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苑榆 寧雪蓮 林麗珍 何紅娟
便秘是指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每周排便次數(shù)少于2次或3次,排便困難,且大便費力,糞便干結(jié),伴有腹痛、腹脹、肛門脹、便意不盡、納差、惡心、煩躁等癥狀[1]。老年習慣性便秘是老年病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據(jù)報道,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發(fā)生率約為18%~28%,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精神負擔,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2]。本研究采用認知行為干預對患者進行干預,取得較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老年習慣性便秘患者110例,其中男58例,女52例,年齡最小61歲,最大87歲,平均(67.12±8.7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5.08±1.04)年,排便困難90例,大便干結(jié)65例,腹脹60例,飲食不振48例,嚴重精神焦慮者24例,排便在2次/周40例,1次/周52例,1次/1~2周18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66例,初中或技校27例,高中及以上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因、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給予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如下。
1.2.1 認知干預 由于老年人認知能力較低,對便秘的知識匱乏,心理比較脆弱,做好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尤為重要,飲食宣教形式宜多樣化,如開展每月健康沙龍講座、發(fā)放預防便秘指南手冊、一對一指導來加強患者對習慣性便秘的認識,制定圖文并茂的飲食宣傳資料,每個房間掛1份;每天打印護理單根據(jù)飲食小冊子宣教;講解便秘發(fā)生的原因、治療方法、飲食調(diào)理,指導患者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督促患者每天飲水1500~2000 mL,宜進食粗糧、雜糧及膳食纖維和維生素豐富的蔬菜與水果,如粗制面粉、玉米粉、蕎麥粉、豆制品、芹菜、韭菜等使腸內(nèi)容物增加、膨脹,促進腸蠕動,淡鹽水、蜂蜜、植物油等潤腸道的食物,幫助潤滑腸道,刺激腸蠕動加速排出糞便,禁食生冷、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營造良好健康教育環(huán)境,尊重并保護患者的隱私,對患者采取個性化心理疏導,對于語言不通的患者可采用方言,進行健康教育時應安排在病人能配合的時間,避免與醫(yī)生查房和治療檢查相沖突,讓患者能集中精神聽護士講解,保持安靜的環(huán)境進行健康教育,以利于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避免患者因精神緊張刺激而引發(fā)或加重便秘。
1.2.2 行為干預 指導患者加強鍛煉,掌握改善便秘的技能。(1)飲食及排便行為指導:為患者提供生活習慣日記卡(內(nèi)容包括是否參加體育運動,每天飲水量,高纖維食物含量)及排便習慣日記卡(內(nèi)容包括排便的次數(shù)、性狀及出現(xiàn)方法,是否使用瀉藥等),指導患者每天記錄,根據(jù)患者的記錄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指導,并評估效果,針對未做到的項目進行再強化,使健康教育內(nèi)容得到進一步鞏固。(2)排便時間訓練:囑患者多飲水,每天定時排便,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逐漸培養(yǎng)患者在早餐后或睡覺前按時排便,集中精力,培養(yǎng)便意,告知患者不要忽視任何一次便意,不要留宿便,避免糞便在腸道內(nèi)停留過久而變得干燥、堅硬,引起便秘。(3)注意力訓練:囑患者排便期間不宜看書看報,停止一切可分散注意力的事務(wù),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用手掌心輕輕按摩腹部,感覺大便正順利排出,提高排便意識。(4)腹部按摩訓練:囑患者深呼吸,屈曲雙膝,雙手重疊,沿結(jié)腸方向順時針按摩,每次約10~20 min,每天按摩3~5次,于餐后2 h至餐前1 h進行較為適宜。(5)肛周按摩:戴手套,在手指上涂少許石蠟油,在肛門周圍輕輕按摩10~20次,再輕輕伸入肛門內(nèi)1.0~2.0 cm處,向前、后、左、右4個方向擴充肛管,并緩慢進行順時針劃圈動作,維持2~3 min,擦凈肛周,保持皮膚清潔,2次/d。(6)穴位刺激:患者俯臥,雙腳稍稍分開,用手指揉、按壓尾閭穴(即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每次揉4 min,雙手交替按摩。2次/d。(7)運動指導:適當運動可強身健體,增強腸道平滑肌的彈性。根據(jù)患者的自身情況選擇適宜的運動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極拳、爬山等,也可作收腹運動和提肛肌運動,每次30~40下,3~5次/d,以提高排便輔助肌的收縮力。1.3 評價方法 半年后通過電話、患者復診或再次住院追蹤評價效果。(1)便秘癥狀變化情況和療效。便秘癥狀情況采用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編制的“便秘癥狀及療效評估問卷”,該問卷共分為6個方面,排便困難,糞便性狀,排便時間,下墜、不盡、脹感,排便頻度,腹脹。每個問題評分根據(jù)不同程度計算得分,6個問題的累計得分便秘癥狀得分。采用4級評定標準。癥狀消失,積分為0,保持2周以上為臨床痊愈;癥狀明顯改善,積分較治療前降低≥2/3,保持2周以上為顯效;癥狀好轉(zhuǎn),積分較治療前降低≥1/2為有效;癥狀無改善,積分無降低為無效。(2)生存質(zhì)量量表(DSQR),分為生理功能、心理和精神功能、社會關(guān)系、治療4個維度共27個條目,每個條目采取Libert5級評分,分值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低[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Excel 2003軟件建立數(shù)據(jù)庫,SPSS13.0 軟件進行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干預半年后,觀察組患者便秘癥狀改善情況及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顯著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兩組患者便秘癥狀變化情況比較 例(%)
表2 兩組患者干預效果比較 例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后生活質(zhì)量比較(±s) 分
組別 生理功能 心理和精神功能 社會關(guān)系 治療 總分對照組(n=55)30.17±6.53 22.79±5.12 9.03±2.78 8.84±3.27 90.79±4.43觀察組(n=55)24.12±5.78 15.68±5.24 6.78±2.02 5.04±2.15 51.62±3.7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老年習慣性便秘是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隨著年齡的增大,腸蠕動減少,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功能紊亂,老年常見自身疾病,長期服用各類藥物,心情抑郁,環(huán)境改變等均可導致老年習慣性便秘的發(fā)生。認知行為療法是一個運動再學習的主動參與過程[4],通過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改善自身異常的認知行為,改變生活習慣及觀念,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和認知的重要性,鼓勵患者向更為合適的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報道,加強行為干預可改善便秘癥狀[5-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便秘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認知行為干預有利提高患者對老年習慣性便秘的認、知、行能力,提高臨床療效和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1]趙寬榮.機能障礙引起便秘的康復治療進展[J].現(xiàn)代康復,2000,4(3):425-426.
[2]于普林,李增金,鄭宏,等.老年人便秘流行病學特點的初步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01,20(2):132-134.
[3]方秋茹,于強,萬榮華,等.生存質(zhì)量測定方法及應用[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79-92.
[4]張樂怡,蔡嫻穎,余新軍,等.運動再學習方案對29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8):543-545.
[5] Lngeman A,Andersen G,Hundhorg H H,et al.In-hospital medical complications,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ry among stroke unit patients[J].Stroke,2011,42(11):3214-3218.
[6]柳華,劉鳴,張舒婷,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后3周神經(jīng)行為認知狀態(tài)測試對3~6個月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6,86(37):2643-2645.
[7] Lim Y H,Lee M Y.Bowel dysfunction and colon transit time in braininjured patients[J].Ann Rehabil Med,2012,36(3):37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