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惠梅 李巧蓮 李宛蓉 曹全英 劉巧兒
腦卒中作為一種急性的腦血管疾病,已逐漸成為我國常見病及多發(fā)病之一,腦卒中起病急,病情發(fā)展迅速,復發(fā)率高,且發(fā)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是威脅人類生活質(zhì)量和生命的重大疾病。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單單通過運動功能的訓練難以取得顯著效果[1]。因此,本科室對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診的138例社區(qū)腦卒中患者進行常規(guī)團體康復訓練及認知功能訓練治療比較,旨在為提高社區(qū)腦卒中的診治水平提供臨床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本院就診的138例社區(qū)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數(shù)字隨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9例,所有患者符合1995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且均經(jīng)CT或MRI檢查證實[2]。觀察組男39例,女30例,年齡48~78歲,平均(60.69±5.04)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1例,初中20例,高中或中專11例,大專及以上7例;其中出血性腦梗死31例,梗死性腦卒中38例;病變部位:左半球33例,右半球36例。對照組男38例,女31例,年齡49~78歲,平均(60.73±5.17)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2例,初中18例,高中或中專11例,大專及以上8例;其中出血性腦梗死30例,梗死性腦卒中39例;病變部位:左半球32例,右半球37例。排除標準:(1)患有惡性腫瘤;(2)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3)腦卒中病程在1.5年以上患者;(4)患病前有運動障礙、精神病史;(5)聾啞人[3]。所有患者均同意參加本次實驗,同時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資料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類型、部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成立團體康復訓練團隊,將康復醫(yī)師、康復護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護士等組成團體康復訓練團隊,在患者家屬的幫助下,每次訓練2 h,每周2次。
1.2.1 對照組 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2 d,開始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并以團體康復訓練為主。(1)心理訓練:由于社區(qū)腦卒中發(fā)病率高及死亡率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生命,多數(shù)患者常常伴有焦慮、恐懼的心理,團體康復訓練團隊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社區(qū)腦卒中,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減少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2)智能訓練:通過了解患者的喜好,通過游戲、故事的方式訓練患者的智能。(3)體能訓練:①肢體運動:包括主動運動及被動運動,患者家屬幫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活動關節(jié),防止肌肉萎縮;患者自己床上活動手腳,從簡單到難,再進行翻身訓練,從而鍛煉肌肉。②平衡訓練:站立、坐位及靜、動態(tài)的平衡訓練。③日?;顒幽芰τ柧殻横t(yī)務人員詳細指導患者日常進食、洗漱及穿衣等操作,反復進行,必要時借助醫(yī)療器具。
1.2.2 觀察組 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2 d,開始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并以團體康復訓練為主,方法同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另外接受認知功能訓練。(1)定向力訓練:醫(yī)務人員向患者提問關于當前日期、所在地點及某物品的方位等。(2)注意力訓練:拿出卡片,寫上圖案或數(shù)字,讓患者區(qū)分哪些是圖案,那些是數(shù)字,訓練多次后,讓患者找出醫(yī)務人員所描述的圖案或數(shù)字。(3)記憶力訓練:將患者每天生活安排表放在床頭,使患者形成規(guī)律的生活;讓患者與家屬回憶前幾天發(fā)生的事情,通過照片、錄像等形式勾起患者的回憶。(4)協(xié)調(diào)力訓練:利用折紙或者簡單的手、腳、眼睛動作等游戲,訓練患者的身體協(xié)調(diào)能力。(5)計算力訓練:10以內(nèi)或100以內(nèi)數(shù)字的加減進行訓練。(6)語言交流訓練:采用播放視頻或者播放錄音的方式,讓患者看或聽故事、新聞等,激發(fā)患者的興趣,同時與患者交流或提問患者有關故事中的情節(jié)或新聞的大致內(nèi)容[4-5]。
1.3 評價指標
1.3.1 簡易精神狀態(tài)量表(MMSE)評分 用于測量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認知能力越好,分數(shù)0~30分,重測信度系數(shù)0.850-0.950,評定者之間信度系數(shù)為0.950-1.000,敏感度為80%~90%,特異性70%~80%[6]。
1.3.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 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分,包括進食、穿衣、洗澡等10項日常自理活動,根據(jù)不同等級分為5級,總共100分。分數(shù)≥60分表示患者生活基本能夠自理;40~60分表示患者生活部分需要幫助;20~39分表示患者生活大多需要幫助;20分以下表示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7]。
1.3.3 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包括意識、言語及肌力等8項功能的評定,分數(shù)0~45分,所得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嚴重,其中30~45分為表示重度缺損;15~30分表示中度缺損,0~15分表示輕度缺損。重測信度系數(shù)0.900-0.970,施測者之間的信度系數(shù)為0.980-1.000[8-9]。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資料使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訓練前兩組患者的MMSE、MBI、C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1、3個月觀察組MMSE、M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第3個月的評分明顯高于第1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1個月、3個月觀察組C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第3個月的評分明顯低于第1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3。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MMSE評分的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MMSE評分的比較(±s) 分
組別 訓練前 訓練后1個月 訓練后3個月 F值 P值觀察組(n=69)19.93±2.24 26.05±1.33 28.80±2.15 704.932 0.000對照組(n=69)20.02±2.21 21.64±1.79 23.02±2.24 120.438 0.000 t值 0.961 8.042 10.932 P值 >0.05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MBI評分的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MBI評分的比較(±s) 分
組別 訓練前 訓練后1個月 訓練后3個月 F值 P值觀察組(n=69)43.86±2.62 49.06±3.87 58.05±4.21 559.214 0.000對照組(n=69)43.99±2.60 46.41±2.69 48.52±2.38 50.476 0.000 t值 1.017 4.781 9.205 P值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CSS評分的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康復訓練前后CSS評分的比較(±s) 分
