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芳
(棗莊學院旅游與資源環(huán)境學院,山東棗莊277160)
公園是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鍛煉身體等活動,有較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綠化環(huán)境的公共綠地[1]。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增多,休閑已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休閑是“在居民日常的自由時間里從事的、非必須性的、具備娛樂性質(zhì)的活動”。休閑行為是解決生存問題之外的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活動,本身就是生活質(zhì)量提升的標志,是居民自由時間增長的表現(xiàn)[2]。城市公園是城市居民開展日常休閑活動的重要場所和空間[3]。公園休閑行為是市民在公園內(nèi)開展的休閑活動,是日常休閑活動中的一部分。
城市公園的免費開放是在其自身特性和功能的基礎上以適應當代社會背景和城市發(fā)展需要的新舉措。由封閉式管理空間到免費開放空間,城市公園的功能不斷得到調(diào)整,其休閑職能得以加強。作為一種公共產(chǎn)品,城市公園免費開放更好地承載了社會公眾對休閑公共資源的訴求,對市民休閑行為產(chǎn)生了影響。與免費開放之前相比,市民公園休閑行為發(fā)生了變化并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市民公園休閑行為研究可以為進一步針對性地改善城市公園的服務管理、建設規(guī)劃以促進其健康發(fā)展并更好地滿足民眾休閑需求提供參考依據(jù)。
在國內(nèi),現(xiàn)代意義的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始于2001年[4]。2006,2008年國務院、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等相繼發(fā)布文件提出:與人民群眾關系密切的城市休閑公園要充分體現(xiàn)公益性,實行免費開放;暫不具備免費開放條件的,應實行低票價。為響應這些政策,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陸續(xù)開放了城市公園。如北京市在2008年底,180個公園中有140個實行免費[4]。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共有公園319個,除少數(shù)歷史文化類、遺址類、專門類公園外,有290個以上的公園免費開放。
城市公園的免費開放在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預期的財政、社會和環(huán)境效益[5]。但在公園管理、規(guī)劃、使用等方面卻面臨新挑戰(zhàn)。公園管理者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面臨的問題逐步得以改善。相關學術研究也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已有研究主要圍繞公園免費開放存在的問題[6]、應對策略[7]、服務管理[8]、使用狀況調(diào)查和滿意度評價[3,5,9-12]、國外城市公園管理先進經(jīng)驗[13]等,為公園物質(zhì)環(huán)境建設和管理政策制訂提供可資借鑒的建議。
以公園使用者休閑行為和需求為主題的研究成果在近年才有所增多[14-16]。入園者行為的研究多以案例調(diào)查為主,對某一時間斷面游客的個人屬性特征、社會學特征、活動行為特征等進行陳述,很少有橫向對比研究[17];不同類型公園入園者的休閑行為比較研究鮮有成果呈現(xiàn),時間序列的跟蹤調(diào)查研究較少[18],而西方這方面成果較多[19]。另外,在方法上多以抽樣問卷調(diào)查、現(xiàn)場訪談為主,近年來逐漸有基于GIS等技術的研究[20],將公園的物質(zhì)環(huán)境要素與城市空間要素結合,從城市公園空間結構[21]、布局和潛在可達性角度進行分析。黃瀟婷等對收費公園游人行為空間與時間特征相結合的時空行為方法的使用[22],采用的是樣本量有限的GPS或手機數(shù)據(jù),主要探討外地游客的公園游憩行為。
