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旅居者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以在華美國人為例

        2015-04-16 09:19:52鄭鵬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15年4期
        關鍵詞:母國旅居集體主義

        鄭鵬

        (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鄭州450001)

        0 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積極加強對外交流、融入世界,而世界也充滿期待地看中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從世界各地涌向中國。據(jù)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統(tǒng)計,2013年共有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56 499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中國大陸31個省份的746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教學機構中學習。另外,在華就業(yè)的外國人也有近30萬人之多。旅居者來到中國以后,在自己國家環(huán)境下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受到中國文化的挑戰(zhàn)。他們是典型的跨文化人群,跨文化“人-地”關系現(xiàn)象比一般“人-地”關系現(xiàn)象更具研究的典型性。

        旅居及其引發(fā)的問題以往主要屬于社會學、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展現(xiàn)出強烈的屬于文化地理學研究范疇的特征與要素。當旅居者從原居住地到達旅居地后,少則半年、多則一年以上的旅居地生活必然會使其與旅居地文化、旅居地居民產(chǎn)生一種互動的影響關系,而這種互動影響關系往往呈現(xiàn)出“人與人”和“人與地”的多維交叉,從而引發(fā)出更為深刻與復雜的“人-地”互動關系。眾所周知,外國旅居者來到中國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強烈的“文化沖擊”,而這種困難可以在他們學習、工作之余通過前往旅游景點的游玩得到緩解。出國旅居意味著空間的改變,空間的改變會對人們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本研究以來華的典型跨文化人群美國旅居者為研究對象,試圖揭示文化認同、文化取向與旅游滿意度、一般生活滿意度以及旅居時空差異之間內(nèi)在的影響關系。研究旅居者的跨文化適應可以加快其適應旅華期間的學習與生活,提升生活滿意度,對旅居者個體和中國社會都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同時,探討文化對旅居者適應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及旅游的積極作用,擴展了文化地理學、旅游地理學研究的范疇。

        1 概念界定與模型基礎

        旅居的過程也是一個接觸、學習與適應當?shù)匚幕倪^程??缥幕m應是學術界普遍關注和研究的核心問題,特別是在影響跨文化適應的因素方面更是積累了一定的成果[1]。在旅居期間,跨文化適應受到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2]、旅居時間、生活變化[3]、人格認知[4]、文化認同[5]、文化取向[6]等各種個體與社會要素的影響,其形成過程非常復雜。然而,以往研究過多強調(diào)文化適應的消極方面[7],積極方面的研究明顯不足,特別是有關生活滿意度、旅游滿意度等積極因素的研究。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fication)是指個體對于某個文化以及文化群體所形成的歸屬感,也可表述為個體對某個文化的認同程度。C.Ward等[8]曾提出將文化認同作為文化融入指數(shù)(acculturation index),該指數(shù)包括2個維度:(1)東道國文化認同(host national identification),即對旅居國文化的認同程度;(2)母國文化認同(co-national identification),即對本國文化的認同程度[9]。C.Ward等[10]發(fā)現(xiàn),旅居者的母國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沒有顯著相關,但東道國文化認同與文化適應有顯著正相關。而X.Zheng等[11]的研究表明,母國文化認同和東道國文化認同均與文化適應存在顯著相關。相關研究結(jié)果還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值得對這方面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生活滿意度是對生活的認知評價,相對穩(wěn)定、理性,具有主觀性,更多地用于生活質(zhì)量的研究中。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基于自身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zhì)量所進行的主觀評價[15]。生活滿意度可以分為2種:一般生活滿意度是對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總體評價;特殊生活滿意度是對不同生活領域的具體評價,如學校滿意度、旅游滿意度等。一般生活滿意度是建立在特殊生活滿意度基礎之上的,更加抽象和穩(wěn)定。關于生活滿意度的研究比較多的還是將一般生活滿意度和特殊生活滿意度分別進行研究[16],而如果將一般生活滿意度和特殊生活滿意度相結(jié)合進行探討,是非常有趣和有意義的。T.Toyokawa[17]曾對留學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參加課外活動越多的學生,其一般生活滿意度越高,尤其對旅居者而言,外出旅游會使生活狀態(tài)偏離日常繁瑣,旅游中的特殊生活滿意度會引起一般生活滿意度的改變。因此,將旅游滿意度與一般生活滿意度相結(jié)合進行探討也是可行的。

