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俊
?
源自《莊子》成語的形成方式
馬啟俊*
(皖西學(xué)院 文化與傳媒學(xué)院,安徽 六安 237012)
漢語成語有其特殊性,從意義和功能上看,相當(dāng)于詞,從形式上看又相當(dāng)于詞組。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安徽歷史要籍的《莊子》,因其語言表達(dá)的特殊性和在后世影響的廣泛性,成為漢語成語的重要來源之一。源自《莊子》的成語有截取、提煉、改造等多種形成方式,對其進(jìn)行全面考察、細(xì)致梳理和認(rèn)真分析,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rèn)識和使用這些寶貴的成語資源,為《莊子》等古代文獻(xiàn)的閱讀理解和今天的語言組織表達(dá)提供必要的服務(wù)。
《莊子》;成語;形成;方式
一般都把漢語成語看作詞的等價物(equivalent)。張永言《詞匯學(xué)簡論》云:“成語是固定詞組(包括‘句子形式’的詞組)的一種,是熟語的主要部分。成語的意義和結(jié)構(gòu)都很完整,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體。在邏輯上成語一般表示概念,在語法上成語起句子成分的作用。所以,無論從意義上或功能上看,成語都相當(dāng)于語言里的詞?!盵1]當(dāng)然,也有人認(rèn)為成語從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上看,都相當(dāng)于詞組。
因此成語作為語言單位,確實有其特殊性。從外在形式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看,它的確不同于詞,而是相當(dāng)于詞組,但是從使用上看,它又具有凝固性和約定俗成性特征,整體發(fā)揮作用,表達(dá)確定的意思,不同于普通詞組的松散性和不定形性,相當(dāng)于詞。因此成語是介于詞和詞組之間的固定詞組,其作用已等同于詞,所以可以認(rèn)為是詞的等價物,因而也就可以把成語作為詞匯學(xué)的研究對象。
漢語的成語作為特殊的固定組合,淵源有自,相沿成習(xí)。其主要來源是不同時期的民眾口語和漢語書面語。在殷商卜辭里尚未出現(xiàn)四字格的成語,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詞匯的豐富、語言的發(fā)展、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繁榮,加上諸子論辯風(fēng)氣的促進(jìn)和政治、外交的需要,成語逐漸增多起來。
作為道家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安徽歷史要籍,《莊子》的語言已從此前《尚書》《國語》《論語》等著作的古奧、質(zhì)樸趨向于縱恣浪漫、奇幻玄妙、形象生動、風(fēng)格多樣?!肚f子》的內(nèi)容和語句得到普遍的引用,許多絕妙好辭和精彩片段不斷被提煉、組合、凝固、引申,逐漸演化成后來的成語,《莊子》遂成為一大批漢語成語的源頭之一。這些成語大多為人所熟知和常用,有的甚至至今仍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源自《莊子》的成語,以精煉的形式、深刻的內(nèi)涵、高超的語言技巧,提高了漢語的表達(dá)能力,豐富了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
我們對《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中國典故大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漢語成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6)、《中華成語大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中國成語分類大詞典》(新世界出版社,1989)、《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商務(wù)印書館,1989)、《漢語典故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等十余種成語、典故類辭書進(jìn)行綜合調(diào)查、整理和統(tǒng)計,互補(bǔ)遺漏,不重復(fù)計算各書重出的,結(jié)果顯示源自《莊子》的成語有600余條?!肚f子》全書共有65180個字,即形成600余條成語,其數(shù)量之豐,比例之高,完全可以和以出成語著稱的《論語》《孟子》等先秦諸子著作相媲美。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量源自《莊子》的成語進(jìn)行全面考察,細(xì)致梳理和認(rèn)真分析其形成的方式,以便我們正確認(rèn)識和使用這些成語,為古代文獻(xiàn)的閱讀理解和今天的語言組織表達(dá)提供服務(wù)。