組別 訓練前 訓練后1個月 訓練后3個月 F值 P值觀察組(n=69)16.08±2.61 12.11±1.07 8.82±1.96 402.282 0.000對照組(n=69)16.14±2.59 14.85±1.33 13.88±1.76 41.675 0.000 t值 0.853 5.950 9.673 P值 >0.05 <0.05 <0.05
腦卒中是指突然昏倒,伴發(fā)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等癥狀的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的疾病,又叫腦中風,主要是由于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各種原因?qū)е碌哪X內(nèi)動脈出現(xiàn)狹窄,閉塞甚至破裂,從而導致急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是有一定局限性神經(jīng)癥狀,同時有失語,嚴重者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甚至發(fā)生腦疝或死亡[9-10]。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及復發(fā)率高等特點,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生命。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生腦卒中后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達到50%以上,需要及時的科學化的治療及團隊康復訓練,否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后遺癥,對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影響[11]。董麗娟等[12]研究顯示,通過早期的認知功能評估能夠很好的預示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效果。因此,認知功能訓練對于社區(qū)腦卒中患者顯得尤為重要。
認知功能是大腦關于學習、記憶、判斷等方面的能力表現(xiàn),是人對外界所有事物的全面感知。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在康復訓練前MMES、MBI及CSS評分很低,基本所有患者均完全依靠家屬的精心照顧,而且患者的反應慢,無法準確回答醫(yī)務人員的問題,由此說明腦卒中患者的認知能力功能受到嚴重的損害。認知能力訓練是通過刺激興奮患者機體運動的通路神經(jīng)元,加速了大腦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利用了大腦的可塑性及大腦功能的重組性,因為大腦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外界出現(xiàn)的損傷反應其實是大腦功能中的一種固有的重塑和修復能力[13]。而實際上出現(xiàn)的腦功能重組卻是有限的,因此要促進患者的大腦功能恢復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康復訓練便起到重要的作用。康復訓練是需要患者的主動配合的過程,為了保證訓練的有效性,需要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才能改善功能障礙,從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發(fā)現(xiàn),認知障礙的患者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執(zhí)行命令的能力降低,而認知能力訓練的目的正是為了提高這些能力,從而整體的康復訓練效果也將取得更明顯的效果[14]。本研究從定向力訓練、注意力訓練、記憶力訓練、協(xié)調(diào)力訓練、計算力訓練及語言交流訓練6方面著手,按照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側重點訓練。研究結果顯示,訓練前兩組患者的MMSE、MBI、CS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1、3個月觀察組MMSE、M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第3個月的評分明顯高于第1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1個月、3個月觀察組C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第3個月的評分明顯低于第1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過訓練后,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逐漸好轉,日常生活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積極主動的參與康復訓練,并且能與家屬及醫(yī)務人員正常交流,同時,患者的不良情緒也逐漸減少,自信心開始增加,有利于病情的恢復。
綜上所述,認知功能訓練能夠明顯改善社區(qū)腦卒中團體康復訓練患者的認知功能及神經(jīng)功能,促進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杜曉霞,馮洪,何俊利,等.注意力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康復療效[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3):212-214.
[2]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各類腦血督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5,29(6):379-380.
[3]陳建偉,許紅梅,陳曉琳,等.早期認知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康復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01-203.
[4]黃海英,劉春梅,杲曉燕.早期康復護理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29):261-262.
[5]禚傳君,黃悅勤,劉肇瑞,等.北京城鄉(xiāng)兩社區(qū)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病率調(diào)查[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10):754-760.
[6] Van Peppen R P S,Hendriks H J M,Van Meeteren N L U,et al.The development of a clinical practice stroke guideline for physiotherapists in The Netherlands:a systematic review of available evidence[J].Disabil Rehabil,2007,29(10):767-783.
[7]高曉艷,陳鋼,周萍萍,等.強化集體康復訓練對社區(qū)腦卒中偏癱患者療效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15):237-239.
[8]張繼華,王強,謝家興,等.強化認知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淪與實踐,2012,18(8):778-780.
[9]孟亞,周新明,王培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健康功能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9(34):2529-2530.
[10]曲茂興,于健.腦卒中后繼發(fā)肺血栓栓塞癥的臨床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4,35(11):1684-1685.
[11]王玉中,王秀霞.認知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認知障礙患者康復療效的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5):957-960.
[12]董麗娟,郭小妹,陳新蘭.認知功能對恢復期缺血性腦卒中老年患者跌倒風險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4,21(11):46-49.
[13]于靖,于洋,都福春,等.綜合康復治療腦卒中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3):221-223.
[14]朱美紅,顧旭東,時美芳,等.運動想象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7):52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