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新 于保羅 馬玉俠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4)
蒸臍法是將藥物研成細末填滿臍部,或用面圈固定藥物,加蓋槐皮或生姜,上置艾炷進行施灸的一種方法,也稱煉臍法、溫臍法或熏臍法[1]。蒸臍法是臨床常用的一種臍療方法,雖然其適應證較廣泛,但目前臨床應用相當有限。筆者不揣陋昧,整理了古代蒸臍法的適應證,希望能對蒸臍法在臨床中的應用提供些許參考。
1.1 陽虛證
1.1.1 虛寒 鮑相璈《驗方新編》:“蒸臍補氣散,此藥治氣虛體倦,肚腹畏寒,下元虛冷等癥極效。五靈脂、夜明砂、枯礬各一兩,共為細末……久久行之,不可間斷,受益無窮?!盵2]
1.1.2 泄瀉 宋朝名醫(yī)王執(zhí)中在《針灸資生經》中記載了幾則醫(yī)案,“予嘗患痹疼,既愈而溏利者久之,因灸臍中,遂不登溷,連三日灸之,三夕不登溷。若灸溏泄,臍中第一,三陰交等穴乃其次也。”“泄瀉宜先灸臍中,次灸關元等穴?!盵3]王執(zhí)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單純灸臍對治療慢性腹瀉有很好的療效,筆者亦在臨床和科研中發(fā)現(xiàn),隔藥灸臍(即蒸臍法)對治療慢性腹瀉和腸易激綜合征有顯著療效。
1.2 實寒證
1.2.1 中寒腹痛 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了蒸臍法治療寒邪直中三陰之腹痛:“蒸臍法,用麝香、半夏、皂莢各一字為末填臍中,用生姜切薄片貼臍上,放大艾火灸姜片上,蒸灸二七壯,灸關元、氣海二七壯。熱氣通于內,寒氣逼于外,陰自退而陽自復矣?!盵4]261龔氏所載此方流傳甚廣,后世醫(yī)家多以此療中寒,如武之望的《濟陰綱目》、李中梓的《傷寒括要》等所治中寒腹痛皆用此方。清代蔣示吉更是在《醫(yī)宗說約》中將此方以歌訣的形式記錄下來,如“舌卷囊縮指甲青,脈絕蒸臍不可忽”[5]。
1.2.2 胸腹結痛 丹波元堅《雜病廣要》:“蒸臍法,治胸腹結痛不可忍,以此蒸之。丁香、木香、茴香、肉桂(各一錢),香附(五錢)……令藥氣內通,則痛隨已?!盵6]孫文胤《丹臺玉案》:“神仙蒸臍法,治一切肚腹疼痛。毋論虛實,氣血痰食等癥,一蒸即愈,屢屢神驗。 ”[7]231
從古代文獻記述來看,蒸臍法治療的脾胃病包括泄瀉、痢疾、腹痛、痞滿等,大體相當于西醫(yī)學中的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腹瀉、潰瘍性結腸炎、不完全性腸梗阻、各種急慢性胃腸炎等。
2.1 不孕癥 李梴在《醫(yī)學入門》中記載了一首治療不孕的蒸臍方——溫臍種子方,介紹如下:“五靈脂、白芷、青鹽(各二錢),麝香(一分)為末,另用蕎麥粉水和成條,圈于臍上,以前藥實于臍中。用艾灸之,婦人尤宜。但覺臍中溫暖即止,過數日再灸,太過則生熱也。”[8]285張景岳《類經圖翼》:“神闕,當臍中。一曰納炒干凈鹽滿臍,上加濃姜一片蓋定,灸百壯;或以川椒代鹽亦妙。婦人血冷不受胎者,灸此永不脫胎?!盵9]
2.2 月經病 吳正倫《養(yǎng)生類要》:“蒸臍法,治婦人月經不通或癥瘕血塊,臍腹作痛,此方神效。乳香、沒藥、血竭、沉香、丁香(各三錢),麝香(一錢),上六味各另研,青鹽、食鹽、五靈脂、兩頭尖(各六錢),四味共為末。上各末和勻,外用麝香少許,安入婦人臍內,次將面作條方圓一寸,繞臍圍住,安藥末于內,令滿,以槐樹皮方圓一寸蓋上,皮上鉆三孔,用大艾炷灸之,月經即通,血塊即消,累用神效?!盵10]龔廷賢《萬病回春》:“彭祖小接命熏臍秘方,每年中秋日熏蒸一次,卻疾延年,徹上部之火邪,去心腸之宿疾,婦人月信不調,赤白帶下…并皆熏之?!盵4]316
從文獻對癥狀的描述來看,蒸臍治療的婦科病包括不孕癥、經閉、痛經、月經不調、癥瘕血塊、帶下病等,類似于西醫(yī)學中的排卵功能障礙、多囊卵巢綜合征、痛經、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以及生殖器腫瘤等。