        旅居時間指本次來華旅居時長,旅居空間指受訪者曾經(jīng)旅居國家的數(shù)量。文化認同與文化取向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隨旅居時間長度和旅居國家數(shù)量的增加也有可能發(fā)生變化[18]。當美國人來到中國旅居,隨著居住時間的延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是否會增強,而對美國文化的認同是否會減弱?其個人的文化取向是否會發(fā)生從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的傾向?之前曾經(jīng)旅居國家的數(shù)量是否會影響本次在華旅居過程中的文化認同、文化取向及滿意度?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基于以上相關回顧,本研究將系統(tǒng)分析美國人在中國旅居的文化適應過程中文化認同、文化取向與生活滿意度的關系,為此提出以下10個研究假設。H1:旅居者的文化認同對旅居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H2:旅居者的文化取向?qū)β镁由顫M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H3:旅居時間對文化認同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H4:旅居時間對文化取向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H5:旅居時間對旅居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H6:旅居國家數(shù)量對文化認同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H7:旅居國家數(shù)量對文化取向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H8:旅居國家數(shù)量對旅居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H9:旅居者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取向之間存在顯著影響關系;H10:旅游滿意度與一般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

        2 數(shù)據(jù)采集

        2.1 問卷設計

        調(diào)查問卷是在參考國內(nèi)外大量成熟測量量表并結(jié)合來華旅居者特點而設計的。在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隨機選取12名旅居者(包括8名留學生、4名外教)進行了預調(diào)研,并參照試測情況對測度量表進行修改。最終問卷分為4個部分:第1部分用于調(diào)查人口學基本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國籍、旅居時間等;第2部分用于測量旅居者文化認同信息;第3部分用于測量文化價值取向;第4部分是生活滿意度測量,包括一般生活滿意度量表與旅游滿意度量表。其中,文化認同量表的編制參照了C.Ward等[19]的文化融入指數(shù)問卷以及X.Zheng等[11]的中國留學生文化融入指數(shù)調(diào)查表。量表共20個題項,每個題項均是與文化有關的一個句子(例如社會習俗、食物、語言等)。量表要求旅居者根據(jù)自己在中國的旅居情況,針對每個題項回答2個問題:“你的體驗和行為與中國人是否相似?”“你的體驗和行為與美國人是否相似?”。這兩類題項分別代表旅居者對中國文化(東道國文化)的文化認同和對美國文化(母國文化)的文化認同,分數(shù)越高代表在該維度的身份認同越強烈。文化取向測量量表是根據(jù)H.C.Triandis等[20]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量表而改編的,包括獨立、目標、隱私、責任、和諧、歸屬感等方面的15個題項。生活滿意度量表是在E.D.Diener等[21]設計的一般生活滿意度量表和國內(nèi)學者亢雄[22]設計的旅游滿意度量表基礎上,分別經(jīng)過修改形成的2個分量表共同組成。一般生活滿意度量表共5個題項,旅游滿意度量表共7個題項。

        2.2 樣本描述

        研究總體是來華美國旅居者,樣本總體為北京、西安的美國旅居者。第一手數(shù)據(jù)資料由5名高校教師、2名專業(yè)市場調(diào)查人員共同帶領的12名碩士生組成的調(diào)研人員通過隨機抽樣和深度訪談相結(jié)合的方法獲取。調(diào)查地點不僅包括城市內(nèi)的旅游景點,還包括旅居者比較集中的高等院校、城市CBD、酒吧街區(qū)等地。對美國旅居者的調(diào)查問卷采用了英語、漢語2種語言的版本。在2013年5—9月的調(diào)查期間共發(fā)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27份,有效率達93.4%,其中北京146份、西安181份(表1)。全部受訪旅居者都有在旅居地旅游的經(jīng)歷,98%的受訪者在他們的出生國家和來源國家中選擇了共同的文化價值觀。

        3 分析與討論

        3.1 因子分析

        為避免變量之間信息出現(xiàn)重疊,使用因子分析方法檢驗文化認同、文化取向及生活滿意度的潛在維度。文化認同量表經(jīng)因子分析得出理想的2個共同因子,分別為東道國文化認同(克朗巴哈系數(shù)α=0.766)和母國文化認同(α=0.725),KMO值為0.841,巴特利球形檢驗值為9 236.194,文化認同量表的α=0.762,累計共解釋總方差的52.856%。文化取向量表經(jīng)因子分析也得出個人主義文化取向因子(α=0.766)和集體主義文化取向因子(α=0.715),KMO值為0.815,巴特利球形檢驗值為9 158.263,文化取向量表的α=0.759,累計共解釋總方差的53.564%。一般生活滿意度量表經(jīng)多國研究對象的檢驗,表明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23],旅游滿意度量表也具有較高的信度(α分別為0.750,0.710)。

