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燦 王延祜 胡麗麗 鄭崇泉 張敬懸
作者單位:250014山東濟南,山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
綜合干預對精神分裂癥院外康復效果對照觀察
王燦王延祜胡麗麗鄭崇泉張敬懸
作者單位:250014山東濟南,山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外康復的效果。方法將150例符合診斷標準的精神分裂癥出院患者隨機分為綜合干預組、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各50例。三組均在按時規(guī)律服藥的基礎上進行治療,隨訪要求每1~2個月1次,共8次。對照組僅定期隨訪;健康教育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講座;綜合干預組在健康教育組基礎上進行綜合干預治療。于入組時及隨訪1年后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測定社會功能,隨訪1年后評定再入院率和服藥治療依從性。結果綜合干預組再入院率低于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P<0.05)。隨訪1年后綜合干預組和健康教育組SDSS評分較入組時降低(P<0.05)。隨訪1年后SDSS評分綜合干預組低于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健康教育組低于對照組(P<0.05)。三組患者的服藥治療依從性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綜合干預組的服藥治療依從性優(yōu)于健康教育組(P<0.05)和對照組(P<0.05),健康教育組服藥治療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綜合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院外康復效果明顯。
【關鍵詞】綜合干預精神分裂癥院外康復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病因未完全闡明的精神疾病,病程多遷延,約占精神科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最終結局約一半左右患者出現(xiàn)精神殘疾,給社會以及患者和家屬帶來嚴重的負擔[1],且至今尚無有效的預防策略[2]。我們對出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開展綜合干預指導,旨在探討其院外康復效果。
1.1對象以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山東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住院治療后出院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為對象。入組標準: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表示能完成本研究。排除標準:嚴重的軀體疾病、器質性精神障礙和物質依賴、伴有精神發(fā)育遲滯、癡呆及嚴重認知功能障礙?;颊叱鲈簳r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出院后的用藥原則、方法和注意事項,患者或家屬表示接受并能掌握告知內容。將符合上述標準的150例患者隨機分為: (1)綜合干預組(n=50):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36.6±6.5)歲;平均受教育年限(9.3±6.9)年;首發(fā)年齡(30.4±6.6)歲;平均病程(17.3±8.5)年;服用藥物情況:奧氮平5例,平均劑量(14.0±4.2)mg/d,齊拉西酮15例,平均劑量(118.0±29.8)mg/d,阿立哌唑30例(20.2± 5.9)mg/d。(2)健康教育組(n=50):男26例,女24 例;平均年齡(37.1±6.8)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0.0 ±6.4)年;首發(fā)年齡(31.9±5.4)歲;平均病程(14.6 ±9.1)年;服用藥物情況:奧氮平9例,平均劑量(14.4±3.9)mg/d,齊拉西酮20例,平均劑量(117.5 ±31.6)mg/d,阿立哌唑21例,平均劑量(21.4±6.4)mg/d。(3)對照組(n=50):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35.6±6.3)歲;平均受教育年限(9.7±6.7)年;首發(fā)年齡(29.3±5.7)歲;平均病程(16.6±7.6)年;服用藥物情況:奧氮平7例,平均劑量(13.6±3.8)mg/d,齊拉西酮16例,平均劑量(121.9±26.6)mg/d,阿立哌唑27例,平均劑量(21.9±6.1)mg/d。三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平均受教育年限、首發(fā)年齡、平均病程、服藥種類和服藥劑量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隨訪1年,共125例完成了全程研究,其中綜合干預組47例,健康教育組41例,對照組37例,三組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均無明顯變化。未完成的25例患者中,9例為脫落患者,16例為再入院患者,脫落患者僅計算脫落率,不計入評分及再入院率比較。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三組均在按時規(guī)律服藥的基礎上進行治療,隨訪要求每1~2個月1次,共8次。對照組僅定期隨訪;健康教育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健康教育講座;綜合干預組在健康教育組基礎上進行綜合干預治療。(1)對照組:定期家訪、電話隨訪、來院復診的方式開展隨訪。(2)健康教育組:定期在醫(yī)院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精神疾病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康復及精神藥物應用等相關知識。(3)綜合干預組:定期進行社區(qū)干預,在隨訪中強化綜合干預內容。