鄒存淦《外治壽世方》:“太乙真人熏臍法,通治勞傷失血及陰虛、遺精、白濁、陽痿、精神倦怠、痰火、婦人赤白帶、子宮冷諸癥。麝香、龍骨、虎骨、蛇骨、附子、木香、丁香、乳香、沒藥、雄黃、朱砂、五靈脂、夜明砂、胡椒、小茴香、青鹽、兩頭尖(各等分),以麝填臍眼,蕎麥圈臍外,填藥蓋槐皮,艾灸之,汗出病已。慎風寒戒油膩生冷酒色等?!盵11]龔廷賢在其著作《壽世保元》和《萬病回春》中分別記載了“益府秘傳太乙真人熏臍法”和“彭祖小接命熏臍秘方”兩首蒸臍方,兩者都是強身保健的名方,依法熏蒸能療諸虛百損,益氣延年。早在漢代《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通過中藥填臍治療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記載,如“取桂、姜、椒、皂莢……即取入中身孔中,舉,去之”[12]。此處所說的“中身孔”即肚臍。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在中藥填臍的基礎上加艾灸熏臍治療此病效果較好。
蒸臍治療的虛損性疾病范圍較廣,可謂諸虛百損,無所不療,而其中男性病主要包括陽痿、遺精、早泄、尿濁、不育等,類似于西醫(yī)學中的男性性功能障礙、前列腺炎、精囊炎、乳糜尿、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癥等。
4.1 陰毒傷寒 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中較早地記載了用蒸臍法治療中寒重癥和陰毒傷寒等急危重癥,如:“如寒中少陰腎經,寒熱手足甲唇皆青,舌卷囊縮,脈伏絕者,用蒸臍法及大劑姜附溫之,不然則死矣。”“陰毒傷寒……如湯藥不受,面唇指甲青黑色,或時鄭聲,舌卷囊縮,煩躁,冷汗不止,腰背眼痛,此皆陰寒毒氣入深,急用蒸臍法,如手足溫暖即止,知人事者生?!盵13]
4.2 噎膈 孫文胤《丹臺玉案》載蒸臍法可治療危重病,如:“神仙蒸臍法,治噎膈,極危重癥,服藥不效,用此法神驗。并一切五勞七傷,諸虛百損,遺精白濁,痞塊蠱脹,中風不語,婦人赤白帶下,效妙種種,不能盡述。大附子(一個,重一兩,童便浸焙),人參、白茯苓、鹿茸、青鹽、蓮蕊、真川椒(各一錢),上為細末,填入臍中,外用槐錢蓋上,將蘄艾灸五壯為度?!盵7]213
4.3 脫陽 《丹臺玉案》:“大吐大瀉或房欲過度,大耗真元,陽氣既去,陰血不能固守,亦隨而脫去也?!盵7]93孫氏治此證,外用蒸臍法,內服回陽湯。
4.4 鼓脹 《丹臺玉案》:“神仙蒸臍法,治鼓脹,服藥難于取效,內服換金丹,外用此法?!盵7]240
4.5 霍亂欲絕 《丹臺玉案》:“蒸臍法,治霍亂欲絕。但胸中微有熱氣。用鹽填平臍中灼艾不計壯數即蘇。 ”[7]211
4.6 中風 《景岳全書》:“灸非風卒厥危急等證,神闕,用凈鹽炒干,納于臍中令滿,上加厚姜一片蓋定,灸百壯至五百壯,愈多愈妙,姜焦則易之?;蛞源ń反},或用椒于下,上蓋以鹽,再蓋以姜灸之,亦佳。 ”[14]
蒸臍法治療的危重病有陰毒傷寒、霍亂、噎膈、鼓脹、中風、脫陽等,類似于西醫(yī)學中的急性左心衰、食道癌、肝癌、食道賁門失弛緩癥、肝硬化腹水、急性腦血管疾病等。
綜觀文獻,蒸臍療法可廣泛應用于各種內科疾病的治療,特別是胃腸系統(tǒng)疾病和男女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所治月經不通、癥瘕血塊、宮冷不孕、臍腹疼痛以及寒中少陰、遺精白濁、陽事不舉、下元虛冷等癥無論虛實皆可應用,還可用于危重病的治療。李梴《醫(yī)學入門》一書對煉臍法的適應證有較詳盡的論述:“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及久嗽久喘,吐血寒勞,遺精白濁,陽事不舉,下元極弱,精神失常,痰膈等疾,婦人赤白帶下,久無生育,子宮極冷,凡用此灸,則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8]283