        表1 調(diào)查對象的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Tab.1 Description of survey respondents

        3.2 均值比較與相關分析

        采用李克特5點式量表分析,均值得分(M)在4分以上的指標屬于較高水平指標,得分在3~4分之間的指標為偏高水平指標,而得分在2~3分之間的指標屬于偏低水平指標,得分在2分以下的指標為較低水平指標。對文化認同、文化取向及生活滿意度等因子的分析結(jié)果(表2)顯示:美國旅居者對東道國文化認同屬中等偏高水平(3.06),對母國文化認同屬偏高水平(3.72);對個人主義文化取向?qū)佥^高水平(4.17),對集體主義文化取向?qū)僦械绕退?2.95);一般生活滿意度為偏高水平(3.95),旅游滿意度為中等偏高水平(3.12)。進一步采用皮爾遜相關分析法研究跨文化適應中文化認同、文化取向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相關性。結(jié)果(表2)表明:東道國文化認同與旅居時間(0.46)、旅居國數(shù)(0.26)、一般生活滿意度(0.22)、旅游滿意度(0.27)有顯著正相關,與母國文化認同(-0.21)有顯著負相關;母國文化認同與個人主義文化取向(0.34)、旅游滿意度(0.17)存在正相關,與東道國文化認同(-0.21)、旅居時間(-0.18)、旅居國數(shù)(-0.17)存在負相關;個人主義文化取向與母國文化認同(0.34)有顯著正相關,與旅居時間(-0.19)、旅居國數(shù)(-0.15)存在負相關;集體主義文化取向與一般生活滿意度(0.29)、旅居時間(0.19)有顯著正相關;一般生活滿意度與旅游滿意度(0.25)、東道國文化認同(0.22)、旅居時間(0.22)、旅居國數(shù)(0.16)、集體主義文化取向(0.29)存在正相關;旅游滿意度同東道國文化認同(0.27)、母國文化認同(0.17)、一般生活滿意度(0.25)存在顯著正相關;旅居時間與東道國文化認同(0.46)、一般生活滿意度(0.22)、集體主義文化取向(0.19)有顯著正相關,與母國文化認同(-0.18)、個人主義文化取向(-0.19)存在顯著負相關。文化認同、文化取向、生活滿意度以及旅居時間、旅居國數(shù)之間部分存在相關性,比較皮爾遜相關系數(shù)值的大小,發(fā)現(xiàn)旅居時間與東道國文化認同之間的正相關性最大(0.46),其次為母國文化認同與個人主義文化取向之間相關性(0.34),旅居國數(shù)與一般生活滿意度的正相關性最弱(0.16),東道國文化認同與母國文化認同之間存在最大的負相關性(-0.21)。

        表2 旅居者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的均值比較與相關分析Tab.2 Sojourner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factors compared with the mea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3.3 模型檢驗與討論

        為檢驗提出的假設,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對模型中各變量之間的路徑系數(shù)進行檢驗。為控制各類因素對研究結(jié)果穩(wěn)定性的影響,在分析中加入了年齡與性別變量。運用AMOS 7.0軟件分析,得到模型的擬合度指數(shù)。結(jié)果(表3)表明,模型可視為理想的擬合度[24]。

        在實際情況中,由于頻譜泄漏的影響,Δφ通常不能嚴格等于零,所以只要Δφ小于一定閾值ε就可以認為主瓣干擾不存在,否則判定主瓣干擾存在。本文通過對典型諧波信號的頻譜分析發(fā)現(xiàn),ε的合理取值為10-5。

        根據(jù)結(jié)構方程模型的擬合結(jié)果及結(jié)構方程模型路徑(圖1),逐一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假設。

        (1)假設H1:旅居者的文化認同對旅居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旅居者東道國文化認同對一般生活滿意度(0.21)和旅游滿意度(0.24)都有顯著直接影響,母國文化認同對其旅游滿意度(0.19)有顯著直接作用。東道國文化認同與母國文化會對一般生活滿意度和旅游滿意度產(chǎn)生間接正向影響。東道國文化認同感的提升有助于增強旅居者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的歸屬感,獲得工作、學習與生活中的滿足,促進與一般生活滿意度的相關性。文化認同對旅游滿意度存在顯著正效應。作為遠走他鄉(xiāng)的“漂泊人”,旅居者在工作、學習之余外出旅游是令人愉悅和放松心情的活動,所以,無論東道國認同抑或母國認同,都會與旅游滿意度存在顯著正向效應。另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旅居者出游動機不盡相同[25],有些追求文化認同,有些追求文化差異,這也會使文化認同與旅游滿意度之間趨于相關。