綜合干預具體措施:定期在醫(yī)院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精神疾病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康復及精神藥物應用等相關知識;在患者所在社區(qū)開展“精神衛(wèi)生走進社區(qū)”宣傳活動,向大眾普及精神衛(wèi)生知識,改善人們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歧視和偏見,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與患者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了解患者病情及其家庭狀況;向家屬強調家庭社會支持對康復的重要性,強化家屬履行家庭管理義務的意識和責任感;指導家屬正確管理抗精神病藥物,告知堅持服藥的重要性;鼓勵家屬與患者積極溝通,多給予患者情感支持以及信息支持,來激勵患者適當?shù)貞獙Ω鞣N應激狀況,重新認識和評價現(xiàn)狀從而適應社會;指導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開展社會生活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鍛煉,如個人日常生活、家務勞動、社區(qū)適應等,以促進患者進一步康復。1.2.2評定方法采用會談與觀察相結合的方法,由經過培訓的1名主治醫(yī)師和1名副主任醫(yī)師,根據(jù)患者家屬的反映和詢問及對患者的觀察進行評定。于出院入組時和隨訪1年后各評定1次。隨訪1年后評定服藥治療依從性和再入院率。(1)自制隨訪記錄表,調查服藥治療依從性和再入院情況。(2)以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為評定工具[3],社會功能缺陷情況:無缺陷為0,有些缺陷為1,嚴重缺陷為2。(3)依從性的判定標準[4]:治療依從性好:能堅持配合治療、無停藥或中斷治療現(xiàn)象;治療依從性差:被動接受治療或治療斷斷續(xù)續(xù)或停藥或中斷治療超過2 d者;治療依從性一般:介于好與壞之間。(4)再入院率是指出院后1年內因病情惡化而再次入院的患者數(shù)占完成研究人數(shù)的比例。
1.2.3統(tǒng)計學方法核查所有調查資料后錄入數(shù)據(jù),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秩和檢驗和Mann-Whitney U檢驗。統(tǒng)計學顯著性水平為α=0.05。
2.1脫落和再入院率比較因各種原因未完成研究者按脫落處理,脫落患者僅計算脫落率,不計入評分及再入院率比較,共脫落9例(6.0%),其中綜合干預組脫落2例(4.0%),健康教育組脫落3例(6.0%),對照組脫落4例(8.0%),三組脫落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09,P>0.05)。1年內因病情惡化再入院患者共16例,其中綜合干預組1例(2.1%),健康教育組6例(14.6%),對照組9例(24.3%)。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再入院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8,P>0.05);綜合干預組再入院率低于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χ21=4.678,χ22=9.726,P<0.05)。
2.2三組入組時及隨時訪一年后SDSS評分比較隨訪1年后綜合干預組和健康教育組SDSS評分較入組時下降(P<0.05),對照組與入組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問年后,三組患者SDSS評分經方差分析和q檢驗,綜合干預組SDSS評分低于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健康教育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入組時及隨訪1年后SDSS評分比較(±s)
注:與健康教育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入組時 隨訪1年后 t值 P值綜合干預組(n=47) 6.38±1.31 4.03±0.98*△ 9.848 <0.05健康教育組(n=41) 6.48±1.27 4.57±1.25△ 6.863?。?.05對照組(n=37)6.26±1.09 5.66±1.49 1.977 >0.05
2.3三組服藥治療依從性比較三組患者的服藥治療依從性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84.415,P<0.01)。經進一步兩兩比較(Mann-Whitney U檢驗),綜合干預組的服藥治療依從性優(yōu)于健康教育組(U=300.5,P<0.05)和對照組(U=74.0,P<0.05),健康教育組服藥治療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U=74.0,P<0.05)。見表2。
多種因素影響著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院外康復。有文獻報道[5]即使給予足量、足療程抗精神病藥物系統(tǒng)治療,仍有3/4的患者社會功能受損。近年來不斷有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應用于臨床,但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率依然很高,這些都充分說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院外康復僅靠藥物是不夠的。本研究采用綜合干預措施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的康復,積極動員社會、家庭力量參與患者的社會功能和家庭功能的恢復和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干預組和健康教育組患者SDSS評分較入組時下降(P<0.05),而對照組則沒有。說明接受綜合干預或者健康教育的患者社會功能改善非常明顯,而單純通過藥物治療,很難使精神分裂癥患者受損的社會功能得到恢復[6]。本研究進一步揭示,在入組時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和SDSS評分無顯著性差異的情況下,隨訪1年后綜合干預組SDSS評分低于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健康教育組低于對照組,這說明綜合干預措施和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康復都有促進作用,但是接受綜合干預的患者,其社會功能的改善效果更加顯著。進一步提示接受綜合干預的患者掌握了一定的社會交往和生活技能,勇于參與家庭、社會活動,提高了生活自理、社交活動等能力,社會功能缺陷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7]。