北京市城市公園數(shù)量多、種類齊全、市民休閑需求旺盛,2006年以來開放力度大,具有典型性,目前缺少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前后市民公園休閑行為的變化研究。本研究著重關注公園免費開放初期市民公園休閑行為發(fā)生的變化,以及開放近10年來呈現(xiàn)的新特征。
以城市公園免費開放為背景,以北京市城六區(qū)內(nèi)的公園為研究對象。免費開放公園包含完全免費的,如紫竹院、什剎海等;單次門票1~3元,實行月、年票,且月票5元以下、年票10元以下者,如玉淵潭、陶然亭等。目前,在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注冊公園共有169個,其中,城六區(qū)有公園82個,東城區(qū)、西城區(qū)、朝陽區(qū)、豐臺區(qū)、石景山區(qū)、海淀區(qū)分別有14,15,20,8,9,16個,從中選取38個公園開展調(diào)查(圖1)。
圖1 調(diào)查公園的分布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investigated urban parks
以質(zhì)性研究方法為主。首先,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全面梳理,查閱統(tǒng)計年鑒、公園年鑒、園林管理網(wǎng)站、大眾點評網(wǎng)等,并到各公園管理處收集信息,得到基礎數(shù)據(jù)資料。其次,進行現(xiàn)場調(diào)查和深度訪談,分3個階段:(1)2014年12月1—20日對38個公園進行基本調(diào)查,現(xiàn)場觀察、咨詢訪問游客和公園管理人員,得到錄音、筆錄和圖片資料,形成對市民公園休閑行為整體印象;(2)為對比公園免費開放前后的變化,2014年12月21—31日深入景山公園、玉淵潭、紫竹院、陶然亭公園,在每個公園隨機訪談5名游客和2名公園管理人員;(3)針對公園免費開放以來市民公園休閑行為是否發(fā)生變化、呈現(xiàn)哪些新特征,2015年4月到景山公園、宣武藝園、月壇、蓮花池公園等深度訪談游客20人、公園管理人員4人。在各階段調(diào)查期間,對不確鑿或需要進一步核實的信息,隨時到相關公園進行補充調(diào)研或電話咨詢。
免費開放后,公園成為附近居民休閑、娛樂、交流、活動的場所[14],最明顯的變化是入園人數(shù)激增。2006年,北京市提出公園全面免費開放政策,并于同年7月免費開放了一批規(guī)模較大的公園,引起市民關注。為便于比較,根據(jù)景山公園、紫竹院等4個公園2005—2007年接待游客量,計算日均接待游客、公園中人均面積及其年增長率(表1)。以2005,2006,2007年分別代表免費開放前、免費當年、免費開放后3種情況,比較各公園入園人數(shù)的變化。4個公園2006年出現(xiàn)了游客數(shù)量井噴式增長,年增長率120%~352%不等。按照公園游客容量標準[1],2005年除景山公園外,其他公園人均面積都高于60 m2/人,2006年出現(xiàn)猛降,減少率達到55~78%,景山公園甚至低于15 m2/人的最低標準。2007年游客量繼續(xù)增長,但增長幅度減緩,人均面積繼續(xù)降低。
表1 免費開放前后部分調(diào)查公園接待游客量變化Tab.1 The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in some of urban parks before and after free ticket
除外地游客量變化,公園游客量的增加主要是因為附近社區(qū)居民、學生、青年人、打工者等低收入人員入園頻率增加,有些公園是因附近中老年人的入園頻次增加所致[18]。公園免費導致大量市民使用公園,改變了市民休閑行為,甚至影響其日常生活。從訪談中得知,對市民個體而言,附近公園收門票,即使價位不高,他們也不可能經(jīng)常到公園開展日常休閑活動,若免費則不同。
在宣武藝園訪談到的1位來自湖南的白女士,她在北京幫女兒照看孩子,住在槐柏樹前街小區(qū)。2006年7月之前,公園收2元門票,她很少到這個公園,而是去稍遠一點的翠芳園,因那里不收門票。宣武藝園免票后,她每天到公園練歌、遛彎、聊天。附近很多人和她有類似情況。在紫竹院,1位溫姓市民在公園免費后,只要沒事就到公園,因其覺得家里憋悶,到公園可以呼吸新鮮空氣、解悶,既能鍛煉身體,又可結識很多朋友。
