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珊珊,王思文,朱新宇
(1.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2.東北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40)
“花境”一詞起源于英文中的“Flower border”,中文譯為“花境”或“花徑”。這一詞語最早出現在中世紀,起源于英國傳統(tǒng)的私人別墅花園。據考證,最早的草花花境出現在英國柴郡Arley Hall,距今約有150年的歷史。在早期的示例和應用中,花境是一種圍繞在花園邊緣的花壇;可能是這種形式常常用木板來抬高或鑲邊,因而花境這個詞中有木板(board)的含義[1]。
花鏡自誕生以來,由最初的初步形成到逐步發(fā)展活躍至今,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1.2.1 成形期 18世紀的英國,各種草本植物被分散種植在易于養(yǎng)護生長的地方,稱為“稀疏的種植”,這就是現代花境的雛形。當時的“花境”通常都種植在私家花園中,植物材料以草藥、蔬菜或瓜果類等實用性的植物為主,提倡用植物的生機與活力展示自然開闊與生命的生動,形成一種自然園林式的風格。
1.2.2 發(fā)展期 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是草本花境極為風靡的時期。在這一時期,隨著花境理念的不斷完善和園藝工作者實踐的不斷豐富,草本花境在植物形態(tài)選擇以及植物色彩搭配等方面有了大幅度的發(fā)展,也為后期混合花境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涌現出威廉·羅賓遜和格特魯德·杰基爾等著名的花境設計師[2]。
1.2.3 活躍期 20世紀初期到中后期,花境的發(fā)展逐漸由發(fā)展期進入活躍期,這一時期的特點設計理念的開放化、大膽化[2]。在草本花境繁榮的同時,出現了混合花境和四季常綠的針葉樹等特色鮮明的花境造景表達形式[3]。這一時期,除了具有花境營建傳統(tǒng)的英國外,法、德、比、美等國家的花境景觀營建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到了20世紀80年代,園藝師更加注重花境中色彩的應用,運用近似色、對比色等手法表現不同的主題和效果,這些配置方法被一直延續(xù)至今。
1.2.4 成熟期 從20世紀后期至今,花境逐漸從草花花境、混合花境向以某類植物或某個特點為造景焦點的主題花鏡發(fā)展[4]?,F代化進程的加快也使得花境的發(fā)展更加迅速。在表現形式上出現了“島嶼式”形態(tài)的花境,即所謂的“獨立花境”。在應用方面逐漸脫離了“私人花園”概念,越來越多地被用于綠地、公園等大范圍的布景之中。
成熟期的花境更多體現了花境發(fā)展的多元化與融合性。設計師認為,園林景觀設計應該崇尚自然,遵循傳統(tǒng)設計理念和現代審美觀念相互融合的設計思路,使嚴謹、開敞的自由空間和色彩紛呈的植物景觀相融合,并由植物本身的生物學和植物學屬性決定園林景觀的持續(xù)性。
花境雖然起源于英國,但是其自然式的種植手法與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造中崇尚自然的思想相符合。我國明代的“造園專著”《園冶》一書中提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不僅已成為中國園林設計的原則及評價的藝術標準,同時也是花境設計和營造時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長期以來,中國的園林主要可以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二者在植物配置和色彩應用上也各具特色:皇家園林中由于統(tǒng)治者對榮華富貴的追求,植物多以玉蘭、海棠、迎春、牡丹、桂花等為主,取其吉利的名稱和寓意;在色彩上以喜慶的紅色和代表皇族尊嚴的黃色為主。而私家園林的風格則迥然不同,其主人多為文人雅士,品行清高,在植物配置上以隱喻高尚節(jié)操的松、竹、梅、蘭、菊等為主,色彩淡雅,追求情趣與韻味。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園林事業(yè)蒸蒸日上,特別是城市園林的建設和發(fā)展,需要更加多樣化的植物應用形式;而人們對園林藝術的關注重點也逐漸由注重單一植物的個體美向注重園林整體的整體美和植物間搭配、布景的自然美方向發(fā)展,而花境無疑是一種能夠滿足這兩方面需求的園林應用形式。在歐洲、北美洲等一些國家,大面積的觀賞性的花境廣泛應用于各種公共場所,并且已經形成相當成熟的經驗和技術,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我國城市園林綠化中,以往只要視行道樹等較大型喬灌木的種植,對多種植物類型的綜合配置與應用較少?;ň尺@種形式是近幾年才被人們逐漸認識和接受的,并得到越來越多園林工作者的青睞[5]。