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網站4月13日文章,原題:中俄關系和1996年的教訓 近幾個月,分析中俄協(xié)作關系日益增強的文章多了起來。雖然西方、俄羅斯和中國分析家對兩國關系的真實面貌看法不一,但一致認為,莫斯科與北京之間的伙伴關系已到成熟階段,具有經濟、政治、文化和安全的廣泛維度,以及緊緊拴住兩國的穩(wěn)定、制度化機制。這些維度和機制是歷經20年發(fā)展起來的,如今已成為兩國“全面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的支柱。
1995年-1996年,單極獨霸的美國在歐洲和亞洲咄咄逼人。1995年9月,北約采取接納東歐成員國的“基本原則”,此舉引起俄羅斯的強烈抗議。與此同時,中美關系受到臺海危機的損害。1995年12月,臺海危機達到頂峰,華盛頓派出航母戰(zhàn)斗群通過臺灣海峽。在這種背景下,中俄領導人在1996年4月舉行峰會,并宣布兩國建立“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1997年4月,兩國發(fā)表《中俄關于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對單級世界的挑戰(zhàn)正式開始。
最近,美國坦普爾大學政治學者詹姆斯·布朗撰文警告稱,美國應立即改變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政策,因為這正在驅使俄羅斯和中國越走越近。布朗的評估總體正確。在可預見的將來,不論美國采取什么行動,國內國際因素均有利于莫斯科和北京深化關系。
當前,莫斯科和北京的政治形勢與華盛頓的恰恰相反。普京和習近平完全掌控各自國內的政治,據稱兩人關系也不錯,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有很長的時間在任上。將來的不確定性將為他們繼續(xù)合作創(chuàng)造強烈動因。
布朗說得對,華盛頓有必要修復與俄羅斯的關系,以便集中力量應對試圖改變現狀的中國。不幸的是,這樣做的機會可能消失了。即便2017年另一個克林頓入主白宮,她也不可能讓時光倒流到1996年?!?/p>
(作者格雷戈里·施特拉克斯,喬恒譯)