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高
江湖一詞的指涉意義頗多,原指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進入文學世界后,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賦予了它更多深意。早在《莊子·大宗師》中就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表述。此處的江湖指的是廣闊逍遙的天地間。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抒懷所寫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江湖則指遠離朝廷的鄉(xiāng)野,廟堂與江湖指涉了權力的中心與邊緣,建構了世俗社會的兩個空間。文人士大夫眼中的江湖,多指逃避名利爭斗、腐敗官場的隱居之所或貶謫外放、遠離朝堂的鄉(xiāng)野。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李白筆下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的“名山”都有可以寄身心于歸隱的江湖之意。杜牧的詩句“落魄江湖載酒行”則借江湖描述了仕途不得意、落魄于鄉(xiāng)野的郁悶情懷。
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是一個虛構世界,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想象出來的世界。它并非如現(xiàn)實世界一樣真實存在,也不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某個物質空間,但它在文本中獲得了虛構的本體地位,與現(xiàn)實世界“異質”而“同構”。在武俠小說中,江湖世界被敘述為與世俗社會相對的另類世界形態(tài),“脫離或游離于官方和平民的社會,不受國家法律和正常社會倫理道德的約束”[1](P78)。在這個世界里,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社會關系被符號化為正義與邪惡的對立、恩怨與情仇的劃分,它們構成了江湖世界的內在規(guī)律。同時,江湖世界并非是與現(xiàn)實世界絕緣、超然的世界,而是與現(xiàn)實世界具有很強的通達性,模擬了現(xiàn)實世界的眾生相和復雜人性。在這個可能世界中,正派與邪派、正義與邪惡構成了相生相克的關系,“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是武俠小說敘述的普遍規(guī)律,并且正邪之間的爭斗最終是以邪不勝正為結局,符合了闡釋社群的期望。
江湖世界最吸引讀者的莫過于江湖中人神秘莫測、亦玄亦幻的武功,快意恩仇、行俠仗義的灑脫,以及英雄氣短、兒女情長的浪漫愛情。那么,江湖世界是一個可能世界嗎?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可能”與“必然”、“不可能”構成一組哲學、邏輯學上的關系。從邏輯上來說,一切能夠獲得實現(xiàn)機會的事物都可以被稱為是“可能”的?!翱赡苁澜纭弊鳛橐环N理論,最初源于哲學中的思維建構,以無矛盾性,即邏輯的一致性來界定可能性:只要事物的情況或事物的情況組合推不出邏輯矛盾,該事物情況或事物的情況組合就是可能的。邏輯一致性要求可能世界的存在必須符合邏輯中的矛盾律和排中律。矛盾律要求在同一個命題中,互相否定的思想或陳述不能同時為真,即不能對一個對象既肯定又否定。我國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中叫賣矛和盾的那個人,他的錯誤就在于違反了矛盾律,從而無法建構他所宣稱的那種可能世界。排中律規(guī)定了在同一個命題中,兩個互相否定的思想或陳述必有一個是真,不允許中間狀態(tài)的出現(xiàn)。例如,不能說在龜兔賽跑中,兔子跑贏了烏龜,又沒跑贏烏龜。因此,“矛盾律與排中律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和最高準則”[2](P252),也是我們把握可能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和最高準則。