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接受治療的行為與給予的醫(yī)學建議(如醫(yī)囑)之間的一致程度[8],受多種因素影響,精神患者常常不配合治療。如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需繼續(xù)服藥治療,但是受疾病本身和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患者常無法堅持規(guī)律服藥或中斷服藥。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綜合干預的患者服藥治療依從性優(yōu)于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P<0.05),而健康教育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雖然健康教育可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但是綜合干預措施的效果更好。我們在健康教育的同時,加強社區(qū)綜合干預更能提高其服藥治療依從性,這與周玉英等[9]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最為常見的嚴重的精神疾病,病程多呈進行性發(fā)展,大多數(shù)患者在急性發(fā)作與相對穩(wěn)定期兩種狀態(tài)之間波動交替[10],如果治療不及時、不恰當或未予治療,常傾向于慢性與復發(fā)[11],甚至可能走向衰退。避免或延緩復發(fā),是患者及其家屬和精神衛(wèi)生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有研究[12]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治療依從性與病情復發(fā)次數(shù)存在明顯相關性,提高患者的服藥治療依從性對降低其復發(fā)有積極作用。但是精神分裂癥的復發(fā)不僅與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有關,患者的康復環(huán)境差、家庭職能不高、社會性退縮,參與家庭內外的活動過少,家庭成員、社會等對患者的不正確態(tài)度,生活中的不良心理應激均可影響患者的院外康復或導致復發(fā),因此應該采用綜合干預來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干預組患者的再入院率明顯低于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P <0.05),提示綜合干預措施可以降低患者的復發(fā)風險。這可能是因為綜合干預在幫助患者提高自知力,認識到康復期服藥重要性的同時,還幫助患者開展個人生活技能和社區(qū)適應能力鍛煉,通過在家庭或社區(qū)的鍛煉,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逐漸學會管理個人生活,如保持個人身體、衣服、住處的整潔、大小便習慣、進食等,學會逐漸與鄰居或親戚接觸、溝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另外,通過在社區(qū)大力宣傳精神衛(wèi)生知識,提高了群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改變了家庭和社會對患者的態(tài)度,給予患者心理、社會支持,為患者院外康復創(chuàng)造了適宜的環(huán)境。
可見,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綜合干預能夠提高患者、家屬以及社會群眾對疾病的認識,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進而減少精神殘疾;能夠提高患者服藥治療依從性,減少復發(fā)及再次住院,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有利于其重返社會。
參考文獻
[1]舒良.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7:1
[2]張明園.精神分裂癥的現(xiàn)代診療(治療篇)[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2-153
[3]沈漁邨.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78-280
[4]朱麗波,羅來余,高鎮(zhèn)松.定期康復指導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效果[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0,16 (28):3364-3367
[5]馬振芬,李秀玲,劉慶海,等.個別系統(tǒng)家庭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功能和社會功能的作用: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0):65-92
[6]Bustillo J,Lauriello J,Horan W,et al.The psychosocial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an update[J].Am J Psychiatry,2001,158(2):163-175
[7]王延祜,唐濟生,柴新生,等.社區(qū)綜合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康復效果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22(4):244-246
[8]于雪竹.影響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依從性的因素及干預對策[J].醫(yī)學研究與教育,2014,31(1):83-86
[9]周玉英,張紫娟,王學慶,等.家庭-社區(qū)-醫(yī)院康復管理模式對社區(qū)精神分裂癥康復的作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7):682-684
[10]Wiersma D,Nienhuis FJ,Slooff CJ,et al.Natural course of schizophrenia disorders: a 15-year follow up of a Dutch incidence cohort[J].Schizophr Bull,1998,24:75-85
[11]Mauskopf JA,David K,Grainger DL,et al.Annual health outcomes and treatment costs for schizophrenia populations [J].J Clin Psychiatry,1999,60(suppl 19):14-19
[12]喬衛(wèi)紅,黃健.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和復發(fā)率調查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8):47-48
(收稿日期:2015-01-05)
doi:10.3969/j.issn.2095-9346.2015.02.017
【中圖分類號】R7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346(2015)-02-01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