公園免費開放方便了人們的休閑,公園休閑成為很多市民常態(tài)化的生活,從入園頻次可見一斑。現(xiàn)場考察發(fā)現(xiàn),陶然亭、景山公園、玉淵潭、紫竹院等公園每天都人滿為患,周末更甚,尤其每天上午7:00~11:00,下午2:00~5:00,晚上6:00~8:00。在有去公園鍛煉活動記錄的人群中,占總人數(shù)40%的離退休居民平均每月去公園鍛煉活動的天數(shù)超過26 d[24]。在陶然亭、元大都城垣遺址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每周去公園1次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8.9%,52.5%,43.3%[25]。
公園免費符合市民愿望,得到普遍認可,尤其公園附近市民公園休閑活動幾近常態(tài)化,使得游園人數(shù)急劇增加。已有研究也得出公園近距離、高頻率使用的結論[9,11,17-18,25-26]。免費開放后,政府積極對公園進行改建和管理政策調(diào)整,適應市民休閑新需求。市民享受免費帶來利益的同時,對公園又有了新期待。玉淵潭1位市民認為免費是好事,有地方鍛煉身體了,但有些人卻在公園搞起經(jīng)營活動,跳舞者互相之間因爭地盤打架,有帶寵物進園的也無人過問。青年湖公園3位老年人希望解決公園內(nèi)設施少而簡單、路面滑不便通行等問題。
為了解公園免費開放后市民公園休閑行為的新特征,調(diào)查了部分公園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并進行了深入訪談,同時查閱大眾點評網(wǎng)中的公園評價信息。分析發(fā)現(xiàn),公園免費開放近10年來,入園人數(shù)總體是不斷增加的,但有波動,不同公園間也有差異(表1,表2)。據(jù)訪談景山公園和月壇公園管理人員得知,游客的波動是因國家假日政策、公園和交通管理政策調(diào)整等因素導致外地游客的變化,而經(jīng)常來公園的附近市民數(shù)量卻是增加的。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公園休閑者以中老年人居多。已有文獻對公園使用者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的研究有相似結論,即以50~80歲中老年人為主體[15,25,27]。這與城市人口老齡化加速[27]、老年人口絕對數(shù)量激增有關,同時與家庭趨于小規(guī)模化、退休人員無更多家務可做及老年人特殊身心健康狀況有關,對他們來說休閑場所選擇機會有限,公園是最好、最可供選擇的健身場所。正因為老年群體規(guī)模日益增大、休閑時間增多、城市交通成本下降、公園免費降低入園成本等迎合了他們的心理,中老年人越來越成為公園使用的主體人群。
從北京城市公園空間分布格局看,所有類型公園的分布靠近市中心四環(huán)路之內(nèi),密度很大,集中了82%的各類公園[20],有內(nèi)密外疏的總體特征[28],特別是綜合型城市公園集中于中心城區(qū)5~15 km范圍內(nèi)[23],而北京市人口密度整體狀況仍然是自中心城區(qū)向郊區(qū)遞減[29]。人口老齡化率空間分布有相似規(guī)律,2010年老齡化率較高的依次是西城區(qū)、崇文區(qū)、宣武區(qū)和東城區(qū)[30]。所以,多因素共同影響下四環(huán)路內(nèi)城區(qū)及其附近公園造訪者多,且以老年人為主。
表2 部分免費城市公園近幾年接待游客量Tab.2 The numbers of visitors in some of free urban parks in recent years
收集大眾點評網(wǎng)中公園的點評信息后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對公園不滿意的評語中對公園免費后人多、嘈雜、中老年人多等頗有微詞。從對紫竹院的點評中摘取部分評價較低的評語(表3)。網(wǎng)友較為一致的反映是免費后公園環(huán)境因人多而變得嘈雜,大部分是公園附近中老年人在園中休閑,中青年人則有逃離這種休閑環(huán)境的傾向。
表3 大眾點評網(wǎng)中關于紫竹院的部分評語Tab.3 Some of review comments about Zizhuyuan Park on dianping.com