目前在國內,上海是花境應用較多和較好的城市之一,在公園、街頭綠地都可以見到不同類型的花境;蘇州、杭州一帶也逐漸開始應用,并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值得其他城市學習和效仿。總體說來,我國在花境應用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以我從事這方面工作的經驗來看,影響花境在我國城市綠化中廣泛應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2.2.1 設計師普遍對花境的認識不夠 花境的應用對相關專業(yè)技術要求較高。花境設計是集植物學、生理學、地理、氣象等多門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6],設計師不僅要對種植環(huán)境進行全面分析,對植物的各種性狀十分了解,還要具備相當的美學知識,才能進行合理的配置,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
2.2.2 植物品種不夠豐富 由于我國園藝事業(yè)發(fā)展水平還較低,特別是育種研究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經費不足是一個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育種工作周期長、見效慢又辛苦是很多園藝工作者不愿從事此項工作的根本原因。目前,多數新優(yōu)植物品種大都是從國外引進的,除昂貴的引進價格外,引進的植物并不一定能夠適合在本地生長。這些都造成了我國相關園林植物品種不足,可供選擇的品種數量不夠豐富,尤其是作為建造花境主要材料的宿根花卉品種不多,使得花境在應用時受到一定的限制。
2.2.3 栽植和養(yǎng)護管理水平較低 “重栽植,輕養(yǎng)護”,一直是困擾我國園林事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問題之一。由于資金不夠、技術支持不足、管理不到位及少數園林工作者的責任心不強等原因,絕大多數的花境只是在剛剛完成后的一個很短的時期內能夠達到設計效果;隨著時間推移,植物生長不斷減弱,景觀逐漸退化?;ň持参锲贩N多,對養(yǎng)護管理和園林工人的技術水平要求高,這些無疑都限制了它的發(fā)展。
近幾年來我國的城市綠化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公園數量和綠地面積不斷增加,各種形式的園林建筑和小品也不斷涌現,因此花鏡在維護城市風貌、體現城市文化特點與文明程度、美化街景市容等方面都發(fā)揮著越來越非常重要的作用[7]。因此,找準對策解決花境在園林中的應用中存在問題,使其能夠更好地發(fā)展就成為園林工作者當下的任務之一。對此,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一是加強人才的培養(yǎng)和引種力度,全面提升花鏡設計師的業(yè)務素質和綜合素質,在提高專業(yè)水平的同時要注重其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加大投入,加大新品種的培育和引進力度;三是進一步加強花鏡的管理,有條件的可以建立相關的檔案,對花鏡的建設、管理、維護、觀賞進行全方位的系統(tǒng)管理;四是加大政策引導和宣傳力度,在加強花鏡在城市建設中地位的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了解花鏡、從而加入到觀賞花鏡、保護花鏡、建設花鏡的隊伍中來。
[1]鄭國棟.花境植物景觀綜合評價體系研究與應用——以北京市四季青鎮(zhèn)為例[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8
[2]顧穎振.花境的分析借鑒與應用實踐研究—以杭州西湖風景區(qū)為例[D].杭州:浙江大學,2006
[3]印麗萍.多年生園林花卉[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2003
[4]謝志慧.花境植物的選擇和應用研究——以長沙市園林景觀為例[D].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0
[5]吳夢.武漢花境植物選擇與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
[6]廖連富.福建地產“硬花境”園林產品營造論[J].福建建筑,2011(5):35-36
[7]紀書琴.花境在園林造景中的應用[J].北京園林,2006,22(7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