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木釘
“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這幾年,飽受文山會海之苦的人員中,又多了一些新面孔——科研人員。
科研人員參加的會議多為各種各樣的評審會,包括科研項目的立項、結題評審,“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人才評價,以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機構評估。
“三評”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專業(yè),邀請業(yè)內(nèi)的高水平科研人員參加討論、評議,原本無可厚非。但由于科技計劃政出多門、科研項目分散重復、評審機制不科學等原因,近些年“三評”會議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許多科研人員隔三岔五就被有關部門叫去開會,要么評審別人,要么接受別人的評審。一些經(jīng)常被“揭鍋蓋”的科學家慨嘆:自己已由“一線”變成了“離線”,連“1/3時間做科研”都很難保障。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凡被邀請參評或受評的科研人員,多為各個領域的拔尖人才、骨干人才、領軍人才,是科研的中堅力量。他們有的是項目首席科學家,有的是實驗室主任,除了自己做實驗、搞研究外,還負有指導學生、領導整個團隊之責。這些科學家頻繁外出參加各種會議,被耽誤、受影響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
寧靜致遠,靜水流深??茖W研究是異常艱難的智力勞動,只有全身心投入、長時間沉潛探索,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同時,科學研究是有競爭性的,“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如果研究成果比同行晚發(fā)表一天,就會與“原創(chuàng)”失之交臂。在科技進步日益迅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時間對科學家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所幸,各類評審活動過多、擠占科研人員時間的現(xiàn)象,已引起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比如,截至目前,“三評”評審項目有一定幅度精簡,各單位共梳理取消各類評審項目37項,合并凈減少41項,下放20項,總體精簡了29%。比如,中組部將“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由過去的兩級評審簡化為一級評審,科技部牽頭的“973”計劃第三輪綜合咨詢環(huán)節(jié)取消項目答辯,會期由過去的5天縮短為2.5天……
“三評”瘦身,受到科研人員的普遍歡迎。當然,在減少評審、簡化程序、優(yōu)化機制方面還有很大的“挖潛”空間,關鍵是相關部門和單位能真正尊重科技規(guī)律,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真心實意、千方百計為科研人員潛心攻關創(chuàng)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