年輕人多以散步穿行、在非固定場所和非固定時間的靜態(tài)休閑及獨自活動為主,中老年人則更多地是從事文化娛樂、體育鍛煉類、在固定場所和時間內(nèi)舉行的群體活動[15]。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后,公園中各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方式對老年人特別是退休者有特殊吸引力[25]。他們可以從中找回自信、組織歸屬感和成就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觀念、休閑意識呈現(xiàn)出新時代的特征,群眾自發(fā)形成的各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參與者越來越多,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后,市民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更加高漲。
在景山公園,2006年建立公園之友,當時54個團隊,每團隊100~200人。訪談管理人員得知,10年前,景山公園只有幾個合唱團,隨后幾年,規(guī)模不斷增大,如海月合唱團,從最初的幾十人到現(xiàn)在的幾百人,多時達3 000~4 000人。團隊數(shù)量不斷增加,類型越來越多。這給公園管理帶來了巨大壓力,他們學習國外經(jīng)驗,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景山公園之友”的群體管理方式。
和景山公園類似,陶然亭、玉淵潭和紫竹院公園文體活動開展較好,無形中促進了各種集體活動的發(fā)展,并已形成公園各具特色的品牌和標識。陶然亭從2003年開始每年舉行一屆“陶然亭健康快步走”“陶然杯地書邀請賽”等群眾性活動。景山公園從2004年開始有“合唱節(jié)”,舉行“我們在一起”“大地飛歌”“歌聲與微笑”等群眾歌唱會,為市民提供便捷的參與平臺。在陶然亭有“冬冬水兵藝族”“筆緣天地水筆書法”“奧林之聲合唱團”“孟宇交誼舞培訓班”等規(guī)模較大的團隊,每個團隊每天參加人數(shù)100~200人,有些入團人員有700~800人之眾。管理人員說該公園常年有各種合唱團、舞蹈隊活動。除非異常天氣,舞蹈隊每天上午來。合唱團輪流表演,如“北京陽光藝術團銅管樂隊”周日、六上午開演,樂隊指揮是70多歲的呂秉魁,退休前是原北京鋼鐵學院黨委書記,很多觀眾慕他名而來。樂隊從2008年10~20人逐漸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80~90人。紫竹院的京劇、舞蹈、合唱團也極具影響力,公園管理人員對此感受頗深。因為在公園免費后,最大的變化就是這些群體活動的增加,公園因此熱鬧非凡,也常因嘈雜引起游客和周邊居民之間的糾紛。
活動形式多元化正是居民休閑需求多元化的反映[9]。對比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早期的文獻中被訪者在公園中的活動方式主要有靜坐或聊天、看護、利用器材健身或散步、打拳或遛鳥等[31]。隨著大眾生活方式、健身需求和休閑觀念不斷更新,公園中各種休閑方式應運而生,散步慢跑、垂釣觀景、吹拉彈唱一應俱全;各種舞蹈、合唱團、拳術、琴棋書畫粉墨登場;靜態(tài)、動態(tài)的,集體、個體的,大規(guī)模、小團體無奇不有。公園使用狀況調(diào)查中涉及的休閑活動種類越來越多[32]。
由于需求多元化,市民對休閑公園的選擇呈現(xiàn)多樣化趨勢。市民對所到公園的評價可以透視其選擇傾向。滿意度越高說明對公園選擇傾向越大。從大眾點評網(wǎng)中查閱所調(diào)查38個公園的信息,按照點評級別為無星、一星、二星、三星、四星、五星分別統(tǒng)計點評數(shù),再把相鄰兩級匯成一類,依次形成低評(無星和一星)、中評(二、三星)、高評(四、五星),計算3個等次點評數(shù)占總點評數(shù)百分比。分別賦予低評、中評和高評30,60,90相對分值,計算公園平均評價得分(圖2)。高評比率線顯示,越靠橫軸右側,公園的高評率越高,平均評價得分基本與高評率分布趨勢一致??傮w來看,規(guī)模大、綜合型、中心城區(qū)的公園,高評比率和平均評價得分偏高,市民總體對其滿意度較高,更愿意前往開展休閑活動。而規(guī)模小、社區(qū)的或偏遠的公園則相反,市民對其總體滿意度偏低。低評比率線顯示了市民對不同公園低評的差異,低評率越高,說明對其不滿意的人所占比例越大。
圖2 大眾點評網(wǎng)中部分城市公園點評比率Fig.2 The ratio of the comments about some urban parks on dianping.com
深入閱讀低評率高的公園差評內(nèi)容,菖蒲河公園因其小、柳蔭公園因其管理差、紫竹院因其人多。什剎海的低評因其環(huán)境惡化和文化消失,有網(wǎng)友感嘆,再也找不回那和風吹柳、荷塘月下的感覺了,到處是亂亂糟糟的人群、吆五喝六的商販、聲嘶力竭的酒吧樂隊、五音不全的街邊卡拉,成了商業(yè)化下的大集市。