源自《莊子》的成語有多種形成方式,或截取《莊子》原文而成,或在《莊子》原文的基礎(chǔ)上加工改造、提煉概括而成,或?qū)ⅰ肚f子》詞語與其他書籍中的詞語結(jié)合而成。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八種類型:
(一)直接截取原文相連續(xù)的語言片段,形成獨立定形的成語。如:
1.吐故納新:吹呴呼吸,。(《刻意》)
2.哀莫大于心死:夫,而人死亦次之。(《田子方》)
3.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庚桑楚》)
4.苞苴竿牘:小夫之知,不離。(《列御寇》)
5.變化無常:芴漠無形,。(《天下》)
(二)直接截取原文前后兩句中相連的語言片段而成。如:
1.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名之曰“益多”。(《人間世》)
2.相視而笑,莫逆于心: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大宗師》)
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為天下哉?(《讓王》)
(三)先分別直接截取原文前后兩句中各自相連的兩個字,再重新組合而成。整體上屬于在直接截取基礎(chǔ)上的間接截取,組成的成語多是前后對應(yīng)的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如:
1.槁木死灰:形固可使如,而心固可使如乎?(《齊物論》)
2.溢美溢惡:夫兩喜必多之言,兩怒必多之言。(《人間世》)
3.含哺鼓腹: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止,而熙,而游。(《馬蹄》)
4.竊鉤竊國:彼者誅,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胠篋》)
5.亦步亦趨:夫子步,夫子趨,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后矣。(《田子方》)
(四)先分別截取原文前后兩句里間隔一字的兩個字,再組合而成。是兩次間接截取的結(jié)果。如:
1.批卻導(dǎo)窾:大,大。(《養(yǎng)生主》)
2.呼牛呼馬:昔者子我也,而謂之牛;我也,而謂之馬。(《天道》)
(五)先直接截取原文某個語言片段,再省略其中的某個虛詞或某個實詞,構(gòu)成四字格成語。這也是在直接截取基礎(chǔ)上的間接截取。如:
省略連詞“而”:
1.鶉居鷇食:夫圣人而,鳥行而無彰。(《天地》)
2.得魚忘筌:筌者所以在魚,而。(《外物》)
3.尊古卑今:夫而,學(xué)者之流也。(《外物》)
4.無病自灸:孔子曰:“然,丘所謂而也?!保ā侗I跖》)
省略代詞“之”:
5.善刀而藏;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之。(《養(yǎng)生主》)
6.號天而哭:至齊,見辜人焉,推而強(qiáng)之,解朝服而幕之,之。(《則陽》)
省略助詞“之”:
7.白駒過隙:人生天地之間,若之,忽然而已。(《知北游》)
省略介詞“于”:
8.曳尾涂中: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于乎?(《秋水》)
省略介詞“以”:
9.隋侯之珠:今且有人于此,以,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讓王》)
省略副詞“必”:
10.游刃有余: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必地矣。(《養(yǎng)生主》)
省略疊音成分中的一個音節(jié):
11.昭然若揭:今汝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日月而行也。(《達(dá)生》)
(六)先直接截取原文某個語言片段,再省略其中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緊縮成以四字格為主的成語。這也是在直接截取基礎(chǔ)上的間接截取。如:
1.心如死灰: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固可使乎?(《齊物論》)