江湖世界正邪兩派勢不兩立,恩怨分明。為了維護正義,了結恩怨,江湖俠士拔劍相向,在刀光劍影中揚名立萬,成就一番事業(yè),收獲美麗的愛情。從江湖世界的整體邏輯來看,一切都顯得合情合理。但論者劉帥、程夢詩認為“武俠世界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世界”,皆因“武俠世界同時存在著或者說武俠世界里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同時跨越了兩個物理世界,而這兩個物理世界是相互矛盾的”。他們將這“兩個物理世界”看作是對江湖世界的兩種不同指稱:“一指日常生活層面上的‘世界’;另一個指‘武林’意義上的‘世界’?!辈⒂纱送蒲莩觥敖澜缇陀辛藘煞N不同的但又重合一起的指稱。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同時活動在這兩個世界中:時而在日常生活的世界里展示其神奇的功能,時而在武林中得見日常生活的特征,這是違背同一律的。武俠世界之所以存在著邏輯矛盾,不是一個‘可能世界’,皆是由于‘江湖世界’的不同指稱所引起的”[3]。
從劉、程二人的論述來看,他們之所以將江湖世界看成不可能世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他們對江湖世界的指稱意義理解有誤,認為江湖世界同時指兩個物理世界,并且這兩個物理世界是相互矛盾的;二是他們對“武俠世界中的人物同時跨越兩個物理世界是矛盾的”看法是錯誤的。
江湖世界是一個虛構的世界,是武林人士出入的地方,是江湖事件得以展開的一個完整、典型的虛擬空間。作為一種世界形態(tài),江湖世界中的人物當然具有人類社會的諸多特征,但他們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又不同,他們個個具有非凡的武功,因而具備了和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不一樣的特性。因此,江湖世界并不是“兩個物理世界”,而是一個完整的想象世界,只是這個想象世界具有不同的屬性,包括了日常生活的層面和武林的層面,這完全符合世界多樣性的特點?!疤摌嬑谋静粫窒抻谝粋€固定的世界,虛構文本再現(xiàn)的世界,是一個‘三界通達’的混雜世界。任何敘述文本都是跨世界的表意行為,都有大量的跨界成分,這種情況稱為‘通達性’,即某個因素既屬于此世界,亦屬于彼世界。”[4](P187)站在現(xiàn)實世界的角度來看江湖世界,我們十分清楚地知道,江湖人士首先是人,他們具有現(xiàn)實世界中普通人的特性;而他們又屬于江湖世界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又具備了現(xiàn)實世界中普通人所不具有的神奇特性,他們神秘莫測的武功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被神化或妖魔化。從通達性的理論來看,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因此江湖世界中的人物同時跨越兩個世界是不矛盾的,就像其他神奇的可能世界一樣,其中的個體也會帶有現(xiàn)實世界中個體的屬性?!段饔斡洝分腥〗涥犖橹械娜齻€徒弟,各路神仙妖怪,他們原本不食人間煙火,但在這個虛構世界中他們依然要化齋,要滿足口腹之欲,八戒總因為餓肚子而嚷著要吃東西。這就是敘述中的跨界行為,而不是邏輯上的矛盾。這些神奇的世界都是作者想象力的產物,他們“利用了生活提供的種種可能,將其拼接組合、放大縮小而已”,通過運用合理的想象、推理和判斷,“讓那些沒有機會或條件實現(xiàn)的可能事物,在虛構的世界里獲得了實現(xiàn)”。[5](P42)所以,武俠小說中虛構的飛檐走壁、刀光劍影的江湖世界是一個可能的世界,并且在虛構文本中獲得了實現(xiàn),成了文本中的現(xiàn)實世界。
在武俠小說作家的筆下,江湖世界主要有三種敘述方式:“超離、實寫和隱喻。”[1]無論哪種敘述方式,必須遵循江湖世界正邪對立的鐵律。江湖人士除極少數(shù)個性十足、放蕩不羈的獨行客之外,絕大多數(shù)屬于江湖中的各種門派。這些門派是江湖世界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角色。門派的自立體系以及門派之間的關系編織起了江湖世界的整個版圖。每個門派都在江湖世界的版圖中擁有自己的勢力范圍、獨門武功和獨立的運行機制,實行層級管理。就門派的性質而言,主要分為名門正派和魔教邪派,偶有亦正亦邪的門派。名門正派與魔教邪派在江湖世界中相生相克、對峙而立,成為江湖世界的主要結構形態(tài)。正邪兩派之間的矛盾沖突是武俠小說的主要敘述動力,成為故事中的核心事件,其他事件都為這一核心事件鋪墊、渲染,構成了武俠小說中的敘事世界。
