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菲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貴州 貴陽 550001)
人文精神影響下的當代大學校園建筑設計研究
沈逸菲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貴州貴陽550001)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理性主義”、“技術至上”思潮的影響,我國的大學建筑夸大了技術的作用,忽視了建筑人文價值的體現(xiàn)與發(fā)展。但大學校園建筑應是滿足校園使用者自身生活需求的地方,必須注重建筑與人的情感、自然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將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于當代大學校園中建筑設計中。本文簡單介紹了人文精神的概念,并詳細分析了大學建筑融入人文化的設計方式。
人文精神;大學校園;建筑;設計
大學不僅是一種客觀物體的存在,它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而其人文精神就是大學精神中最重要的內涵。大學人文精神是隨著大學建筑的發(fā)展而形成與發(fā)展的,且經過了長時間的歷史積淀之后,其穩(wěn)定性與內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豐富,體現(xiàn)了大學對人的價值與生存意義的關懷。
所謂人文,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切文化現(xiàn)象,其是一種具有深刻內涵但卻無法進行精確指定的概念。它涉及許多不同的方面,其中包括人的價值、尊嚴、人格、個性、人的生存以及生存的意義等。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人文現(xiàn)象的關注越來越成為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潮流,且從20世紀80年代起,對文化的研究就占據了整個中國學術界的重要位置,而文化是人文現(xiàn)象以及人文因素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對人文精神的定義就是關于人的文化的一切精神。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人文精神,進而形成了使得人文精神的內涵豐富多彩,它不僅直接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文化,同時還對這個時代的人們發(fā)揮著積極的教育引導作用。
2.1人的行為需求
大學是社會的濃縮版,學生、教師、后勤、管理人員等是其主要的人員構成,而隨著高等教育方式更加的多元化與開放化,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也由許多不同的層次構成,例如博士生、碩士生等,有全日制的,也有非學歷教育的等等。但校園中人員的基本構成是一定的,即為教學、研究、生活三大類。教學是大學校園中的基本行為,因此,擁有滿足現(xiàn)代要求的教學樓與舒適安靜的教學空間至關重要,生活在大學校園中有其特殊的形式,它不僅僅需要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更需要很好的達到教職工的生活需求。在工作的剩余時間,教師以及學生需要適當的放松,通過鍛煉、娛樂、休閑來調節(jié)緊張的情緒,進而達到休息的目的。
2.2人的心理需求
2.2.1感情上的需要
(1)友愛的需要
每個人都需要通過伙伴、同事間關系的融洽來保持友誼與忠誠。人人都希望自己在愛別人的同時,可以得到相應程度的愛。
(2)歸屬的需要
所謂歸屬的需要,就是每個人都存在著一種歸屬于群體的感情,希望自己是群體中的一員,并在此基礎上相互關心照顧。感情方面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求更加的細致,其緊密關聯(lián)著來自于家庭背景的教育以及宗教的信仰。特別是邊遠山區(qū)的學生,特別希望得到群體的認可。
2.2.2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分為內部與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的狀況下,擁有相應的實力,能勝任不同的工作,并且充滿信心,進而達到獨立自主的效果。簡單來說,內部尊重就是自尊的良好表現(xiàn)。而所謂的外部尊重,就是指一個人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依賴以及高度的評價。
2.2.3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其主要是指個人理想及抱負的實現(xiàn),從而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個人的能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在大學生活中,人的需求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謂的一種需求的滿足使得另一種需求得到了相應的滿足。當這些需求都得到滿足之后,個人價值以及社會價值才能在大學中得到很好的實現(xiàn),進而真正掌握人生存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
3.1系統(tǒng)化的設計