2.官止神行: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知而欲。(《養(yǎng)生主》)
3.恢恢有余: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乎其于游刃必地矣。(《養(yǎng)生主》)
4.大惑不解:者終身。(《天地》)
5.一日千里:騏、驥、驊、騮,而馳。(《秋水》)
6.夏蟲不可語冰:以于者,篤于時也。(《秋水》)
7.隋珠彈雀:今且有人于此,以侯之,千仞之,世必笑之。(《讓王》)
(七)先直接截取原文某個語言片段,再增加詞語,形成成語。如:
1.人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庚桑楚》)
在“人得而誅之”上又加一“人”字而成。
2.投其所好:是故非以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庚桑楚》)
在“其所好”前加一動詞“投”字而成。
(一)先直接截取原文某個語言片段,再置換其中的某個實詞,構(gòu)成四字格成語。如:
1.大相徑庭: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不近人情焉。(《逍遙游》)
改動詞“有”為副詞“相”,原文“徑庭”也由名詞性詞組變?yōu)閯釉~性詞組?!按笥袕酵ァ薄按笙鄰酵ァ倍伎梢宰鳛槌烧Z使用。
2.改容易貌:子產(chǎn)蹴然,曰:“子無乃稱?!保ā兜鲁浞罚?/p>
用同義詞“易”置換“更”。
3.冰解雪釋等:是乃所謂者能乎?(《庚桑楚》)
除直接截取原文“冰解凍釋”為成語外,也作“冰解雪釋”“冰消凍釋”“冰消凍解”,都是分別以同義詞置換相應(yīng)詞語而成。
4.齒若編貝等: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焉。(《盜跖》)
除直接截取原文“齒如齊貝”為成語外,也作“齒若編貝”“齒如含貝”,是以同義詞“若”置換“如”,以動詞“編”“含”置換形容詞“齊”而成(三者不同義)。
5.荒唐之辭:以謬悠之說,,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天下》)
用同義詞“辭”置換“言”而成。
(二)先直接截取原文某個語言片段,再置換其中的某個虛詞,而詞義基本不變。如:
1.扶搖直上:摶者九萬里。(《逍遙游》)
用副詞“直”置換連詞“而”,使表義更具體明確。
2.存而勿論:六合之外,圣人;六合之內(nèi),圣人論而不議;春秋經(jīng)世先王之志,圣人議而不辯。(《齊物論》)
用否定副詞“勿”置換同義詞“不”。
3.以管窺天:是直,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秋水》)
用介詞“以”置換“用”,體現(xiàn)了“以”的介詞用法頻率漸高于“用”的發(fā)展趨勢。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仰天嘆曰:‘夫子之為方也,若以管窺天,以郄視文。’”漢東方朔《答客難》:“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筳撞鐘?!M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fā)其音聲哉?”“語曰”表明,在漢代,“以管窺天”已成為人們習(xí)用的成語?!耙怨芨Q天”進(jìn)一步壓縮后又可得“管窺”這一常用詞。
4.似是而非:(莊)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也。(《山木》)
用代詞“是”置換“之”,與“非”相應(yīng),符合“是非”對舉使用的表達(dá)習(xí)慣?!墩摵狻に纻巍罚骸笆蓝嗨剖嵌?,虛偽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薄逗鬂h書·章帝紀(jì)》:“夫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則悅耳,論之陰陽則傷化?!毕蜢洹逗喢鳚h語史》認(rèn)為“似是而非”語本《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盵2]“似而非”在形式、結(jié)構(gòu)上都不如“似之而非”更接近“似是而非”,故此說恐誤。
(三)先直接截取原文某個語言片段,再置換其中的兩個以上的詞語,構(gòu)成以四字格為主的成語。如:
1.權(quán)衡輕重:為之。(《胠篋》)