        表3 模型擬合度指數(shù)Tab.3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the structural model

        圖1 結(jié)構方程模型Fig.1 Structural model

        (2)假設H2:旅居者的文化取向?qū)β镁由顫M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旅居者個人主義文化取向?qū)σ话闵顫M意度、旅游滿意度均無顯著影響,集體主義文化取向?qū)σ话闵顫M意度(0.29)有顯著正向作用。集體主義文化取向與一般生活滿意度正相關。美國旅居者是從個人主義文化取向占優(yōu)勢的美國旅居于集體主義文化取向占優(yōu)勢的中國,因此,擁有較高集體主義文化取向的旅居者較容易獲得一般生活滿意度。K.S.Yang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基礎上提出的“人類需求雙Y模型”認為,生命承擔的價值導向是泛文化的,但對不同文化成員來說,自我實現(xiàn)可分為個人主義價值導向與集體主義價值導向。因此,在集體主義的文化環(huán)境中,擁有集體主義價值導向者會更易獲得一般生活滿意度[26]。

        (3)假設H3:旅居時間對文化認同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美國旅居者的旅居時間指標對其東道國文化認同有顯著正效應(0.42),但對母國文化認同沒有顯著效應。然而,東道國文化認同對母國文化認同有著負效應(-0.20)。這說明美國旅居者在跨文化適應中,隨著旅居時間的延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有所增強,而對美國文化的認同有所減弱。美國旅居者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文化中逐步確定自己在這個文化秩序中的角色身份,從而形成完整的自我認知與自我定義[27]。旅居時間是通過對某種文化資源的占用時間或占用數(shù)量來作用到文化認同之上的,美國旅居者在中國大環(huán)境中,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耳濡目染,逐漸產(chǎn)生對東道國文化的認同。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旅居者離開故土,其母國認同應受到旅居時間的顯著影響,然而本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跨文化適應中旅居時間對母國文化的直接效應。其原因在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歡迎世界各地人民來華投資、工作或?qū)W習,尤其對于美國人民,中國人對其有著很大的包容和天然的好感。另外,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美國旅居者仍然可以與遠在母國的親朋聯(lián)系溝通,形成美國文化的“朋友圈”,從而使母國文化認同并沒有受到旅居時間的直接影響。但是,東道國文化認同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旅居者對母國文化的處理方式,進而對母國文化認同產(chǎn)生間接影響。

        (4)假設H4:旅居時間對文化取向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旅居時間對集體主義文化取向有顯著正效應(0.19),同時通過東道國文化認同和母國文化認同對個人主義取向產(chǎn)生間接作用。這與D.A.Rosenthal等的“隨著旅居時間延長,文化取向會發(fā)生部分轉(zhuǎn)變”的論述相一致[28]。文化取向主要用來考察社會群體的行為特征,美國與中國分別是個人主義文化取向和集體主義文化取向的典型代表。美國旅居者在中國工作、學習和生活,隨著旅居時間的延長,中國文化取向的大環(huán)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旅居者的群體行為方式。美國旅居者在跨文化適應中,需要轉(zhuǎn)變思維方式,在尤其講究人情世故的中國,學習從集體主義角度考慮問題,運用人際關系網(wǎng)絡解決問題。

        (5)假設H5:旅居時間對旅居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旅居時間對一般生活滿意度(0.21)有顯著正向作用,對旅游滿意度無顯著影響。這同相關分析的結(jié)果一致。同時,旅居時間通過東道國文化認同、母國文化認同間接作用于旅游滿意度。隨著旅居者在華時間的延長,他們的工作環(huán)境、生活條件逐漸得到改善,積極的滿足感受不斷得到增強,一般生活滿意度顯著提升。

        (6)假設H6:旅居國家數(shù)量對文化認同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旅居國家數(shù)量與東道國文化認同(0.23)存在顯著正向關系。旅居者不僅只在中國有過生活學習經(jīng)歷,之前也曾在其他國家有過旅居的經(jīng)歷。這種經(jīng)歷會培養(yǎng)旅居者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當進入到不同的文化中,人們會對經(jīng)歷過的文化進行思考、對照和比較,不斷認識東道國文化,反省母國文化。旅居者在對自身文化傳承的同時,也對東道國文化進行選擇性的吸收,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東道國更好地生活與工作。