3.1.1大體量建筑小型化的設計方法
有些古老的大學校園建筑,歷史悠久,其基本都是該建筑當時的設計水平與人們審美情趣的反映,例如:建筑的空間,古代的建筑因結構技術以及建筑材料的限制,空間較為狹小,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其結構技術也在逐漸的提高,且建筑材料日益豐富,進而使得建筑的空間比原先的要大許多。
基于大學學科分類的逐漸細化以及學科種類的逐漸增多,且在原先的建筑范圍受限制的狀況下,現(xiàn)階段的建筑逐漸向上建設,隨著其層數的不斷增多,就出現(xiàn)了人們所謂的高層建筑。在校園內部的系統(tǒng)環(huán)境中,新建的或擴展的建筑與老建筑間的銜接工作勢在必行,這時可以采用整體建筑小尺度分割的立面的處理方式。這種處理方式就是在立面的設計或裝飾上利用分解的方式,將大尺度劃分為小尺度,進而造成人視覺上的錯覺,實現(xiàn)新老建筑的有機結合。
3.1.2細部元素一致的處理
當新建筑與老建筑之間需要相互銜接時,建筑師通常會用相同的高度、材料以及群體組合方式,這就造成了建筑細節(jié)元素的相互呼應,進而使人們對建筑產生視覺上的聯(lián)系,細節(jié)是建立建筑視覺聯(lián)系的有效方式。提煉老建筑中的傳統(tǒng)元素,強化建筑細部的處理,并將不同時期的不同背景的建筑相互串聯(lián),往往能給人以聯(lián)想實現(xiàn)文脈的延續(xù)。
3.2開放性的設計
3.2.1空間的開放
(1)內外空間的模糊處理
內斂的建筑一般是將建筑的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來考慮的,門窗是建筑內部與外部的連接點,因此,門窗間的處理是整個建筑整體中分割比較細的一部分。當建筑中圍合成院落時,中心的院落一般都是出于封閉狀態(tài)的,古典的校園布置,通常都是采用的內外空間的模糊處理方式,其能夠很好的體現(xiàn)建筑的開放性空間,但尤其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圍合空間時,要側重視覺的通透性。
(2)建筑細節(jié)的現(xiàn)代元素符號的運用
現(xiàn)代元素符號具體指當今社會的流行元素,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展,開放性的社會要求人們對于任何時段的新事物都要有勇于接受并挑戰(zhàn)的勇氣,其對于現(xiàn)代大學建筑也是如此,這種影響很好的體現(xiàn)在建筑上,即為新的設計理念被大學建筑很好的吸收并運用,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學建筑對于現(xiàn)代建筑元素符號的采用。
3.2.2時間的開放
(1)對建筑文物的保護
對建筑文物的保護是尊重校園歷史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我國的很多大學都有著厚重的歷史,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其前身分別為清華學堂以及京師大學堂;這些學校都保留下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建筑,且這些建筑物是學校歷史悠久的一種見證。例如清華大學的二校門,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燕園建筑等,都見證了大學的發(fā)展歷程。
(2)對老建筑的擴建
雖然校園建筑的文化意義需要被記憶,但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人們對建筑的使用需求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因此,在老的建筑已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但又必須將其很好的保存下來的時候,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建是一種通行的辦法,在這過程中,特別要注意的是新老建筑間的連接,所以,在設計時采用系統(tǒng)化設計手法中的建筑尊重文脈的若干處理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大學校園新建筑的設計應該從校園整體的建筑文化著手,且在挖掘建筑的意義的基礎上,把建筑的傳統(tǒng)精華與當代新的使用要求實現(xiàn)有效的結合。
大學是社會領域中學術與文化層次最高的教育機構,其肩負著培養(yǎng)更高層次人才以及發(fā)展創(chuàng)新科技文化的使命,其能夠很好地引領人們想文明、理性、智慧等目標行進。因此,大學校園有著承載過去、開拓未來文化的重要任務,人文精神作為人類文化的精神必須在大學校園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而大學建筑作為大學校園物質文化的一部份,應當全方位地體現(xiàn)當代人文的精華。
[1]雷沐羲.地域文化對當代大學校園建筑設計的影響[J].工業(yè)建筑,2010:41~45.
[2]楊曉東.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高校建設研究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0):7~8.
[3]彭曉雪.當代大學校園應更加注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8):26~27.
TU244.3
A
1673-0038(2015)32-0038-02
2015-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