武俠小說中的門派,都是虛構的或帶有虛構性質的。在名門正派中,少林、武當南北屹立,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江湖世界中名門正派的擎天柱,其他正派皆以少林、武當唯馬首是瞻。每當正派的門派之間產生矛盾沖突,在雙方難以解決的情況下,皆請少林、武當出面調解。當正邪兩大江湖陣營矛盾激化、發(fā)生對抗時,也是由少林、武當領導正派群雄合力維護武林正義。武俠小說之所以賦予少林、武當如此殊榮,一方面與少林、武當在現(xiàn)實世界中源遠流長的武學傳統(tǒng)有關。江湖世界作為一個可能世界,其中的“人物與事件都與現(xiàn)實世界有對應”[6](P54),因為它們都是武俠小說作家心靈想象的產物,而想象總有經驗世界背景。少林、武當在現(xiàn)實世界的武學界有崇高的地位,當然最便于武俠小說作家在可能世界中書寫。另一方面,與中國文化的基因有關?!吧倭峙c武當分別為佛教與道教勝地,代表了儒家以外的兩大文化支流,武俠小說在儒家之外特地標舉佛家、道家,顯然是傳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借武俠以涵括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用意。”[1](P79)
江湖世界的門派森森,有以武功直接命名的,如八卦門、形意門、鷹爪門、詠春拳等;有以世家來命名的,如“南宮世家”、“慕容世家”、“上官世家”;而以名山“標出”是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少林、武當自不遑論,其他門派也大都與名山有關,其中與佛教、道教勝地或神話有關的名山最受小說家的青睞,如峨眉派、昆侖派、天山派、五岳劍派、青城派、崆峒派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關。武俠小說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敘事之花,突出了佛家、道家思想在作家頭腦中的深層意識,習武之人在習武之時,也要修為。遠離喧囂的名山當仁不讓地成了最佳的習武修為之所。二與中國人的地理觀念有關。中國人的思維講究時空合構,很早就用“宇宙”一詞表達時間一維和空間三維的時空整體觀,戰(zhàn)國后期《尸子》一書就稱:“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痹诜鸾虃魅胫袊?,時空整體性又被表述為“世界”,猶如《楞嚴經》所說:“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xiàn)在為世。”[7](P126)正所謂四方六合,四面八方??梢?,中國人標識地理空間是以方位為主,即上、下、東、南、西、北,外加“中”的方位,而大山是方位的最佳標識,因此就有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等“五岳”的說法,也就有了五岳劍派。我國現(xiàn)有的省級行政區(qū)劃主要以大山大河為分界線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證。三與敘述的“標出性”有關。“標出性是符號學概念,指對立的兩項中比較少用的一項所特有的品質,因為有此標出品質,某種符號在與非標出項對比中居于次要地位?!盵4](P86)標出項與非標出項相比占少數(shù),而稀少就會顯得突出,在“敘述的聚合關系”中更具有可述性,從而“被選入為述本的材料”[4](P129)。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在我國的地貌中比平原所占的比例大,平原應為標出項,山地屬于非標出項。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通常生活在更為便利的平原地區(qū),山地特別是高山遠離人們的視野和生活,因此,在人們的認知視野中高山顯得更為陌生,反而成了標出項。武俠小說以作為標出項的名山為門派命名,使敘述陌生化,增強了敘述性。四是渲染了神話或神秘的色彩。在中國的名山中,昆侖山被賦予了顯著而神秘的地位,是神話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山,因此昆侖派在武俠小說中享有比中原各派更大的殊榮與地位。又因昆侖遠處西部邊陲,江湖中人士亦難以到達,更增強了昆侖派及其武功的神秘性。在武俠小說中,從昆侖山下來的人通常仙風道骨、武功極高,能力挽江湖于狂瀾之中,就連同屬西部邊陲的天山也披上了這樣的神秘霞光,在《七劍下天山》中,來自天山的七劍客劍術玄妙至極,七劍行俠,救民于水火,懲惡于大義?!短忑埌瞬俊分械奶焐酵巡粌H有返老還童之術,其玄妙的武功令許多武林人士聞名喪膽。這些都使以名山命名的門派在武俠小說中獲得了很強的敘述性。
名門正派是活躍在江湖世界的主要人物,他們秉承江湖道義,遵守江湖規(guī)矩,行俠仗義,除暴安良。世間萬物都有其對立面,陰陽調和,正畸相生。在江湖世界的書寫中,有名門正派,就有魔教邪派,他們是構成江湖世界的另一類主要人物。沒有魔教邪派的興風作浪、欺凌百姓、作惡多端,哪有名門正派英雄的仗義行俠、除暴安良呢?江湖,是正派人物的江湖,也是邪派人物的江湖。只有正邪兩派的沖突與爭斗,才使武俠小說獲得源源不斷的敘述動力,敘述得以在動力鏈上鋪展、延續(xù),讀者才能在感到心靈震顫之時接受倫理道德的洗禮。武俠小說中的邪教如《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天龍八部》中的星宿派、《碧血劍》中的五毒教等。為了突顯其神秘詭異,武俠小說對魔教邪派所在地信息的書寫通常采用了模糊敘述的技巧,像總部黑木崖的日月神教、總部光明頂?shù)拿鹘獭⑦h處西域的星宿派,都未對它們的具體位置有清楚的敘述。
