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伯銘/文
糟缽頭是全國唯上海獨有的一道傳統(tǒng)名菜。它用料獨特,制作精細,口味清鮮、糟香濃郁。這道菜早在清朝同治年間就有,原是上海郊區(qū)的農(nóng)家便菜,后來成為城鎮(zhèn)小飯店中的熱門菜。用香糟和香糟鹵制菜,一向是上海本地菜特有的一種烹調(diào)方法。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市區(qū)本幫菜館常用香糟鹵制作成“青魚煎糟”“香糟扣肉”“糟豬爪”“糟豬肚”“糟毛豆”等菜肴,糟缽頭也就自然應(yīng)運而生,并成為一道傳統(tǒng)的上海名菜。那么為啥取名為“糟缽頭”呢?這是因為當時烹制此菜,用豬內(nèi)臟、豬腳爪和鮮湯、香糟鹵,共放在小缽頭(方言,一種陶制的盛器)里上籠蒸制。原汁原味,清鮮濃香,人們稱之為糟缽頭,近百年來,此菜的用料和制法一再改革,比原來取料更加精細,如配料增加金華火腿腸肉、鮮筍和菌菇,此滋味更加鮮美,營養(yǎng)更加合理、豐富;操作方法也有了改變,原來用小缽頭蒸制,滿足不了大批顧客的需要,因此,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改為用鮮湯燒煮,迅速方便,不失原有特色。
糟缽頭的制作方法是這樣的:選用優(yōu)質(zhì)黑毛豬的肺、直腸、肚和爪,分別清洗干凈,豬肺切塊,豬腸切小段,豬肚切條,豬肝切片,豬爪剁塊。肺塊、腸段、肚條、爪塊焯水后再洗凈,鮮筍(春天用竹筍,夏天用鞭筍,秋冬用冬筍)剝殼去根洗凈焯水后切片,冬菇泡發(fā)切片,金華火腿腸肉蒸熟切片,油豆腐用淡食用堿水洗去油膩,再沖洗干凈堿味。豬肺塊、腸段、肚條、爪塊放入砂鍋內(nèi),加蔥結(jié)、姜片、黃酒、肉湯燒滾,撇盡浮沫小火燜煮3h,至豬內(nèi)臟酥糯軟爛,湯汁濃白,揀去蔥姜,再放入油豆腐、豬肝片、筍片、香菇片,火腿片燒滾,再燒20min,加鹽、味精、香糟鹵,再用大火燒滾,撒青蒜葉即成。
烹制這道菜的要訣是:豬內(nèi)臟一定要反復(fù)清洗干凈,去除異味。烹制時用鮮湯大火燒滾,小火煨至酥爛,離火前1~2min再放入香糟鹵,以保持濃郁的香糟味。
香糟鹵的配制:香糟 500g,大茴香6粒,桂皮1塊,香葉5片加花雕黃酒2000g攪和,靜置浸泡 24h,放入潔凈大白布袋中,吊起過濾,成琥珀色透明的香糟鹵,放入干凈的瓶中,置冰柜冷藏室可長期保鮮。浸泡時若能放些糖桂花醬,收效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