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人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日本謝罪,對他們是莫大的安慰。其實金錢的補償對他們個人來說并無實際意義,他們要討的,是個人與民族的尊嚴(yán)。”
童增的頭銜頗多——中祥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中國民間保釣聯(lián)合會會長,還有最廣為人知的“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第一人”。
楊虎城將軍的后代、全國政協(xié)委員楊翰在一份“把民間對日索賠納入對日斗爭大戰(zhàn)略的建議”提案中,首次透露童增獲得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的消息。
童增獲提名的原因是他“多年來推動二戰(zhàn)中國受害者權(quán)益的伸張,為促進(jìn)這一戰(zhàn)爭遺留問題的解決不懈努力,因此也得到世界上一些國際人士與組織的認(rèn)可和肯定”。這說明童增25年來歷經(jīng)艱辛、持之以恒地從事民間對日索賠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rèn)同。
1990年他撰寫《中國要求日本受害賠償刻不容緩》的“萬言書”,受到“兩會”代表高度重視,并于1991年形成“兩會”多個提案,1992年貴州和安徽共計70名人大代表又提出了兩個議案。此事經(jīng)媒體報道,在民間引起巨大反響,掀起大陸民間對日索賠浪潮,他因此被稱為“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第一人”。隨后,童增收到全國各地受害者及其親屬的來信達(dá)1萬余封,有受害者稱他為“恩人”和“民族英雄”。
童增曾說:“不向日本訴訟索賠,就是縱容其篡改歷史?!彼群笾С种袊芎φ咴谌毡咎崞鹪V訟近30件。雖然在日本政府的阻撓下,至今無一勝訴,但至少使日本政府在法庭上承認(rèn)了對被擄勞工、慰安婦的虐待,以及南京大屠殺的存在。(圖:童增接受“慰安婦援助行動”活動負(fù)責(zé)人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