不同公園參與點評的人數(shù)差異較大,什剎海、地壇公園、景山公園、陶然亭、紫竹院、朝陽公園、玉淵潭總點評數(shù)1 442~3 570條。這些公園知名度高、市民使用較多,高評率均在63%以上,平均評價得分74.6~79.4;其他公園則低得多。高評和低評在不同公園的不一致反映了市民對公園選擇的傾向。如對于會城門公園等社區(qū)公園,有人對其不置可否,高評率低;但去過的人,尤其是喜歡安靜的人,對公園的環(huán)境和氣氛很滿意,其差評率也最低。而萬壽公園、玲瓏公園等社區(qū)公園在差評低的同時也擁有較高的高評率。在對游客的訪談中也可體現(xiàn)個性化導致公園選擇傾向的差異。玉淵潭公園1位63歲退休教師王女士,與老伴經(jīng)常帶孫女到公園玩。他們的兒子和媳婦很少來,工作忙、壓力大、喜歡安靜,即便去公園,也傾向選擇到郊區(qū)或郊野公園。
城市公園是城市地域內(nèi)珍貴的自然環(huán)境的縮影,滿足市民休閑消遣的同時,也是市民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家園。其免費開放政策深得人心,適應了休閑時代的需求。免費開放后,市民公園休閑行為出現(xiàn)了新變化。入園人數(shù)激增,更多市民前往公園開展休閑活動,特別是附近的居民。公園使用形式發(fā)生了變化,市民公園休閑行為方式和組織方式呈現(xiàn)新特征,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普受歡迎,尤其受中老年人的青睞,他們甚至將參加組織活動當成退休后的職業(yè)。同時,人們生活日趨多元、個性化,對公園的選擇傾向各異,公園休閑行為方式和需求多樣,較為年輕的市民則有逃離開放公園人多嘈雜環(huán)境的傾向,選擇偏遠僻靜的公園休閑。不同類型城市公園本身存在差異,在免費開放背景下,各公園中市民的休閑行為發(fā)生的變化不同。部分公園游憩壓力大,有些則相對“冷清”。應考慮根據(jù)公園免費開放后的市民公園休閑行為新變化,有的放矢制定游園細則,有效引導市民文明休閑、安全健身、有序利用城市公園,充分發(fā)揮各類公園潛能,真正實現(xiàn)免費開放的美好愿景。
首先,北京市政府應在公園管理機制上解決多頭管理、職能交叉、權責模糊、歸屬多樣的問題,從全市范圍內(nèi)協(xié)調(diào)公園供給與市民需求之間的矛盾。其次,對有組織的中老年人參與較多的集體活動規(guī)范管理,限定時間和空間,避開周末或節(jié)假日游人高峰時段和人多的區(qū)域,避免彼此之間,或與其他游客、周邊市民之間相互干擾。第三,全面提升不同類型公園的質(zhì)量,根據(jù)公園類型及其現(xiàn)實狀況,制定不同管理措施。加強數(shù)量最多且目前入園率相對較低的社區(qū)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部分文化遺址類公園在做好保護的基礎上,提高游客入園量。設計開展大眾文化或展覽展陳活動,大力宣傳推介,吸引市民前往。鼓勵市民就近利用公園,對超容量接待的公園適度分流。最后,加大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力度,在已有公園中加強維護和管理,城市和社區(qū)規(guī)劃中應充分考慮和回應市民公園休閑行為新變化。
市民公園休閑行為的變化,受公園免費開放的影響,但它們之間并非簡單線性關系,是各種社會、經(jīng)濟、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休閑社會中,公園作為城市的一種功能用地,對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居民休閑生活影響越來越大。今后在加強不同居民休閑時空行為研究的同時,借助現(xiàn)代化的技術和方法,對公園場所資源時空間可用性的匹配進行研究,探討城市公園供給與市民需求之間的關系。另外,對不同屬性特征居民的公園休閑行為進行比較研究,探討城市休閑空間深層次社會問題;城區(qū)內(nèi)公園和郊區(qū)公園進行橫向比較研究、同類公園或典型公園跟蹤對比研究等都有待加強和拓展。
致謝:在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訪學期間,導師柴彥威教授給予了悉心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
[1]北京市園林局.CJJ 48—92公園設計規(guī)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28.
[2]柴彥威.空間行為與行為空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118.