除了正邪兩派人物之外,還應該提到普通百姓在江湖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湖世界是一個虛構世界,但它是“坐虛就實”的,模擬了現(xiàn)實世界的眾生相,因此,江湖世界中不可能只有武功高超的武林人士,任何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物,如士農工商、販夫走卒、大家閨秀、青樓妓女,任何在現(xiàn)實世界可能發(fā)生的事件,都可以在江湖世界中復制、再現(xiàn)?!八麄冸m然不是純粹的江湖中人,卻是江湖事件的參與者、旁觀者和講述者”[8](P185),對江湖故事的鋪展起到了勾連或襯托作用,是江湖世界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幾乎所有的武俠小說都有對市井、客棧、酒樓、茶肆的敘述,這些場景既構成小說中的敘述空間,也是江湖人士住店吃飯、打尖歇腳的地方,成為故事內容的一部分。江湖世界正因加入了普通百姓才顯得完滿。即使有時武俠小說中的敘述沒有提到普通百姓,但他們仍以“缺席的在場”標示自己的存在。更何況,普通百姓往往是邪惡勢力欺凌的對象與正派人物保護的對象,構成了敘述鏈上的重要一環(huán)。
那么,江湖世界靠什么維系秩序呢?江湖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在道德倫理層面上是同質的,它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倫理道德移植過來,成為引導并規(guī)范江湖人士思想、行動的門派戒律和江湖規(guī)矩。因而現(xiàn)實世界的對與錯、是與非被用來復制出江湖世界中的對錯與正邪。陳平原對此的表述是:“在至高無上的王法之外,另建作為準法律的江湖義氣、綠林規(guī)矩;在貪官當?shù)镭毟粦沂獾某⒅?,另建損有余以奉不足的合乎天道的江湖,這無疑寄托了蕓蕓眾生對公道正義的希望。”[9](P75)維系江湖秩序的不是代表王權的國家法律,“主要是依靠門派戒律與江湖規(guī)矩兩大系統(tǒng)來維持。前者適用于門派幫會內部,后者則作為一般性的普適原則,對整個江湖都具有一定的約束力”[10](P25)。門派戒律主要依據江湖規(guī)矩和武林道義并結合本門派的歷史淵源、特點來制定,圍繞著“尊敬師長、友愛同門、不濫用武力、不結交奸邪”四大戒律細化出一些規(guī)則,要求本門弟子背誦,做到爛熟于胸,時時刻刻警醒自己。一旦違反戒律,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包括面壁思過、體罰、廢除武功,最嚴厲的是清理門戶。作為普適性的江湖規(guī)矩主要是復制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仁、義、禮、智、信”,要求江湖人士崇尚武德,愛惜名譽,信守承諾,棄小利而趨大義。江湖規(guī)矩是江湖世界里的通行法則,門派戒律則只約束門徒幫眾,二者相輔相承,共同拱立江湖。名門正派牢記江湖規(guī)矩和道義,以俠義當頭,維護武林正義,因而獲得了正面的書寫。相反,魔教邪派雖然也有自己嚴格的教規(guī),以邪惡、殘忍的手段挾令教眾遵守,但他們講的不是江湖規(guī)矩,一切是非曲直皆以“利益”二字來斷,故而為了自身私利,可以不擇手段,無惡不作,濫殺無辜,甚至通敵賣國,遭武林所唾棄,從而成為名門正派征討、圍剿的對象,在武俠小說中被書寫為反面形象。
江湖就空間而言,多指涉各門派在江湖世界的版圖上占據的勢力范圍,各門各派的居所將本門派與其他門派“區(qū)隔”開來。言為心聲,行為思表。正邪兩派在話語、武功兵器、衣著方面的大不同,成為他們外顯的標識。
正派人物以江湖規(guī)矩和門派戒律作為自己行、思的指導。在日常的習武修為過程中將這些內化于心,才能自然地外顯于言和行。郭靖在扼守襄陽城時,語重心長地對楊過說:
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于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此番話語充滿浩然正氣,一位大俠的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表現(xiàn)了一位武林正派前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和殷切希望。
以此相對,邪派人物的話語雖然也有其自認的邏輯,但大多只是為他們的暴虐、貪婪、自私而狡辯,強詞奪理。且看《倚天屠龍記》中一心只想報仇而處于癲狂狀態(tài)的謝遜與武當?shù)茏訌埓渖降囊环瑢υ?
