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源
花卉鳥雀自唐宋以來就是藝術(shù)品使用最為廣泛的紋飾,如牡丹象征著富貴,綬帶鳥象征著長壽,鵪鶉象征著平安,等等。明清至民國時期,這類題材經(jīng)久不衰。即使一個一寸見方的小牌子,工匠也還是能夠在有限的空間雕刻出一朵牡丹或一只綬帶鳥,以表達(dá)人們對榮華富貴、綿長福壽的企盼和向往。
白玉鏤空花籃鳥紋佩,和田白玉質(zhì),明代,高4.4厘米,寬3.4厘米。
這塊玉佩引人注意的是花籃雕得十分精細(xì),相互連接、每排錯開的菱花間隙很小,是用鐵鎪子一點點拉出來的,相對而言,花籃里花和鳥處理得比較簡單,不那么靈動。
這塊玉佩色潔白,肉眼可以看得見一粒一粒的狀若動物脂肪的“脂肪?!?。明代的很多玉器都用此類材料制作,那時沒有開采俄羅斯玉和青海玉等成分相同的類似軟玉,其他內(nèi)含透閃石的玉料相對較少,有些呈米黃色,看起來石性比較強(qiáng)。但不能說它不是和田玉,因為和田玉特別是和田山料的源頭并不限于一兩處,甚至不限于新疆和田當(dāng)?shù)厮a(chǎn)。所以,不僅玉質(zhì)比較優(yōu)良的籽料被采用,其他稍次的玉料也被大量采用,這一點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很多擺件中可以觀察到,如我國古玉專家古方曾介紹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著名的《大禹治水圖玉山》玉料就是產(chǎn)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顯然,這件重量級國寶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要高于它的原材料價值。
當(dāng)代人將和田玉與青海玉、俄羅斯玉等相比,都認(rèn)為通過把玩,和田玉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愈來愈潤,而后兩者則無法達(dá)到這個感覺。我個人以為,既然這幾種軟玉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極為相似,那么百年之后再來比較,也許兩者的差距就不會那么大了。因為青海玉、俄羅斯玉等的開采時間實在太短了,時間才是最好的拋光劑。再說韓玉,《宋史·曹佾傳》有一則朝鮮進(jìn)貢玉帶的記載:“高麗獻(xiàn)玉帶,為秋蘆白鷺紋,極精巧。詔后苑工以黃金仿其制為帶,賜佾?!备啕愃I(xiàn)的玉帶,推斷是其國家的玉工所制,那么就出現(xiàn)了一個疑問:玉帶的玉料是從中國進(jìn)口還是出自朝鮮本土?如果來自朝鮮本土,是否也就是今天的韓玉呢?這些都有待于專家學(xué)者作進(jìn)一步的研究。
白玉福壽花籃佩,和田白玉質(zhì),清代。寬5.4厘米,高5.6厘米,厚0.5厘米。
2004年,在濱江的一個小古玩店里,我與它邂逅,并且被它所深深吸引。這是件典型的清代玉器,渾身散發(fā)著溫潤的光澤,如同將凝未凝的白蠟。相比之下,明代玉器往往光澤特亮,硬扎扎的,漢代的玉器有的也有著強(qiáng)烈的玻璃光。
它的玉材是和田料,并且不合任何飯糝之類的雜質(zhì),在側(cè)光之下,依稀能看到玉中的白點與透明點完美地交織在一起,使人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功。
一個提梁花籃裝滿了鮮花和仙桃,而一只展開雙翅的蝙蝠將花籃圍住,花籃上刻著團(tuán)壽。蝠,與“福”同音;仙桃,是仙女們采來為王母娘娘祝壽的,故而這個玉佩的含義是“福壽雙全”。這塊玉佩雕工也很精,底子平,雙面工,鏤空雕。
2004年這件玉器的售價是3000多元,但現(xiàn)在像這樣玉料和雕工的老東西早已升值,市面上也不多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