        (7)假設H7:旅居國家數(shù)量對文化取向的變化有顯著影響關系。路徑分析表示,此假設不成立。

        (8)假設H8:旅居國家數(shù)量對旅居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旅居國家數(shù)量與一般生活滿意度(0.16)存在正向關系。具有多國生活經(jīng)歷的旅居者能夠非常容易適應一個從未居住過的地方,這應該歸因于多種文化經(jīng)歷對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能力不是他們刻意努力而獲得的,而是長期日積月累的結(jié)果。

        (9)假設H9:旅居者的文化認同與文化取向存在顯著影響關系。只有母國文化認同與個人主義文化取向(0.35)存在顯著正向作用關系。美國是個人主義文化取向的典型代表國家,來華旅居者成長于這種文化環(huán)境中,會表現(xiàn)出對國家層面的美國文化認同與對個體層面的個人主義文化取向高度一致的現(xiàn)象。

        (10)假設H10:旅游滿意度與一般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影響關系。旅游滿意度與一般生活滿意度之間存在顯著正效應(0.27)。這與相關分析結(jié)果相一致。旅游是生活的一部分,旅游滿意度是生活滿意度的一個方面。旅游本身是一種較高質(zhì)量生活的體現(xiàn)。從積極心理學看,旅游滿意源自于旅游生活過程中六要素的滿足,同時,旅居者所持有的積極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個人生活質(zhì)量的總體評價,即一般生活滿意度。總體生活質(zhì)量評價的提高會增強旅居者出游時的感性體驗,進而提升旅游活動中的滿意度。

        4 結(jié)論

        雖然國內(nèi)外有關旅居者跨文化適應方面的成果有很多,但都過多地強調(diào)跨文化適應中的消極方面,缺少對積極因素的研究,特別是文化認同、文化取向與旅游滿意度、一般生活滿意度以及旅居時空差異之間關系的研究。本研究運用結(jié)構方程模型和皮爾遜相關分析等方法,對來華旅居者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展開實證研究。研究結(jié)果可以加深了解旅居者適應旅華期間的學習與生活的過程,提升生活滿意度,對旅居者個體和中國社會都具有一定實踐意義。同時在理論上,也擴展了文化地理學和旅游地理學研究的范疇。

        (1)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明確了影響來華旅居者在文化認同與文化取向上的潛在因子。文化認同包括母國文化認同和東道國文化認同,文化取向包括個人主義文化取向和集體主義文化取向。其中,個人主義文化取向與一般生活滿意度2項因子的均值較高;集體主義文化取向與東道國文化認同兩項因子的均值相對較低。相關分析顯示,旅居時間與東道國文化認同正相關性最大,旅居國數(shù)與一般生活滿意度的正相關性最弱,東道國文化認同與母國文化認同存在最大的負相關性。

        (2)借助結(jié)構方程模型對假設進行檢驗,提出的10個假設中有9個得到了證實。在假設H1中,旅居者東道國文化認同對一般生活滿意度和旅游滿意度都有顯著直接影響,母國文化認同對其旅游滿意度有顯著直接作用;在假設H2中,只有集體主義文化取向?qū)σ话闵顫M意度有正向顯著作用;在假設H3中,旅居時間對東道國文化認同有顯著正相關,且路徑系數(shù)最高;在假設H4中,旅居時間對集體主義文化取向存在顯著影響;在假設H5中,旅居時間只對一般生活滿意度有顯著正向作用;在假設H6中,旅居國家數(shù)量與東道國文化認同存在顯著正向關系;假設H7不成立;在假設H8中,旅居國家數(shù)量與一般生活滿意度存在正向關系;在假設H9中,只有母國文化認同與個人主義文化取向存在顯著正向關系;在假設H10中,旅游滿意度與一般生活滿意度存在顯著正效應。

        [1]梁雪松,馬耀峰,李天順.“文化邊際域”中東西方旅游者行為比較研究[J].旅游學刊,2006,21(1):36-39.

        [2]陳慧,車宏生,朱敏.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6):704-710.

        [3]Ward C,Kennedy A.Crossing Cultur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Dimensions of Cross-cultural Adjustment[C]//Pandey J,Shinha D,Bhawuk D P S.Asian Contributions to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New Delhi:Sage,1996:289-306.