《周書·王褒庾信傳論》:“權(quán)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煥乎若五色之成章,紛乎若八音之繁會?!庇伞睹l篋》的“權(quán)衡以稱之”到《周書》的“權(quán)衡輕重”,意思未變,形式則從五字減少為四字,更符合人們對成語的格式要求和表達(dá)習(xí)慣。
2.神乎其神: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而能精焉。(《天地》)
以“乎其”置換“之又”。
3.望洋興嘆: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
也作“望洋驚嘆”,以“興”或“驚”置換原文的“向若而”三字。而“望洋興嗟”則是以“嗟”再次置換“望洋興嘆”之“嘆”而成,是雙重置換。
4.與民更始:,罷兵休卒。(《盜跖》)
以“民”置換“天下”,意義相關(guān),語詞減省,使五字成四字,更符合格式要求和表達(dá)習(xí)慣。如《漢書·武帝紀(jì)》:“詔曰:‘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jù)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四)用通假字的本字、古字的今字或某字的異體字相置換而成。如:
1.百舍重繭:吾聞夫子圣人也,吾因不辭遠(yuǎn)道而來愿見,,而不敢息。(《天道》)
“繭”通“趼”,表示手腳因長期摩擦生出的硬皮。故成語“百舍重趼”也作“百舍重繭”。如《戰(zhàn)國策·宋衛(wèi)策》:“墨子聞之,百舍重繭,往見公輸般。”
2.虛驕?zhǔn)褮猓杭o(jì)渻子為王養(yǎng)斗雞。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保ā哆_(dá)生》)
“憍”通“驕”,故用“驕”置換“憍”。另省略“而”。
3.白駒過隙:人生天地之間,若,忽然而已。”(《知北游》)
“郤”通“隙”,故用“隙”置換“郤”。另省略“之”。
4.捉襟見肘:曾子居衛(wèi),……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讓王》)
“衿”與“襟”為異體字,故“捉衿見肘”亦作“捉襟見肘”?!爸庖姟鳖嵉篂椤耙娭狻?。另省略“而”。
5.分庭抗禮: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漁父》)
“伉”通“抗”,皆可以表示“匹敵”“相當(dāng)”之義,故用“抗”置換“伉”。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伉禮下布衣之士?!弊鳌柏Y”。而《史記·貨殖列傳》:“禮抗萬乘,名顯天下。”又作“禮抗”。
也有不用本字置換,仍用通假字的,如“播糠瞇目”:“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天運》)“播”本通“簸”,表搖動,簸物,揚除。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乾部》:“播,假借為簸?!辈タ罚呼右該P除糧秕;瞇:物入目中。簸糠時糠屑迷住眼睛。比喻小的蒙蔽能夠造成大的危害。但此處“播糠”并未置換為“簸糠”。也有仍用古字而不置換為今字的,如“自崖而反”:“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yuǎn)矣?!保ā渡侥尽罚胺础迸c“返”為古今字關(guān)系,成語仍沿用古字“反”。
(一)顛倒構(gòu)成成分在原文中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構(gòu)成一個獨立的成語。如:
1.一飲一啄:澤雉十步,百步,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養(yǎng)生主》)
先間接截取“一啄”“一飲”,再顛倒順序,重新組合而成。
2.斷鶴續(xù)鳧:是故脛雖短,之則憂;脛雖長,之則悲。(《駢拇》)
完全是由后而前間接截取、重新組合而成。而成語“鶴長鳧短”也是顛倒型,但與“斷鶴續(xù)鳧”的截取方式、語法結(jié)構(gòu)和語意都不相同,因此各自獨立。
(二)顛倒構(gòu)成成分在原文的先后順序,與另一個順序與原文一致、意義相同的成語并行于世。如:
1.不生不死:無古今而后能入于。(《大宗師》)
也作“不死不生”。而成語“不生不滅”則屬于以“滅”代替近義詞“死”而成。
2.蟲臂鼠肝: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乎?以汝為乎?(《大宗師》)
也作“鼠肝蟲臂”。
3.儻來之物:,寄者也。(《繕性》)
又作“物之儻來”。
4.短綆汲深:者不可以。(《至樂》)
又作“綆短汲深”。
5.跫然足音:夫逃虛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徑,良位其空,聞人而喜矣,又況乎昆弟親戚之謦欬其側(cè)者乎?。ā缎鞜o鬼》)