張翠山說道:“謝前輩,據你所云,適才所殺的數(shù)人都是死有余辜,罪有應得。但若你不分青紅皂白的濫施殺戮,與這些人又有甚么分別?”謝遜冷笑道:“有甚么分別?我武功高,他們武功低,強者勝而弱者敗,便是分別?!?/p>
從這些對話中可以看到,謝遜雖然說得振振有詞,但他完全是為逼迫殺害自己全家的成昆現(xiàn)身而濫施殺戮的行為開脫、辯護,為自己的暴虐行徑找理由。謝遜與張翠山之間的對話,一正一邪,顯露無遺?!皬臄⑹鰟恿砜矗宋镌竿菙⑹鰟恿Φ脑慈?,愿望越強烈,敘述動力就越強?!盵5](P95-98)江湖的多事之秋,大多為邪教人物積聚的欲望所致。
每個門派都有自己的獨門武功和衣著,其繁復多樣非一篇小文能夠涵蓋,此處只能概而述之。
正派武功通常講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強調打好基本功的同時循序漸進,習武與修為并重,在武功精進的同時達到自身修為境界的提升,將武功練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地步。在兵器方面,正派人物使用的兵器大都是十八般兵器中的常見兵器。寶劍被認為是兵器中的王者,最受正派人物喜愛。邪派的武功大都陰損毒辣,他們?yōu)榱诉_到自己獨霸武林的目的,喜走偏鋒,寄希望于邪門歪術,追求武功修煉的速成,甚至不惜戕害自己的身體,走火入魔,如為了練習葵花寶典而自宮的東方不敗,練習吸星大法的任我行、以死人頭骨作為練習九陰白骨爪的梅超風、專門借毒物來提升自己功力的丁春秋等。邪派的兵器也有陰、邪、毒、暗的特點,他們通常使用陰損邪門的兵器,善于用毒和暗器。五毒教派和星宿派就都是用毒的高手,彰顯了他們卑鄙的行徑。
作為可能世界,江湖世界模擬了現(xiàn)實世界的眾生相和復雜人性。在不同的武俠小說中,正邪兩大陣營并非總是涇渭分明,江湖人物也不總是正邪分明,呈扁平化。但是,武俠小說作為一種文類,不可能去消解正邪對立的敘述結構,因為只有在一個正邪二元對立的結構中,名門正派的殺伐行為本身才可能被賦予正義和道德的象征。沃霍爾認為:“文學常規(guī)的規(guī)律性比社會常規(guī)更少靈活性,且在整個文學史中導致了比禁忌所產生的更多的未能敘述性?!盵11](P249)因此,正邪對峙是江湖世界的必然敘述結構。
在任何敘事中,故事的產生必有緣由,這個緣由就是“觸媒事件”[5](P97),它好比導火索,一經點燃,故事的敘述動力就轟然釋放出來。在武俠小說中,引發(fā)江湖世界血雨腥風的觸媒事件通常是武功秘笈、神兵利刃或寶藏圖,它們指涉的都是一種權力符號,想獲得它們的人最終是為了實現(xiàn)權力的欲望,即藉此練就天下第一的武功,達到號令武林、一統(tǒng)江湖的目的。就敘事功能而言,武功秘笈、神兵利刃或寶藏圖既是敘述的觸媒,引出了整個江湖故事,同時它們又是武俠敘事繞不過的核心事件,成為正邪兩派爭斗的焦點,造成正邪兩派的對峙,暴露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
列維-斯特勞斯在《結構人類學》一書中提出:“所有神話故事中的基本結構均呈同一互相對應的雙重對立關系?!盵12]用公式表示為A:B::C:D。將這一深層敘述結構應用到武俠小說中,可以得出:A與B的對立就是名門正派與魔教邪派的對立;C與D的對立就是正義與邪惡的對立。名門正派謹守武林道義,維護武林正義;魔教邪派邪惡兇殘,正義與邪惡在江湖世界勢不兩立,造成正派與邪派之間的爭斗殺戮。通過對結構主義符號矩陣的改造,我們可以更好地透視武俠小說的深層敘述結構。如圖: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構成江湖世界的四組關系,其中正派與正義、邪派與邪惡之間構成兩組正關系,正派與邪派、正義與邪惡之間構成兩組反關系。這四組關系構成了武俠小說的邏輯關系,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演繹不同的恩怨情仇的故事。武俠小說中的這個深層敘述結構,雖然“本身不是敘述,卻是故事的潛臺詞;它是共時、平面、靜態(tài)的,卻是故事動力的源泉;它本來無喜無悲,卻是故事悲喜劇色彩的配方;它簡單得無以復加,卻能提供豐富的思想內容”[5](P92)。