        [4]Ward C,Leong C H,Low M.Personality and Sojourner Adjustment An Exploration of the Big Five and the Cultural Fit Proposition[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4,35(2):137-151.

        [5]Chataway C J,Berry J W.Acculturation Experiences,Appraisal,Coping and Adaptation:A Comparison of Hong Kong Chinese,F(xiàn)rench and English Students in Canada[J].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1989,21(4):295-301.

        [6]胡發(fā)穩(wěn).哈尼族青少年學生文化認同及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系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7.

        [7]張勁梅,張慶林.多維文化適應模型與國外族群關系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8,24(4):82-88.

        [8]Ward C,Kennedy A.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Rransitions:A Comparison of Secondary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3,28(2):129-147.

        [9]車笠.美國旅居者在中國的跨文化適應[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10]Ward C,Rana-Deuba A.Home and Host Culture Influences on Sojourner Adjust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2000,24(3):291-306.

        [11]Zheng X,Sang D,Wang L.Accultur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Chinese Students in Australia[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4,5(1):57-72.

        [12]Hofstede G H.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Sage:Thousand Oaks,2001.

        [13]黃任之.青少年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外部特點和內(nèi)隱特征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8.

        [14]Schyns P.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Happiness: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Explored[J].Social Indicator Research,1998,43(2):3-26.

        [15]Shin D C,Johnson D 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78,5:475-492.

        [16]王佳欣.游客參與對旅行社服務質(zhì)量及游客滿意度的影響——以京津冀地區(qū)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12,31(2):11-15.

        [17]Toyokawa T.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A Study of Japanese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2,26(4):363-379.

        [18]Ali A,Van der Zee K,Sanders G.Determinants of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 among Expatriate Spou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5):563-580.

        [19]Ward C,Rana-Deuba A.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Revisited[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9,30(4):422-442.

        [20]Triandis H C,Gelfand M J.Converging Measurement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1):118-128.

        [21]Diener E D,Emmons R A,Larsen R J.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49(1):71-75.

        [22]亢雄.基于倫理與心理視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1.

        [23]Diener E,Diener M,Diener C.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5):851-864.

        [24]邱皓政,林碧芳.結(jié)構方程模型的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157-164.

        [25]張宏梅,陸林.入境旅游者旅游動機及其跨文化比較——以桂林、陽朔入境旅游者為例[J].地理學報,2009,64(8):989-998.

        [26]Yang K S.Mono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es:The Royal Ro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Balanced Global Psychology[J].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0,3(3):241-263.

        [27]朱竑,錢俊希,呂旭萍.城市空間變遷背景下的地方感知與身份認同研究——以廣州小洲村為例[J].地理科學,2012,32(1):18-24.

        [28]Rosenthal D A,F(xiàn)eldman S S.The Acculturat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Perceived Effects on Family Functioning of Length of Residence in Two Cultural Contexts[J].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990,151(4):495-514.

        猜你喜歡
        母國旅居集體主義
        “西宿”旅居品牌形象研究
        包裝工程(2024年8期)2024-04-23 04:03:56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jīng)濟理論的思考
        中國在投資仲裁中應如何處理條約簽署國與投資者母國的雙重身份
        法大研究生(2019年1期)2019-11-16 00:37:56
        過冬!避暑! 一卡在手說走就走
        新傳奇(2018年14期)2018-05-14 15:39:44
        過冬!避暑!一卡在手說走就走
        新傳奇(2018年13期)2018-05-14 09:39:05
        私營軍事安保公司人員責任追究之困境
        中國市場(2017年7期)2017-04-01 08:36:49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ODI逆向技術溢出的母國區(qū)域吸收能力分析與評價
        當代集體主義的現(xiàn)實困境及其主體性重塑
        探索(2013年4期)2013-07-24 08:57:00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三级全黄的视频在线观看| 女高中生自慰污免费网站|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 粉色蜜桃视频完整版免费观看在线| 欧美高清视频手机在在线|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vr|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做老熟女|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毛片| 欧美猛少妇色xxxxx猛交|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少妇人妻精品久久888|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影院| av手机在线天堂网|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人人 |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国产精品丝袜在线不卡| 亚洲av综合色区久久精品| 2022国内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蜜臀av一区三区|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 中国熟妇人妻xxxxx|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色妞影院|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 国产看黄网站又黄又爽又色| av无码特黄一级| 最新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青春草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青草热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州精品|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av香港经典三级级 在线| 香港三级欧美国产精品| 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