亦作“足音跫然”。
1.椿萱并茂:上古有大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逍遙游》)
又,《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焉得(萱)草,言樹之背。”椿:長壽的大椿,用以象征父親。諼同萱,即種在北堂的萱草,據(jù)說能使人忘憂。因舊時婦女常居北堂,故用萱草象征母親,稱母親為萱堂,稱父母為“椿庭萱堂”?!按惠娌⒚庇么惠娑己苊肀扔鞲改附≡冢肿鳌按惠嫱?,秋瑾《臨江仙·題李藝垣〈慕萊堂詩集〉》:“憶昔椿萱同茂日,登堂喜舞萊衣?!?/p>
2.支離破碎:夫其形者,猶足以養(yǎng)其身,終其天年,又況其德乎?(《人間世》)
又,《淮南子·要略》:“繆稱者,道德之論,差次仁義之分?!比 度碎g世》之“支離”與《淮南子》之“破碎”組合而成成語“支離破碎”。
3.初生之犢不懼虎:汝瞳焉如,而無求其故。(《知北游》)
“新生之犢”也作“初生之犢”?!度龂萘x》第七十四回:“俗云:‘?!薄八自啤北砻髟凇度龂萘x》成書之前,“初生之犢不懼虎”已作為成語在民間廣為流傳?!俺跎疇俨粦只ⅰ币嘧鳌俺跎疇俨慌禄ⅰ薄俺跎俨晃坊ⅰ薄俺跎俨慌禄ⅰ保际浅R姷某烧Z,也都是《莊子》原文在民間的運用和擴(kuò)展而形成的成語。
4.迫在眉睫:(老子)曰:“向吾見若之間。”(《庚桑楚》)
又,《列子·仲尼》:“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yuǎn)在八荒之外,來干我者,我必知之?!庇伞肚f子》的“眉睫之間”到《列子》的“近在眉睫之內(nèi)”再到今日成語“近在眉睫”“迫在眉睫”,有一個逐漸凝煉定型的演變過程。
5.洗耳投淵:舜以天下讓其友北人無擇,北人無擇曰:“異哉,后之為人也,居于畎畝之中,而游堯之門。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見之?!币蜃?。(《讓王》)
又,《孟子·盡心上》“古之賢士,何獨不然”句漢趙岐注:“樂道守志,若許由,可謂忘人之勢矣?!薄跋炊稖Y”這個成語正是用兩個典故中的“洗耳”“投……淵”組合而成,來比喻高士隱逸,惡聞?wù)?。《文選·桓溫〈薦譙元彥表〉》:“故有洗耳投淵,以振玄邈之風(fēng)?!?/p>
(一)以《莊子》原文某一句或幾句話的少量詞語為表義基礎(chǔ),增加其他詞語以補(bǔ)足相關(guān)語義而成。如:
1.栩栩如生:昔者莊周夢為蝴蝶,然蝴蝶也(《齊物論》)取原文“栩栩”為修飾語,作述賓結(jié)構(gòu)“如生”的狀語,構(gòu)成偏正式成語。
2.方外之人:彼游之也。(《大宗師》)
取原文“方”“外”為修飾語,另加中心語“之人”,形成偏正式成語。
3.碧血丹心:萇弘死于蜀,藏其,三年而化為。(《外物》)
以原文“血”“碧”加“丹心”組成聯(lián)合式成語。如清丘逢甲《和平里行》:“南來未盡支天策,碧血丹心留片石”,亦作“丹心碧血”“碧血紅心”。
(二)對《莊子》原文某一段或某幾段話的意義進(jìn)行提煉概括,以精煉簡短的詞語加以表達(dá),形成成語。如:
1.樗櫟庸材:吾有大樹,人謂之,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逍遙游》)又,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社樹……是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人間世》)
此成語綜合《逍遙游》《人間世》兩段文字而成。亦作“樗櫟凡材”“樗櫟散材”。
2.俯仰由人:且子獨不見夫桔槔者乎?引之則俯,舍之則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天運》)
“俯仰而不得罪于人”用更精煉的“俯仰由人”表達(dá),字?jǐn)?shù)減少,句式由否定變?yōu)榭隙?,而意義不變。
3.群蟻附膻:羊肉不慕蟻,。舜有膻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徐無鬼》)
“群蟻附膻”正能很好地概括原義,比擬后文。
4.觸蠻交戰(zhàn):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氏。,伏尸數(shù)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則陽》)
也作“蠻觸之爭”“蠻觸相爭”“蝸角虛名”“名爭蝸角”等,都是從不同側(cè)面概括這個著名典故的旨意。