蒸臍法可用于諸虛百損和預防保健,臨床上可廣泛應用于各種內科疾病的治療。雖然蒸臍可以治療眾多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蒸臍是首選方法,從筆者多年來在臍療防治疾病的應用體會來看,蒸臍法在胃腸病、婦科病、男性病、虛弱及衰老性疾病等方面發(fā)揮著較其他病癥更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挖掘古代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蒸臍法在治療急危重癥方面有著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目前限于施術者的操作水平、患者的接受程度以及當前的醫(yī)療體制等種種原因,蒸臍法在治療大病重病甚至是急危重癥方面尚未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從《丹臺玉案》等古代文獻的記載來看,古人治療急危重癥通常是內外合治,或蒸臍配合湯藥,或湯藥配合蒸臍,總以使人恢復健康為目的。特別是對于一些“湯藥不受”的患者,作為外治法的蒸臍將顯得尤為重要,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上,甚至會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療法。筆者認為,在今后的臨床應用中,可逐漸將蒸臍法引入急危重癥的治療,并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創(chuàng)新,提高療效,使這一古老的外治法在今天煥發(fā)生機!
[1] 高樹中.中醫(yī)臍療大全.濟南:濟南出版社,2009:21
[2] 清·鮑相璈.驗方新編(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0:378
[3] 張威,主編.中華醫(yī)書集成第十八冊·針灸資生經.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9:53
[4] 明·龔廷賢.明清名醫(yī)全書大成·萬病回春.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
[5] 清·蔣士吉.醫(yī)宗說約.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61
[6] 日本·丹波元堅.雜病廣要.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959
[7] 上海中醫(yī)文獻研究所古籍研究室,選.丹臺玉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
[8] 明·李梴.醫(yī)學入門(上).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9] 明·張介賓.明清中醫(yī)名著叢刊·類經圖翼.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7:629
[10] 明·吳正倫.養(yǎng)生類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09
[11] 清·鄒存淦.珍本醫(yī)書集成(第三冊)·外治壽世方.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568
[12]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yī)書考釋.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755
[13] 明·孫一奎.明清名醫(yī)全書大成·赤水玄珠.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418
[14] 何清湖,周慎,主編.中華醫(yī)書集成第二十八冊·景岳全書.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199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