發(fā)前做了一個月體能方面的準備,以讓自己的身體能夠適應歐丁的訓練。何雁認為,歐丁方法對于身體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但并不是簡單的“累”,相反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積累后,它已能很好地適應身體的內(nèi)在機制,從而提高演員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在戲劇程式化之間的控制與開拓。
很多人開始確實無法適應歐丁,何雁列舉了《鹽》的主演——歐丁“女神級”演員蘿貝塔·卡列莉。上世紀七十年代,卡列莉在進入歐丁前便已是明星級人物,但剛?cè)霘W丁時卻因其看似合情合理卻沒有任何挑戰(zhàn)性的表演而受到巴爾巴的責斥??欣蛲纯奕齻€月后,開始冷靜下來尋找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法。這個例子在歐丁的歷史上非常有名,原因就在于它體現(xiàn)了巴爾巴的戲劇觀:觀眾進劇場不是來看他們所知道的生活的,而是來看你所發(fā)現(xiàn)的生活。
在何雁看來,巴爾巴非常注重文化的積累。坐落于丹麥小城的歐丁劇團有著管理良好的圖書館、語音室,以及大量記錄劇團訓練、創(chuàng)作、演出歷程的影像和談話資料,以至于在劇團成立五十年后的今天,人們很容易便可尋覓到它所走過的路。圖書館里陳列著代表各國藝術的面具、器具及海報,其中就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達里奧·福為歐丁設計的海報。在歐丁,巴爾巴猶如進行著小型的社會實驗,創(chuàng)造了人人勞動、人人平等、人人受益的模式。團員們輪流做早餐,輪流打掃排練場地,收入差異不大,連巴爾巴本人在生活上與團員們也幾乎沒有任何區(qū)別。久而久之,歐丁形成了一種“暖”文化,從世界各地來到歐丁的戲劇人因為“暖”的沐浴,而得到身與心的雙重凈化。
何雁認為,上戲表演教學引進巴爾巴的理論及方法,不僅是因為他的大師光環(huán),更在于他對于現(xiàn)代劇場性的理解。特別是傳統(tǒng)藝術如何作用于現(xiàn)代劇場,正是目前中國戲劇人普遍遭遇到的一道瓶頸,而巴爾巴在跨文化視角下的思考與實踐,對此將有借鑒意義。為了更好地開展巴爾巴及歐丁研究,何雁與來自歐丁的皮蘭吉羅·龐巴等人共同制訂了歐丁劇團專用詞翻譯規(guī)范,其中包括了“北歐戲劇實驗室”、“途中戲劇節(jié)”、“跨文化帶領人培訓項目”等。最值得注意的是,原先使用的“歐丁劇院”現(xiàn)在被修訂為“歐丁劇團”。何雁解釋道,“劇院”一詞顯得過于“國家化”,而巴爾巴創(chuàng)立的歐丁永遠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民間藝術團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