從跨世界同一性來看,風云突起、變幻莫測的江湖世界是一個特殊的爭逐權力的場所,是作家將現(xiàn)實世界中的權力角逐搬演到了江湖世界這個可能世界。對于江湖世界的存在態(tài)勢,可以借用這句深諳中國歷史哲學的話語:“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睆臄⑹鼋Y構來看,江湖世界總是處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之中。江湖世界一開始處于一種相對平衡狀態(tài),江湖相安無事。一旦“觸媒事件”出現(xiàn),魔教邪派貪欲之心乍顯,江湖從此無寧日,平衡狀態(tài)被打破。武林正派為了維護正義就會群起而攻之,最終重創(chuàng)或消滅魔教邪派,江湖世界的平衡得以重建。厄·蘇里奧在《二十萬種戲劇情境》中將人物的功能列為“獅子”、“戰(zhàn)神”、“太陽”、“大地”、“仲裁者”、“月亮”六種,其中“仲裁者”的功能就是調節(jié)、平衡或仲裁。在江湖世界正邪兩派的較量中,沒有仲裁者出面調解,只有通過武功的爭斗決定勝負。無論魔教邪派的勢力如何強大,武功如何詭異,在武俠小說的敘述中,一定會塑造一個風流倜儻的名門正派的武功奇才,最終領導群雄打敗魔教邪派。這樣的敘述蘊涵了中國文化中“邪不勝正”的思想和難以割舍的“英雄情結”,符合了闡釋社群的期望。
[1]張樂林.虛構的真實——武俠小說對江湖世界的想像與敘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2]陳波.邏輯哲學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3]劉帥,程夢詩.“可能世界”理論視野中的武俠世界[J].理論觀察,2009,(3).
[4]趙毅衡.廣義敘述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
[5]傅修延.講故事的奧秘——文學敘述論[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
[6]David Lewis.Counterparts of persons and Their Bodie.Philosophical Papers.Vol.1.New York:Oxford UP,1983.
[7]楊義.中國敘事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宋巍.從地下秩序到彼岸世界——論武俠小說中的江湖概念[J].前沿,2009,(8).
[9]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10]楊倫.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江湖秩序[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1]羅賓·R.沃霍爾.新敘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和當代電影怎樣表達不可敘述之事[A].詹姆斯·費倫,彼得·拉比諾維茨.當代敘事理論指南[C].申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12]C.Lévi-Strauss.structural anthropology.New York:Doubleday Anchor Books,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