5.探驪得珠: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于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龍頷下。子能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列御寇》)
成語“頷下之珠”也提煉自這段文字,然而清蔣坦《秋燈瑣憶》所記有所不同:“余讀《述異記》云:‘龍眠于淵,頷下之珠,為虞人所得,龍覺而死。’”可能是同一材料在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jié)局。
1.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盜跖》)
《漢書·東方朔傳》注:“尾生,古之信士,與女子期于橋下,待之不至,遇水而死?!焙笕顺S眠@個故事表示男女相會、守信和愛情,“尾生”也用來指稱堅守信約的人。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為燕尾生;白圭戰(zhàn)亡六城,為魏取中山。何則?誠有以相知也?!蔽猴怠肚儋x》:“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與之相關(guān)的常用成語有:
柱下期信:指約會。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只言柱下留期信,好欲將心學(xué)松蕣。”
尾生橋下:溫庭筠《答段柯古見嘲》:“尾生橋下未為癡,暮雨朝云世間少?!?/p>
尾生之信:《三國志·鐘離牧傳》裴松之注引徐眾評:“不取尾生之信,非信所也?!?/p>
信如尾生:《戰(zhàn)國策·燕策》:“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史記·蘇秦列傳》:“今有孝如曾參,廉如伯夷,信如尾生,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
抱柱信:《玉臺新詠·古詩八首·穆穆清風(fēng)至》:“安得抱柱信,皎日以為期?!?/p>
另如“抱柱之信”“尾生抱柱”等,都可比喻和贊譽堅守信約。例略。
類似的演化例子還有很多,如由《逍遙游》中著名的鯤鵬典故演化的成語有“鵬程萬里”“云路鵬程”“扶搖直上”“摶翼萬里”“鯤鵬展翅”“鯤鵬變化”“鵬舉摶天”“巨魚化”“摶風(fēng)鵬”“九萬鵬”“垂天翼”“垂天翮”“垂天翅”“垂云翼”“鯤鵬化”等;由《秋水》中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觀魚時的著名論辯產(chǎn)生了一批成語,如“濠梁之辯”“濠梁之上”“濠梁之風(fēng)”“濠梁之氣”“濠上之風(fēng)”“濠上之樂”等;由《田子方》中顏淵與孔子的一段對話產(chǎn)生了“奔逸絕塵”“亦步亦趨”“瞠乎其后”“不言而信”“哀莫大于心死”“失之交臂”“交臂失之”等。
存而不論、存而不議、存而勿論(《齊物論》),不見全牛、目牛全無、目無全牛、目無牛、無全牛(《養(yǎng)生主》),螳臂當(dāng)車、螳臂擋車、螗臂扼轍、螗蜋奮臂(《人間世》),得心應(yīng)手、呼馬呼牛、呼牛呼馬、呼牛喚馬、呼牛也可呼馬也可、呼牛亦應(yīng)呼馬亦應(yīng)、呼牛作馬(《天道》)等。
1.薪盡火傳:,,(《養(yǎng)生主》)
截取原文和順序倒置兼有。
2.虛與委蛇:鄉(xiāng)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應(yīng)帝王》)
截取原文和順序倒置兼有。
3.心服口服: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寓言》)
截取原文和順序倒置兼有。
[1]張永言.詞匯學(xué)簡論[M].武漢:華中工學(xué)院出版社,1982:123.
[2]向熹.簡明漢語史(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69.
H131
A
1004-4310(2015)04-0029-06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5.04.007
2015-04-14
安徽省教育廳2009年度高等學(xué)校省級質(zhì)量工程項目“省級精品課程《民間文學(xué)》”(教高[2009]9號);皖西學(xué)院2013年度委托課題“漢語言文學(xué)專業(yè)核心課程體系研究與改革”(2013zb36)。
馬啟?。?965—),男,安徽省金寨縣人,皖西學(xué)院文化與傳媒學(xué)院院長,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訓(xùn)詁學(xué)和民間文學(xué)的教學(xué)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