[3]方遠平,畢斗斗,甘巧林.轉型期居民對城市公園免費開放的感知分析——以廣州市為例[J].旅游學刊,2012,27(8):78-87.
[4]李瓊,任黎秀,梁楠楠,等.IP理論在城市免費公園中的應用[J].江西農(nóng)業(yè)學報,2010,22(4):16l-l64.
[5]周瑋,黃震方,殷紅衛(wèi),等.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對游客感知價值維度的影響及效應分析——以南京中山陵為例[J].地理研究,2012,31(5):873-884.
[6]李敏.關于城市公園免費開放問題的思考[J].廣東園林,2002(2):3-6.
[7]周榮華,郭凌,王志章.城市休閑背景下的開放式城市公園建設研究[J].學術交流,2013(6):180-183.
[8]李小馬,劉常富.基于網(wǎng)絡分析的沈陽城市公園可達性和服務[J].生態(tài)學報,2009,29(3):1554-1562.
[9]石金蓮,王兵,李俊清.城市公園使用狀況評價(POE)應用案例研究——以北京玉淵潭公園為例[J].旅游學刊,2006,21(2):67-70.
[10]肖星,杜坤.城市公園游憩者滿意度研究——以廣州為例[J].人文地理,2011,26(1):129-133.
[11]李瓊.免費開放城市公園的居民滿意度研究——以南京玄武湖公園為例[D].南京:南京大學,2011.
[12]邢權興,孫虎,管濱,等.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西安市免費公園游客滿意度評價[J].資源科學,2014,36(8):1645-1651.
[13]任晉鋒.美國城市公園和開放空間發(fā)展策略及其對我國的借鑒[J].中國園林,2003,19(11):46-49.
[14]卜燕華,曾凡臣,任斌斌,等.北京開放性公園游人行為痕跡四季對比研究——以紫竹院公園為例[J].北京農(nóng)學院學報,2011,26(4):38-40.
[15]任斌斌,李延明,卜燕華,等.北京冬季開放性公園使用者游憩行為研究[J].中國園林,2012,28(4):58-61.
[16]鄧昭華,劉垚,趙渺希,等.城市公園游憩行為的性別差異——以廣州人民公園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4,33(5):109-114.
[17]張林.城市公園環(huán)境對居民游憩活動及游憩滿意度的影響[D].北京:北京大學,2014.
[18]黃正聯(lián).流花湖公園免費開放后的改造與管理策略探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19]江海燕,周春山.國外城市公園綠地的社會分異研究[J].城市問題,2010(4):84-88.
[20]祝昊冉,馮健.北京城市公園的等級結構及其布局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8,15(4):76-83.
[21]劉大均,胡靜,王娟.武漢城市公園系統(tǒng)空間結構分形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4,33(6):19-22.
[22]黃瀟婷,柴彥威,趙瑩,等.手機移動數(shù)據(jù)作為新數(shù)據(jù)源在旅游者研究中的應用探析[J].旅游學刊,2010,25(8):39-45.
[23]陶曉麗,陳明星,張文忠,等.城市公園的類型劃分及其與功能的關系分析——以北京市城市公園為例[J].地理研究,2013,32(10):1964-1976.
[24]李迪華,范聞捷.北京城市離退休居民與城市公園綠地關系[J].城市環(huán)境與城市生態(tài),2001,14(3):33-35.
[25]荀琳.基于POE(使用狀況評價)的城市公園使用者行為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
[26]陸敏,顧雪芝,姜遼.居民城市公園游憩涉入與地方依戀——以江蘇省常州市紅梅公園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4,33(2):122-129.
[27]蘇婷.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北京城市公園綠地建設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4.
[28]王女英,孫鳴喆,王慧,等.北京市城市公園時空發(fā)展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1):70-76.
[29]祝煒.北京市人口分布特點的密度梯級分析[J].北京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26(2):43-50.
[30]易成棟,張純,吳淑萍,等.2000—201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空間分布及其變動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4,21(2):66-71.
[31]應四愛,王劍云.居住區(qū)公園使用狀況評價(POE)應用案例研究[J].浙江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32(3):343-348.
[32]李金和.昆明城市中心區(qū)開放式公園綠地使用狀況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